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现状探析

2019-11-18 06:27徐婉君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上海200433
中国文化遗产 2019年2期
关键词:种族东南亚文化遗产

徐婉君(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上海 200433)

杜晓帆(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 上海 200433)

引言

东南亚地区包括11个国家: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文莱、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菲律宾,不仅是一个由诸多人种和语言群体(ethno-linguistic groups)构成的多民族区域,更是一个多方文明交汇的地方。

最早影响这里的外来文明来自印度,所以在东南亚的广大地区都可以找到不少代表印度文明——佛教与印度教的文化遗产,除了物质文化遗产,如寺庙、建筑遗址,还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语言、礼仪、艺术、宇宙观、饮食、服饰等等,也都烙下了印度文化的印记。中华文明与东南亚的邂逅最早可以追索到秦朝向南开拓疆土至北向户(越南北部)时期[1],但吸引大量华人南下东南亚,则是中世纪以降直至西方殖民东南亚时期的事。当时东南亚海上贸易繁荣,马六甲海峡诸多重要港口,吸引了大量华工的到来。从过客到落叶归根,华工除了对当地的经济、文化等建设作出贡献,还产生了新型的族群与文化类型——峇峇娘惹。因此,中华文明对东南亚的文化影响虽不及印度文明,但仍可见不少文化遗存分布在东南亚各国,特别是越南北部,文化遗产具有浓郁的中华文明特色。伊斯兰文明和中华文明一样,主要随着贸易进入东南亚,中东地区的穆斯林商人大约于7、8世纪抵达东南亚进行贸易活动,但直到13世纪,伊斯兰文化才开始借助伊斯兰教的传播而影响东南亚。16世纪后,西方列强逐步拉开殖民东南亚的序幕,留下其文化的影响。在东南亚各国的世界遗产地中,可以见到印证印度文明、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文化遗产,唯独缺乏代表伊斯兰文明的文化遗产。

一、东南亚世界遗产的分布情况

截至2018年,东南亚11国中,共有38项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印度尼西亚和越南最多,各占8项;文莱和东帝汶(2002年独立)没有项目列入(见表1)。整个东南亚的世界遗产以文化遗产为主,共有24项,占比高达63%;自然遗产有13项,占比34%;混合遗产仅1项,占比3%(图1)。文化遗产又可分为历史城市遗址、历史城镇、宗教建筑、文化景观及考古遗址(图2)。其中,历史城市遗址3项(12.5%),历史城镇8项(33%),宗教建筑6项(25%),文化景观4项(17%),考古遗址3项(12.5%),遗产类型以历史城镇和宗教建筑为主(图3、4),历史城市遗址和历史城镇合起来比例高达45.5%,印证了古代东南亚的璀璨历史曾受过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伊斯兰文明的灌溉,更是16世纪以后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宗教建筑则记录了东南亚人精神信仰的历史,以及对宗教的虔诚。

从表1可见,东南亚的宗教类型文化遗产特别丰富。但多元的宗教也隐藏了冲突的因子,造成此区域的不稳定,不利于本区域的文化遗产保护。

表1 东南亚各国的世界遗产名单

① 资料截至2018年为止。

二、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的难题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安全良好的人文与自然环境。良好的人文环境意味着政治稳定、宗教和谐、种族融合以及高水平的国民教育程度、社会安定无战争等。但纵观东南亚的近代史,除了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文莱的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其余国家的政治、社会环境都经历了长期的不稳定,面临民族冲突、种族屠杀等各种混乱局势。

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本来应该为这个区域带来更丰富的文化遗产,不幸的是,事实恰好相反,东南亚多国普遍存在政治、宗教及种族等因素绑架、拆毁文化遗产的情况,大量文化遗产、尤其是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有意无意地被执政党忽视或遭到破坏。

政治、宗教、种族及经济等四个因素深深影响了东南亚文化遗产的保护,且这四个因素之间存在交叉相互影响。

(一)不稳定的政治局势

不稳定的政治环境,随时会引爆社会冲突、动荡,甚至内战,非常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如中东地区因政治动荡而导致很多珍贵文化遗产遭受破坏。目前东南亚11国当中,政治稳定的国家只有3个:新加坡、文莱和越南;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政治局势表面稳定,其实暗流汹涌,不时面对宗教与种族问题的挑战②2018年,马来西亚独立60年迎来第一次的政党轮替,局势有待观察。。新建国的东帝汶直到2008年叛军投降后才进入稳定发展时期。其余各国的政治环境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背景不一,有一党专制、独裁、军人统治或暴力政治等(见表2)。

表2 东南亚各国基本情况

③ 种族结构资料引自美国中央情报局官网[EB/OL]. www.cia.gov/index.html.

