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友成 郑晶晶
所谓智媒体,是指“基于移动互联、大数据、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新技术的自我强化生态系统,实现了信息与用户需求智能匹配的媒体形态。
最近十年,在科技的推动下,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全媒体、融媒体、智媒体。按照封面传媒CEO 李鹏的理论,全媒体是媒体开始融合阶段时追求媒介形式的全,种类多,品种齐全,是物理的反应;融媒体则是各种媒介、各种要素、各种资源的重新组合重新嫁接,努力形成合力,是一种化学反应;智媒体,应该是从基因进化角度推进融合,让信息传播跟人工智能相融合,最终实现传播的蝶变。
早在2001 年, 谷歌公司率先实现个性化新闻推荐,开创了用机器选编新闻的先河。 这也是人工智能第一次在新闻史上留下印记,从这个意义上讲,这也标志着智媒体的诞生。 到了2006 年初,美国汤姆森公司运用人工智能进行金融领域方面的新闻报道, 并诞生了新闻史上的第一个写稿机器人。 紧随其后,美联社、路透社、纽约时报等媒体,纷纷探索并使用写稿机器人进行写稿。
在国内,智媒体出现时间虽较美国为晚,但发展极为迅速。 2015 年9 月10 日,腾讯财经研发的自动化新闻写作机器人“Dreamwriter”撰写了一篇财经报道《8 月CPI 同比上涨 2.0% 创12 个月新高》,这是国内第一篇由写稿机器人通过算法自动生成的稿件, 用时不到一分钟。 两个月后的2015 年11 月,新华社推出“快笔小新”,从事体育和经济信息报道,可以7×24 小时不间断工作。 之后,阿里巴巴、今日头条、南方报业陆续推出自己的写稿机器人。 2018 年11 月7 日, 新华社发布全球首个合成新闻主播——“AI 合成主播”,该智能主播运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模仿真人的声音、口型、眼神乃至面部表情,还可以用多种外国语言流利地播报,在新闻领域开创了实时音视频与AI 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 2019 年8 月26 日,由新华社和阿里巴巴共同成立的媒体人工智能科技公司新华智云更是一口气推出25款媒体机器人,并把这25 款机器人分为两类,其中“采集”新闻资源的媒体机器人有突发识别机器人、人脸追踪机器人、安全核查机器人等8 款;“处理”新闻资源的媒体机器人有字幕生成机器人、智能配音机器人、视频包装机器人等17 款。 这些机器人,已经从单纯的写稿,深入渗透到传播内容、传播渠道、传播对象到传播效果等各个环节。
在传统媒体中,记者、编辑依据新闻价值、相关规章制度进行把关, 通过取舍新闻、版面布置等方式进行议程设置,受众缺少自主权,较少进行取舍和决定的权力,只能在传统媒体推送的新闻中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但互联网带来了信息爆炸,受众每天面对海量的信息,个性化需求日渐觉醒。这也催生了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新闻聚合类平台。这些平台,本身并不生产新闻,而是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在整个互联网中挖掘并搬运新闻,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算法”。所谓算法,即指“用于解决某一特定问题或达成明确的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步骤”。平台的程序员把相关“算法”写好后,然后运用“算法”规则,通过搜集用户资料,了解用户兴趣、爱好,针对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没有时间和地点限制地进行精准的新闻推送, 用户无须主动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虽然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闻茧房”,形成拟态环境,不利于受众了解真实客观的世界。 但毫无疑问的是,这些新闻聚合类平台,因为有“算法”规则支撑的智媒体,极为有效地提升了新闻的到达率和传播效率。 “一切皆可量化”是智媒体的技术操作逻辑, 但新闻专业主义所强调的人文价值,则是被智媒体所忽略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 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当前,践行“四力”在新闻宣传战线开展地如火如荼。
目前运用于采编一线的智媒体,多以撰写体育、财经领域新闻的写稿机器人为主, 这些写稿机器人在数秒内就能完成一篇千字左右的新闻报道。面对这种不知疲倦的对手,怎么办?记者首先要做的就是练就一双铁脚板,要有深入基层行走的脚力
