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如何提高报道的亲和力

2019-11-18 23:31李玉麟
新闻前哨 2019年12期
关键词:亲和力时政党报

◎曾 莉 李玉麟

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 不断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和挑战。 党报做为党和人民的喉舌, 从诞生的那天起,就与广大读者保持着息息相关、血脉相连的联系,就是为了传播党和人民的声音, 就是为了宣传贯彻好党的方针政策。 党报要增强竞争力,在竞争中发展和取胜,在注重权威性的同时,还需要增加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做有温度、有态度的新闻。 要增强党报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需要解决的问题有许多,关键要从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即新闻的报道方式、语言的写作方式、新闻的采访方式。

一、让严肃的时政新闻变得“和蔼而亲”

时政类新闻占据党报较大的版面, 承担着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等重要职能,具有及时性、真实性等特点。 长期以来,这类新闻由就有一定的于严肃性,写法容易套路化、公式化,在亲和力、吸引力方面略有不足,一定程度上拉远了于广大读者之间的距离,制约了时政新闻发挥引导和激发的作用.

要善于从时政会议中挖掘实用信息, 把政府视角变成百姓视角。 对读者来说,不需要一份对其疾苦漠不关心、对其麻烦事不闻不问的报纸。读者需要的是,能反映他们根本利益,时刻关注他们身边人、身边事,一心为他们着想,给他们办实事的报纸。 党报就是要聚焦百姓生活、倾听百姓的呼声、反应百姓的困难。 会议报道不是要单纯报道某个会议召开,也不是会议内容单调的传声筒、复读机,记者应该依靠自己对热点、焦点问题的掌握,从中找出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信息信息,服务民生、接地气,就能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同时,要懂得“换位思考”。采写时政会议新闻时,记者从百姓角度审视某个会议,把会议内容与百姓亟需解决的事情结合起来, 加深政府和百姓之间的理解、引起双方的共鸣。

时政要闻版要有新面貌,增加对读者的吸引力。许多时候,会议消息、领导活动消息都集中在要闻版,领导讲话有的是“指出”,有的是“要求”,有的是“强调”,对读者没有吸引力,不但达不到想要的宣传效果,还让党报的长处变成了短处。 因此,在要闻版的编排上,要多一些有分量、有新意,报道方式新颖的稿件;标题上也要力求鲜明、活泼、生动。同时,多变换报道形式,报道领导深入基层调研、解民忧的新闻,可以试着用图片新闻替代文字报道,抓住感人的瞬间、生动的细节,可以极大增加可读性。

二、写作语言要有温度、有态度

在新闻行业内,特别是党报行业内,流传着一句话:写谁的谁看,谁写的谁看。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新闻报道的语言不够“暖”,不够打动人心,没有找到读者的“兴奋点”。确实,党报为了体现权威性,许多新闻语言较为枯燥乏味、苍白干瘪,报道方式老生常谈、千篇一律。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语言应该注意细节化、形象化、通俗化。

文风不贴近实际、不贴近生活、不贴近群众,是机关报不具备亲和力的表面原因,其实质是作风的不扎实,是理念的偏离。增强亲和力不应只满足于文风的贴近,更应从党报品质上着手赢得读者,让亲和力重归党报。

细节化, 最主要的就是抓住读者感兴趣的部分当成新闻点,舍弃不必要的赘述,进行真实、细腻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塑造出鲜明、立体的形象,与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湖北日报“信义夫妻”系列报道中,有一篇优秀作品《“信义妻子”何运香的人生定格》,写的是殡仪车接走信义妻子何运香, 前往位于蔡甸的玉笋山殡仪馆新闻。 作者用一个个细节,记录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瞬间,塑造出清晰的画面。如,屋内灯光昏黄,孩子们在屋外整理纸钱,收拾遗物。 邓双生将妻子的遗像小心翼翼地摆正,轻拂相片,不知是想擦去沾染的积灰,还是最后一次抚摸妻子的脸庞。 这张遗像,是何运香的身份证照,如今被放大,镶在黑框里。简陋的太平间,何运香静静地“睡”在冰棺里。当最后的别离到来时,一直强忍悲痛的邓双生毫无预兆地“砰”的一声,双膝跪倒在遗体前,泪水滂沱。这篇文章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有中置身事件中的感觉,使新闻更加生动立体。