④ 资料引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EB/OL].www.imf.org/en/About.

(二)宗教激进分子的威胁

多方文明交汇的东南亚,不仅文化丰富,宗教亦多元精彩,有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婆罗教、道教等等,不一而足。各种宗教在这里原本和谐共处,但自20世纪末,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入侵,并被政治所利用,改变了原本宗教和睦的氛围。

东南亚11国中,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是伊斯兰教国,其中印度尼西亚更是世界上最多人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穆斯林态度温和而包容,曾被欧美等国视为世俗穆斯林国家的典范。但近年这两个同文同种的“兄弟国”,已悄然发生变化,伊斯兰原教旨主义逐渐侵蚀世俗主义,情况令人担忧,越来越多激进伊斯兰化事件打破了原本包容的社会氛围,例如马来西亚在2018年初发生了拆除马六甲葡萄牙村即将完成建造的耶稣像,与之前印度尼西亚东爪哇激进伊斯兰分子要求拆除关公神像事件有异曲同工之处。

更令人发指的是极端宗教分子发动恐怖袭击。印度尼西亚和泰国南部的伊斯兰极端分子近年来频繁采取极端手段制造恐怖袭击事件,尤其泰南伊斯兰极端分子几次到旅游景点引爆炸弹,夺取大量无辜群众的性命,很难说下一次的目标会不会选择在世界遗产地⑤印度尼西亚的世界遗产婆罗浮屠曾于1985年遭极端宗教分子所炸,便是一个现实的例子。(图5)。

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势力侵入、宗教之间的冲突升级,已经成为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不可忽视的隐忧。

马来半岛早期深受古印度文明所影响,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但出于宗教原因,有人处心积虑地想要抹去此段让他们觉得“不圣洁”的历史[2]。布秧谷遗址是马来西亚最早和最丰富的遗址(图6),其历史比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和柬埔寨的吴哥窟更早。这个遗址的发现可将马来亚文明从600多年前的马六甲王朝,往前推向2世纪时信奉佛教的狼牙修国,理应受到国家的重视,但事实恰好相反,2013年,在州政府的默许之下,开发商的推土机长驱直入遗址,把该处上千年历史的第十一座兴都庙遗址夷为平地。

(三)为利益撕裂种族融合

东南亚的种族多如繁星,仅印度尼西亚一国,已知的种族多达300多个。族群间为了保障本族利益,多次酿成冲突事件。例如马来西亚1969年的“513种族冲突事件”,因为把以华人为主的反对党在大选的胜利曲解为马来权力的丧失,最终导该国最严重的种族冲突事件。2017年又发生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首都特别省第一位华裔省长钟万学被伊斯兰极端分子断章取义指为亵渎伊斯兰教而锒铛入狱事件[3]。

宗教和种族是最容易被政治所利用和操控的因素,两者往往互为表里。不同种族往往有其特定的宗教信仰(图7),比如马来族群信仰伊斯兰教,华人信仰佛教,印度人信仰兴都教,这往往成为政客操控的工具,以种族与宗教之名加以绑架,捞取政治利益,甚至连殖民政府也曾利用种族因素管理殖民地,采用“分而治之”等政策,故意制造种族间的不信任,为独立后的种族融合埋下了不定时炸弹。

在种族不和谐的情况下,文化遗产很容易受利用,或是导致保护政策的偏颇,故意强化或忽视某族群的文化遗产,例如缅甸军人吴奈温统治时期,一方面有意地强化缅族的文化遗产,以确保其在国家的统治地位,另一方面却有意地忽略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4](图8)。

