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价值观视域下海南绿色崛起的路径研究

2019-11-18 14:07闫丽娟
新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海南价值观文明

闫丽娟

一、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其类型

生态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态环境的观点和看法,功能价值、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相互耦合,构成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传统生态价值观和现代生态价值观。

(一)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生态价值观是人类主体与生态环境客体之间相互关系及对这种相互关系的认识判断。”①刘定平,李承宗.生态价值新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30.因此,生态价值观的表现形式覆盖多种内涵,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有伦理学意义上的价值,还有系统功能学意义上的价值。功能价值、经济价值和伦理价值的相互耦合,构成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生态价值观在社会经济领域体现经济价值。人为了一定的目的与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形成了人的生产行为。这种行为不同于纯自然的物质变换,人必须通过劳动来改造自然界,使之与人的需要相适应。“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9-560.

生态价值观在文化领域体现伦理价值。价值是社会文化体系的核心,从微观上看,价值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根源上看它同主体的需要、理想联系在一起。因此,它不仅是行为的导向,还表现人的愿望,是一种内驱力,是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自觉的驱动力,“追寻人与自然的伦理上正确的相处”①尼达吕梅林.应用伦理学[M].斯图加特,1996.,所以生态价值观的内容之一即是生态的伦理价值。伦理价值具有相对性:一方面,伦理存在于一定文化、经济、社会所形成的具体、历史、现实的有机生态关系之中;另一方面,伦理价值应当渗透并体现于经济—社会—文化体系之中,应当成为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现实效力的价值力量。人不是自然界唯一具有主体性的生物,自然界存在形形色色的内在价值,因此人类应该尊重它们的权利,这是生态良心和道德建设的关键。

生态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体现功能价值。自人类社会形成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存在。“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地、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②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05.生态价值观一旦形成,它不只停留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上,还规定和影响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指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生态价值观的指导下,努力追求自己的价值目标,这就是生态价值观的功能价值。

(二)生态价值观的类型

生态价值观由社会物质条件决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时代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各个层面。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传统价值观和现代价值观。

传统生态价值观是指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时期的生态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传统的生态价值观强调人类中心主义,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将人类自身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并以此来决定对自然的态度和自身的行为方式。人类中心主义在工业社会时期达到了极致,鼓吹人类是自然的主人,鼓吹科学万能论和科学的力量,认为只要借助科学实践,人类完全可以主宰自然。从本质上来说,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以人类利益为根本和唯一的利益,一切东西是否有价值都要以人类的价值为评判标准。传统生态价值观强调人类中心主义,是人类粗暴地干涉自然、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理论依据。受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科学文化的同时,实际上建立起一种“反自然”的生活模式——“社会—经济—消费”,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曾经给工业社会带来快速的经济发展,但是这种繁荣的背后却隐含着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危机。

现代生态价值观是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期的生态价值观。人类在沉痛反思自己行为和价值观的同时,必将迎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新的文明时代,即生态文明时期。生态文明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它的本质功能是使人类能够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到地球生物圈系统的良性循环运动中,它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双重和谐的目标,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文明时期,人类从对自然的工具价值认识转换到对生命内在价值的认识,实现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从科学认识转向伦理认识,从伦理认识转向道德实践,就形成了现代生态价值观。

二、生态价值观对海南绿色崛起的影响

随着海南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南的生态环境问题屡见报道,遭受诟病。海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传统生态价值观过分强调人类中心主义,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着海南的绿色崛起。现代生态价值观强调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构成海南绿色崛起的基础。

(一)传统生态价值观对海南绿色崛起的制约

海南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灾害,自然灾害非人力能抵御,如火山、地震、台风等,但人为原因会加重这些生态环境问题。另一类是人为破坏,人类不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也会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居住与生活造成不利影响。海南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与传统生态价值观有关,人们遵循利己主义的伦理观点、无视资源的有限性、“反自然”生活模式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制约着海南的绿色崛起。

以ZK2、ZK3为主要监测点,结合ZK1及2口检漏井共同构成监测系统,监测的重点对象是松散浅层潜水含水层及对应钻孔所在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层。若发生泄露,在约200 d内即可监测到污染信息,并及时采取地下水污染治理补救措施。

1.传统生态价值观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从海南发展的历史过程与态势看,在“征服自然”“人定胜天”观念的引导下,海南发展越来越背离自然规律,导致海南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掀起了开发建设的热潮,基础设施建设和开发区大规模兴建,从重点开发的沿海港口城市涌向全岛各地,开发建设热潮使整个海南岛成为一个大工地。随着海南岛开发建设,自然环境报复了我们。“海南省受威胁物种共579种。其中,极危植物56种,濒危植物115种,易危植物191种,近危植物70种;极危动物6种,濒危动物30种,易危动物60种,近危动物51种。其中,海南油杉、海南黄皮、海南长臂猿等115种物种已列为极危物种。”①海南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严峻挑战[N].海南日报,2010-05-22.

