惠军涛,陈 杉,张 毅
(1.蓝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蓝田 710500;2.西安市长安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陕西 西安 710100;3.西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1)
大豆病毒病是大豆重要病害之一,在大豆种植区域发生普遍。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各大豆产区发生日益严重,造成大豆产量损失。研究表明,在我国可为害大豆的病毒有12种,其中大豆花叶、大豆矮化、花生轻性斑驳、苜蓿花叶、蚕豆萎蔫和烟草坏死6种病毒病在田间大豆上发生,造成不同程度危害。
大豆是西安市蓝田县第三大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0.667万hm2,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东川、半岭、岭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大豆病毒病年发生面积0.267万hm2,一般每667 m2减产50 kg,严重田块发病株率50%以上,甚至绝收,造成大豆生产收入减少,挫伤了群众种植积极性,成为制约大豆单产水平提高和种植规模扩大的主要因素。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大豆病毒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为寻求适应本地种植的抗病毒病大豆品种,笔者开展了大豆病毒病抗病品种田间筛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引进大豆品种5个:晋豆23、晋豆32、郑豆92116、中豆19、诱变30。对照品种:秦豆8。
试验地设在西安市蓝田县玉山镇上翟村,为多年大豆病毒病常发地块,地势平坦,地力均匀一致,肥、水状况良好。试验田块土壤类型为土娄土,有机质含量14.42 g·kg-1,pH值为8.8。
小区采用随机排列,每小区面积40 m2,每品种重复4次。
生长性状的调查:记载播种期、出苗期、开花期、成熟期,计算生育日数。观察叶形、花色、茸毛色、生长习性、结夹习性和倒伏程度。
病毒病抗性调查:将大豆病毒病分为4级,调查各级病毒病发生株数,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病情指数=∑﹝(各级病株数×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株数×3)×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产量调查:收获期测产。
不同品种的生长性状调查结果表明(表1),引进的晋豆23、晋豆32、郑豆92116、中豆19、诱变30等5个品种与秦豆8相比,生育日数相当,且叶形均为圆形,生长习性均为直立。花色上晋豆23、晋豆32为白花,其它品种为紫花。茸毛色晋豆23、晋豆32为棕色,中豆19、诱变30为白色,郑豆92116与秦豆8是灰色。结夹习性晋豆23无限结夹,诱变30亚有限结夹,其它品种为有限结夹。郑92116抗倒伏,其它品种均不抗倒伏。
不同品种对大豆病毒病的抗性调查结果表明(表2),与秦豆8相比,抗病毒病效果从高到低分别为晋豆23、郑豆92116、诱变30、晋豆32、中豆19,防效分别为40.09%、34.10%、30.88%、13.82%、1.84%。
表1 不同品种生长性状
表2 不同品种病情分级调查
产量调查结果见表3,晋豆23、诱变30、郑豆92116的产量高于秦豆8,分别为179.2 kg·667 m-2、178.6 kg·667 m-2、177.1 kg·667 m-2,增产12.7%、12.3%、11.4%。中豆19与秦豆8产量相当,晋豆32低于秦豆8。
表3 不同品种产量调查
大豆病毒病是世界上普遍发生的大豆病害之一,对大豆的产量影响很大,严重制约大豆产业的健康发展。病株减产幅度随发病程度加重而增加,受病毒侵染的大豆花荚数减少,百粒重降低5%~30%。据报导,皱缩花叶型症状可使大豆减产50%以上,坏死型症状引起的芽枯的植株很少结实。病毒病还影响大豆子粒的外观品质,受大豆花叶病毒感染的子粒斑驳率高达95%。大豆病毒病已成为大豆生产的首要病害,目前生产上没有防治该病效果较好的药剂,控制大豆病毒病,种植抗病品种是最为经济有效的办法。
种子是否带病和其抗病性决定了大豆病毒病发病早晚和发病程度。抗病性强的品种,发病轻,对产量影响小,而抗病性弱的品种发病重,减产严重。试验筛选出的晋豆23、诱变30、郑豆92116等3个抗病稳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适合在西安市蓝田县大面积推广种植,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常以自留种作为种子,病源得以积累,致使病情逐年加重的问题,为扩大种植规模,提高单产水平提供了优质种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