(四)经济与教育普遍滞后

政治局势不稳,自然拖垮经济,所以东南亚11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的只有4个国家(见表2)。新加坡与文莱是东南亚经济最繁荣的国家,其后是马来西亚和泰国,其余超半数的国家经济状况不理想。

经济滞后,国民教育水平自然偏低,间接也影响了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和修护技术的传播与发展,造成东南亚大部分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亟需接受外来资金与技术的支持。

新加坡是东南亚诸国中、唯一把文化提升到国策的国家,可惜国土面积太小,格局受限,建国初期为了发展经济,也摧毁了不少文化遗产,如今只能依托硕果仅存的几条街道及殖民时期建筑,打造出一个由东西方文明交汇融合的历史城市街区,让游客体验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东南亚异国风情。

新加坡的经济及教育水平为东南亚之冠,最有条件创建符合东南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特色的理论或方法,但由于其规模小,文化遗产资源有限,缺乏实践经验。其他没条件的国家,更是只能依赖外援。在这样的情况下,东南亚短期内尚不具备条件整理、发展适应当地文化遗产现状的保护方法与理论体系。

实际上,新加坡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具有相当大的野心,这可从其在2008年发布《文艺复兴城市计划III:文化遗产发展计划》的目标得知——“从硬件到软件:成为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遗产和文化枢纽”。可以预期,新加坡或许可以加大力度参与东南亚各项文化遗产保护实践工作,引领东南亚各国,创建符合本区域特点的保护方法与理论,再与东亚三国的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结合,发展出属于东方的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得以和西方站在同一个高度对话。

(五)自然灾害及其他威胁

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印度尼西亚、东帝汶和菲律宾,长期处在自然灾害区中,经常面临发生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威胁,非常不利于文化遗产保护。地震也曾经给缅甸、越南和老挝当地的文化遗产带来不小的破坏。

除了自然灾害、政治、经济、宗教、种族问题和教育水平低等因素,严重的盗窃、贫穷、施工机构对文物知识的匮乏、地方与中央政府对文化遗产价值认知的不同、游客量超载等等,都是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严峻考验。

三、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

东南亚各国对于公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态度有所不同,但大致都持相当开放与积极的态度。尤其新加坡,为了达成建立“一个独一无二的全球遗产和文化枢纽”,有计划地提高国人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政府积极鼓励社区参与文化遗产,并采取了双向策略——让文化遗产走进社区,让社区走进文化遗产[5]。

印度尼西亚为了消除激进伊斯兰分子对于非伊斯兰宗教遗产保护的疑虑,不仅积极鼓励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并且将社区参与列入《文化财产法》中,肯定公民参与的重要[6]。这样一来可以让公民了解文化遗产的意义,二来可以利用民间的力量共同守护文化遗产,避免被极端分子所绑架。

在马来西亚,民间非营利组织及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活动相当活络与积极。其背后的原因,一是国民教育开始普及,二是政府执行力不强且政策有所偏颇⑥当时的联邦政府更积极申报马六甲,因为马六甲代表马来人最辉煌的历史,而以华人人口为主的槟城,则是英殖民政府时期的遗产。,民间只好自发自组。例如槟城乔治市本来并未列入联邦政府的申遗名单,在槟城古迹信托会与州政府的自发合作下,最终争取到与马六甲市联名申遗[7]。

其他国家如柬埔寨、缅甸、老挝等国的政府也鼓励社区参与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居民的参与,根本无法落实保护的计划。此外,国际组织在协助各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也注重培训当地人,以及鼓励当地居民的参与,这些行动间接地促进了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四、文化遗产的商业化

新加坡是东南亚诸国中最早也最懂得利用文化遗产的国家。囿于国土面积小,新加坡建国之初为了刺激经济,改善国民生活,拆除了许多文化遗产。但自1980年代中期后,为了突破旅游内容的瓶颈,在完成了滨海南部填海工程、国土面积增加了243公顷后,新加坡开始改弦易辙,积极保护文化遗产,活用文化遗产[8](图9)。

