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秀静
时至今日,传统期刊的融媒体之路进展如何?是否建立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运营模式? 让我们考察主流期刊的运营路径、透视新闻类期刊的融媒方向。 本文选择《中国新闻周刊》、《新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财经》等影响力大、内容定位不同的新闻性周刊为例,对比他们的生存现状、发展路径。
大约2010 年开始,传统媒体市场出现下滑。 财讯传媒2013 年度的业绩报告称,受宏观经济,互联网及新媒体之影响,“《财经》杂志之营业收入在2013 年呈停滞状态,没有增长,这种情况前所未见”。
财讯传媒在年报中称,世界经济仍然未完全复苏,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慢,受到互联网及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平面媒体行业运营环境更加苛刻,地域也在逐渐缩小。集团早已意识到危机的存在,于本年度果断关闭部分刊物,裁减人员,压缩成本,减少开支,至年终尚能录得盈利,难能可贵。从上市公司的数据中,我们了解到了财经杂志的确切情况。但实际上,从报刊市场的萎缩、传统媒体订阅的锐减、以及近几年日报、杂志类媒体的纷纷关闭,已经完全可以感受到传统媒体市场的艰难。 那么,新闻期刊的转型实践进行的怎样?
来自媒体自身的消息:2009 年,新周刊开通微博,现在已拥有近2000 万粉丝。
2013 年,新周刊开通微信公众号,输出“有态度地生活”的价值观,粉丝总数达300 多万,微信达全国500 强。
2018 年, 新周刊提出运营3.0 策略, 运营新周猫动漫IP,创立文创品牌“繁象”。
2019 年5 月31 日,新周刊App 上线发布会在广州召开。
《三联生活周刊》:2017 年,力推旗下新媒体品牌松果生活,至今已经聚合了500 多位“生活家”和300 多家机构,发布了4000 多场线下活动,主办50 多场品牌活动。
《中国新闻周刊》:立足中国新闻社及《中国新闻周刊》的采编资源和全球网络,依托新技术,推出了中国新闻周刊网、基于苹果和安卓平台的无线客户端、系列《中国新闻周刊》微博、智能电视客户端以及一系列新媒体衍生产品。
通过以上几家周刊的新媒体公号或APP 平台可以看出:有偿阅读(收听)、活动收入+植入广告三种盈利模式仍是市场化期刊运营模式的主流。 至于这些模式的盈利能力怎样,能否支撑起“新常态”下的媒体转型任务,各家仍在探索。
比如,早在三联的“松果”面世前,市场上已有不少同类的竞争者。 例如“懒人周末”、“周末去哪儿”,以及尚未开发APP 的Someet。这些公司和松果生活一样,切入的也都是非高频、非刚需的活动市场,他们都需要一边聚拢消费用户,一边聚拢活动发起者(至于商业性活动的市场,则大多被大麦网这类票务网站垄断)。但从整体上看,包括松果在内,这些活动类的平台都还没有快速的增长。 活动同质化是一个问题,另一个很现实的困难是,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没有为活动付费的习惯。
松果生活尚未在活动中抽成,也暂无收取“生活家”会员费的打算。 但他们不否认未来抽成的可能,随着APP 的发展,肯定会有画室、旅行社等机构进驻。“那时松果生活会变成这些机构的业务入口。”同时不排除机构入驻收费的可能。但与至少100 万人民币的前期投入相比,未来即使有抽成,那也只是极小的数额,至于商业模式,他们还需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而在“融媒体”之路上,走的更远的还是日报、电视台等传统媒体“大佬”们。
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执行主任董盟君认为, 融合发展是顺应时代的战略部署与路径规划,以融为核心,应实现三方面融合,即地方媒体融媒体建设的融合、供应商的融合、融媒体运营的融合。
那么,在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目前最需要的是什么?中国报业融媒体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劲2018 年对全国报业进行了大调研,他认为,当下报业最珍贵的能力是变现。“很多媒体出品了大量融媒体产品,但是现象级产品没有带来用户,也没有带来盈利。”在周劲看来,用户必须是一种清晰的存在,用户注册入口在哪里? 用户分析系统在哪里? 用户画像在哪里?用户反馈系统在哪里?如果没有回答好这些问题,那么,即使拥有再多的融媒体平台或者爆款产品也不能实现变现。
笔者所在的媒体为山东省内唯一新闻性综合期刊,曾创造了创刊号发行量破20 万的不错表现,2018 年以来,刊社单独成立新媒体部门,运营头条、网易、搜狐、抖音等公号,但截止目前,并未实现盈利。 邳州银杏融媒集团传媒公司总经理尹彦林家感言:“融媒体中心建设决不能一蹴而就,也绝不会“一融解千愁”。 就目前的进展来看,融媒体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中央厨房”建设、新闻流程再造、绩效管理考核、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化、商业模式重构等工作,仍然是任重道远。 ”
综上所述,不管是报纸、电视还是期刊,盈利不足仍是摆在媒体人眼前的共同之惑,我们需要正视问题,进而寻找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