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力量之源, 也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基所在⑤练好脚力,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现场、深入群众进行调查研究。现实生活复杂多变,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这是新闻工作者最大的新闻富矿。 只有不忘初心,不惜脚力,真正走出机关大院,走出各种文字视频资料,深入到田间地头,深入到群众中间,才能掌握全面、真实、新鲜的第一手资料,才能发现真正的好新闻。与用各种“算法”造就的智媒体相比,这才是新闻记者的最大优势。任何一部优秀的新闻作品,必然是记者深入基层,靠脚力“跑”出来的。 只有不惜脚力、深入基层,才能创造出热气腾腾的带着泥土味的新闻作品。
2018 年度安徽新闻奖(广电类)特别奖作品《小岗纪事》,就是这样一部带着泥土味的新闻作品。 为了拍摄这部纪录片,安徽广播电视台3 个摄制组进驻小岗村,进行了长达一年时间的不间断的跟踪拍摄。长期蹲点纪实拍摄,根本无法预知什么时候会有“戏”,所以摄制组成员只能各显神通融入村民生活中,一天24 小时保持待命状态,无论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随时随地进行跟拍。 只有掌握了这些最真实最鲜活的素材,才有了滴着汗水直指人心的新闻作品《小岗纪事》。
所谓新闻价值, 是指新闻的内含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引起受众普遍关注的素质(要素),是新闻传播主体衡量、选择新闻事实的依据。 新闻价值包含六个要素:真实性、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 一条新闻,包含的要素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 但“纸上得来终觉浅”,在新闻采访实践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闻现场和完全不同的采访对象,需要记者有敏锐的眼力去透过现象看本质,“见人之所未见”。
一是要擦亮眼力, 善于从各种资料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 记者约好采访,到了采访单位,对方为此准备了各种文字视频材料。 这个时候,是坐在办公室里看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摘抄一篇“新闻”,还是从材料中跳出来,以脚力为基础,积极与采访对象沟通,在沟通中发现亮点,寻找典型?这是衡量一个记者眼力的重要标准。 2019 年2 月14 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相约零点37 分》,讲述的是一对列车情侣,因为长年在不同的列车工作, 只能偶尔在深夜零点37 分,两车交汇的时候,在站台短暂相聚几分钟的故事。 当晚,这档节目就成为“爆款”,被顶上各客户端热搜头条,仅新浪微博的阅读量就高达2.3 亿。 《相约在零点37 分》这个选题,是从西安铁路局提供的44 个选题中挑出来的。 44 个选题,仅材料就有厚厚一摞。用哪一个选题?这就是考验记者眼力的时候了。 最后记者选择了这对列车情侣,为什么? 有三点原因:一是90 后,二是异地恋,三是除夕夜里的约会。 这3点加起来,一定是一个能让人感兴趣的故事。 果然,节目播出后,网友留言:“没想到看个《新闻联播》也能哭得稀里哗啦”,成了一个“爆款节目”。
二是要善用眼力,积极从现场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很多新闻现场,人多口杂,众说纷纭。 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闻现场,记者必须要镇定地分析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快速制定报道内容和实施方案。 相对于观众,记者直击现场,可以了解更多的新闻内容,这就需要取舍;相对于派活的编辑部,记者面对的现场情况随时都可能改变, 这是后方编辑部所不能掌握的,这也需要记者在现场有眼力、有决断。 2019年6 月8 号,2019 年高考最后一天, 合肥十中考场外,一名高考考生考试结束出来,看到母亲之后,立刻跪倒说:妈, 这些年你辛苦了。 这感人的一幕正好被一名拍客拍下。 当晚就在微信上刷屏,并冲上抖音、微博等客户端的热搜头条。 6 月9 号,安徽经视的记者到合肥一六八中学采访高三毕业生成人礼,在现场,无意中听到参加成人礼的同学说起跪母的考生就来自该中学, 立刻改变采访思路,通过学校,找到该考生及其母亲,做了一次独家专访。当晚播发稿件《合肥:考场外的那深情一跪》,引发好评如潮。而且,记者在现场采访时发现,拍客视频中不清晰的母亲,其实颜值很高。 记者迅速发现,这是一个新闻点:感恩的儿子和高颜值的妈妈。 随后,“高颜值妈妈”这个新闻点成了许多媒体追捧的热点,以此为报道点的微信公号的阅读量迅速突破10 万+。 正是记者有眼力有判断,才能迅速找到具有价值的新闻,而这,绝不是智媒体用“算法”规则可以“算”出来的。