凭着活用文化遗产的经验与雄厚资金,新加坡企业北上马来西亚历史古城马六甲与槟城乔治市,大量收购老建筑,改造成特色旅馆或是其他有利可图的餐馆、特色店铺等等。当然,他们的初始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而是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目标。新加坡大量收购老建筑的行动,令当地非营利文化遗产组织感到担忧(图10)。

对于活态遗产——如历史城镇,文化遗产不仅是物质文化遗产,更多包含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而自由经济市场是逐利的机制,当文化遗产碰到市场经济时,往往会对当地的文化生态形成一定的影响。以马来西亚为例,马六甲市与乔治市在1969年颁布的《屋租统制法令》制约下,保障了居民可以租赁到便宜的殖民时期老建筑,此政策间接促进了历史城镇原生态生活的保留。1997年《屋租统制法令》被撤销,并计划于2000年开始生效,近20年未调涨的租金立刻飙涨。租金上涨后,许多当地居民纷纷搬离,尤其年轻一辈愿意选择设施更好的新社区生活。当然,最大的影响还是1998年槟城申遗成功,使得原来残破不堪的老建筑变成富含商机的地方,吸引大量国内外企业投资或收购,借文化遗产之名,营造吸引游客的现代经营模式的商店或餐馆。业主易手,很多当地居民的搬迁,导致社区原生态发生了很多变化,许多老行业及文化传统随着人口的迁离而消失。

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不仅困扰着东南亚,也困扰着其他发达国家,只是东南亚的问题更为严重,因为他们根本无法与来自国际的雄厚资本竞争,最终导致强势外来文化侵蚀本土文化。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当地政府实施有效的政策来应对该问题。

表3 东南亚各国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现状

结语

除了泰国,东南亚其他国家在历史上都受到过西方列强统治。西方列强一方面在殖民地掠夺资源,破坏殖民地长期建立的政治制度与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又在此区域推行国家现代化管理、制度和法规。这些现代化管理制度本应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但遗憾的是,各国独立后的政局混乱,破坏了殖民政府遗留的制度和法规,导致各国不仅没能在殖民政府建立的基础上良性发展,反而倒退了二三十年。东南亚国家当务之急是重整国家体制,建立完善的法规,有计划地开展经济文化建设,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见表3)。

尽管东南亚文化遗产面临严峻的挑战,但为了建立民族身份、国民自信,以及发展旅游业,改善国民经济,保护文化遗产已是大势所趋。因此,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或是贫穷落后的国家,当前无不重视文化遗产(图11)。总体来说,东南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如下:

1.法规大多受殖民政府遗留的法规所影响;

2.除了新加坡将文化遗产提升到国策,其余国家的法规多有不完善,有些甚至很简单;新生国东帝汶目前尚未拟定法规;

3.东南亚11国,除了老挝、越南、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的文化遗产有分级分类,其他国家部分只有分类没有分级,有些国家完全没有分级分类;

4.因政治、宗教和种族因素,导致文化遗产政策有所偏颇/缺失;

5.大多东南亚国家鼓励/重视民众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6.考古和建筑遗产是东南亚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于传统村落,只注视发展,没有保护的意识,即使保护也是从环境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

中国与东南亚的历史源远流长,尤其是与中国领土接壤的国家——越南、老挝、缅甸,深受中华文明的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中国与东南亚将展开新一轮的合作关系。中国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拥有丰富的申遗经验,且同样属于东方文化背景,可以向东南亚各国提供成功申遗的经验借鉴,协助他们申遗,促进良好国际关系。此外,东南亚各国目前尚无传统村落保护的意识,中国近年积极保护传统村落,其所积累的经验,可以为东南亚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验。另一方面,东南亚的非营利组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也相当有特色,亦可以成为中国取经的对象。

猜你喜欢
种族东南亚文化遗产
说起1776年那些事,就不能不提种族和蓄奴问题 精读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论美国基于种族的“肯定性行动”
论埃里森文化批评中的种族政治观
闽菜“太平肉燕”飘香东南亚
跟踪导练(一)3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奇幻迷香 寻味东南亚
美俄聚焦东南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