形象化,关键是用鲜明、简洁、生动的语言,有效化解一些特殊类型报道, 如经济类报道语言生硬、缺少趣味的通病。对于经济学专业人员和政府决策层人士而言,经济新闻非常有用。 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面对高深的学术分析、艰涩的专业术语, 常常觉得经济新闻感到不知所云、生涩难懂。 因此,导致一些较为重要的经济信息,因为百姓的接受程度不高, 效果大打折扣。 怎样让经济报道既生动又有深度?既能够对经济事件缜密分析,又可以事件以人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就在形象化上面下功夫。

新闻写作中用得最多的就是通报式语言, 如写经济类新闻消息经常会涉及一些专业术语,或者数字类资料。 如果处理不当,会导致文章枯燥难懂。 想要吸引读者兴趣,语言必须要通俗易懂。 要学会“第二种翻译”,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比喻或百姓熟悉的语言表达或说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

对于“行话”,记者在写作时进行解释说明,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报道,更要对其专业术语进行通俗化的“翻译”,冷僻用词改造一番,扫除读者的阅读障碍。 如CPI 用“物价上涨指数”来解释;恩格尔系数、基尼系数,用“吃饭的支出比例、贫富差距”来解释等。 此外,新闻报道中的数字是很重要的事实材料,要巧妙处理新闻报道中的数字,多用全局性、易懂易记的数字,能加强传播的力量,提高新闻报道的可读性。

三、新闻采访要真正地贴近和深入生活

现在,一些党报缺乏亲和力,其根本原因就是采访作风不扎实,没有真正地贴近和深入生活,没有真诚地参与和真心地服务生活。 采访不深入,记者就无法抓住矛盾的症结。毛泽东同志在《反对本本主义》中说:“你对于那个问题不能解决吗? 那末,你就去调查那个问题的现状和它的历史吧!你完完全全调查明白了, 你对那个问题就有解决的办法了。” 深入生活历来是党报记者的法宝,反映生活的勇气来自深入生活。 实现“三贴近”,依靠的就是“三深入”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

心离群众有多近,作品离群众就有多近。记者如果没有真正地贴近和深入生活,写出的新闻就不会有亲和力、吸引力、生命力,就很难发挥党报的喉舌和耳目作用。 记者要深入生活,必须依靠制度的完善,改掉少数记者热衷于“赶场子、端杯子、拎袋子”等浮躁现象。 同时,要真诚地参与生活和服务,党报还应真正为老百姓办实事。记者和老百姓要实行双向交流,而不只是单向地介入,这是是党报贯彻全党办报、群众办报方针,增强报纸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湖北日报坚持开办“党报热线365”栏目,栏目在显著位置上,印有联系电话、邮箱与微博,读者可直接报料,基层民众有什么困难,可向这个栏目反映;领导干部可倾听群众呼声,使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得到回应与解决。此外,还有许多机关报的“党报热线”,也因反映民众呼声而深受欢迎。

此外,亲和力还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应避免以下几个误区:一是报纸在细微之处精雕细刻,反而限制了报道的宏观视野、忽视大局;二是党报重视社会新闻,但是一定要避免“庸俗化”,应该保持党报公信力的领先地位,公信力来自权威性和严谨性;三是不能太过于追求“时新”,新闻语言上过于“俏皮”,传统朴实厚重风格更能得到读者的信任。

猜你喜欢
亲和力时政党报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
高端访谈节目如何提升亲和力探索
党报专副刊怎样撑起“半边天”
办好党报内参的思考与探索
亲和力在播音主持中的作用探究
党报创新文娱报道的实践与思考
时政
时政
将亲和力应用于播音主持中的方法探讨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