1939 年2 月7 日,《新中华报》被批准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毛泽东为其题词:多想。为何写这两个字,自然是强调思考的重要性。 如何思考,就是要充分运用脑力,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进行洞察、辨别和判断。
练就脑力,一是要有洞察力。 所谓洞察力,就是指深入事物或问题的能力, 是人通过表面现象精确判断出背后本质的能力。 要从新闻事件的表象抓起,通过蛛丝马迹,寻找隐藏在水面下的冰山。 二是要有辨别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各种思潮泛滥,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此时,要求记者必须有辨别的能力。 哪些是好的,哪些是坏的,哪些好的表面下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坏, 哪些坏的下面又有着光明和激动人心的正能量,这都需要记者有很强的辨别力,千万不能人云亦云,充当他人的“传声筒”。三是要有判断的能力。当前,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成为舆论主渠道、主阵地、主战场。 受国际国内复杂因素影响,意识形态争锋日益激烈,网络空间成为各种势力争夺的重要阵地。 在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场时,记者更要有自己的判断,对于舆情的走势要有研判,对于模糊的认识要有澄清,对于似是而非的观点要敢于“亮剑”,不能鹦鹉学舌,更不能和稀泥。
目前的智媒体,对于符合其“算法”的新闻,大量释放,这中间就可能被有心人钻空子,甚至出现“低级红”、“高级黑”的情况;对于不符合其“算法”的新闻,不能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分析问题,一棍子敲死,容易落人以口实,也不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相对于这些智媒体,新闻记者深入学习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系统研究过新闻传播理论,并熟知党的宣传纪律和宣传政策,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有洞察辨别判断能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是群众对记者的期许,更应该是记者对自身的要求。铁肩如何担道义,要靠记者妙手著的文章。 否则,即使被采访对象或感动的泪流满面,或义愤填膺,或感慨万千,但却无法通过文章传达出自己的感情,又怎么达到“鼓”与“呼”的目的呢? 脚力、眼力、脑力,最后是要靠笔力来体现的。
所谓笔力,就是一个人的写作能力,也是一个人将他心中所想转化成笔下文字的能力。 想要有“妙手著文章”的笔力,一是要练好基本功。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想一步登天,写出传世名篇,无异于痴人说梦。 笔头上的功夫从来就不是天生的,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历练,没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决心,是难以达到群众要求的。 只有扎扎实实的多读书、多学习,在每一次写作中摸索、总结和提高,不断锤炼驾驭文字、提炼观点、表达思想的功力,才能提升笔力,达到运用自如的境界。 二是要转换文风,表达要有新意。 不写“党八股”,不做无用功,不喊空洞口号。要转换文风,就要跟群众学习,语言表达要口语化,用群众的语言说道理、说典型,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要坚持短实新、反对假长空。 简洁、生动、泼辣、直抵人心的语言也是记者应对智媒体时代的一大法宝。
无论记者愿不愿意,智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将对媒体行业产生颠覆式的影响。 这一过程,必然伴随阵痛。 但如果记者积极践行“四力”,锤炼自身能力,以更专业的精神、更职业的态度要求自己,那么,智媒体时代,从繁杂的事务性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记者,仍然大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