2.传统生态价值观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海南经济发展忽视资源的有限性,借助技术进步已经脱离了自然的约束,加剧了生产与自然环境的背离倾向。比如,多年以来海南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一直追求农业增长,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滥用化肥、农药造成水体污染,土质下降;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近海养殖业的发展也给近海海域造成严重污染,对鱼类资源造成极大威胁。海南工业产业多属原料型、资源型重工业和初级产品加工业,粗加工产品多、能耗高,这种生产方式由于能耗较高,对能源资源消耗的依赖程度高,能源利用率配置效益低,会加快海南优势资源衰竭的速度。“海南工业企业尽管为数不多,但由于缺少改造更新,能源、资源利用率和配置效益很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水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0.9%,能源消耗、污水排放等问题成为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②海南把节能减排纳入年度考核体系[N].人民日报,2017-07-27.

3.传统生态价值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在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海南建立起“社会—经济—消费”的生活模式,忽略了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使一些人的消费欲望膨胀,最终导致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和生态系统的高破坏。近年来,海南不但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高消耗、高污染的物质产品,而且追求新奇的物质享受和服务性消费;不但追求人造环境的舒适和便利,而且习惯于奢华铺张、毫不爱惜物品的浪费行为,这种行为在旅游业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近年来海南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2017年,“全省旅游业完成增加值34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接待国内外游客总人数6745.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0%;其中接待旅游过夜人数5591.43万人次,增长12.3%。旅游总收入811.99亿元,增长20.8%。年末全省共有挂牌星级宾馆133家,其中五星级宾馆26家,四星级宾馆41家,三星级宾馆58家。”①海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海南调查总队.2017年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海南日报,2018-01-24.旅游业属于一种高消费产业,对海南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一方面,在旅游活动中由于旅客流量的激增,旅游景点的实际接待量超出了它的承载力。另一方面,一些著名的旅游景区为了游客的方便,在景区内建起现代的宾馆酒楼,排放大量废水、废气、废渣等,这些垃圾又难以在景区内进行环保处理,往往直接排放到自然界中,加剧了自然环境的污染。

(二)现代生态价值观是海南绿色崛起的基础

生态环境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海南省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绿色崛起”的概念,这里的“绿色崛起”不仅指通常所理解的自然生态,而是涵盖了经济生态、社会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包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人文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发展与民生的和谐等。因而绿色崛起是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为核心,以最小的环境代价、最合理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从而推动区域经济异军突起的科学发展模式。

海南实现绿色崛起需要以实现对自然价值与人文价值认识的统一为前提,这必然牵涉到价值转向问题。当代著名的生态学家奥德姆指出:“如果我们丰富多彩的世界要继续保存下去,那么,从整个人类的利益考虑,就更加需要环境的理性知识。因为基本的‘自然规律’并没有失去作用,而是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改变环境能力的增强,它们的性质和数量关系发生了变化。”②奥德姆.生态学基础[M].孙儒泳,钱国桢,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1.价值观念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人的行为,对人的行为起导向性作用。在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海南必须认识到行为对环境的影响,改变行为以减缓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而在改变行为之前人们必须首先转变自身的生态价值观。因而海南必须超越传统生态价值观的束缚,改造不合时宜的旧有价值观念与权利的评判标准,科学而理智地行使自己的权利,自主、自觉地承担必要的责任和义务,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持续生存与发展。

现代生态价值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当今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不合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导致对自然的总需求超过了自然界本身的承受能力,以及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和破坏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因此,我们在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过程中,要正确地认识自然规律,逐渐理解人类与自然界都只是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要素,人与自然必须和谐发展,人类才能得到更大的发展。现代生态价值观在文化与自然的关系中表现为文化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自然环境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成为“人化自然”,包含有文化的因素。自然环境既然是文化的一部分,就必须同文化相协调。自然环境同人类文化相协调,要求根据人类文化的历史进程来改造自然环境,使之满足文化发展的需要。维持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利同维护自己的自然生存权利是一致的,面对当代人类生存困境,须纠正对利益理解的狭隘性和对利益追求的短视性,把人与自然看成高度相关的统一体。现代生态价值观在经济社会关系中表现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考虑其他物种或物质的供给能力,要在其所能供给的限度内确定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数量,只有这样才能给自然一个再生产的周期,才能满足人类长远发展的需要。人们将不再要求他所不需要的东西,社会也将不再仅仅为了经济利益或资本要求而生产,选择绿色生活成为一种时尚,反对浪费、追求简朴、回归自然和环境友好已经成为体现现代生态价值观的重要标志。

现代生态价值观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从发展观的角度去探究现代生态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把现代生态价值纳入到当今自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视野中来,强调和谐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的自觉自律,推动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和谐目标,进而实现经济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最终促进海南绿色崛起的实现。

三、实现海南绿色崛起的生态路径

海南要实现绿色崛起,必须减弱传统生态价值观的影响,以现代生态价值观为指导,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文明意识,使自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一)加强生态环保教育,培养现代生态文明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起点,海南绿色崛起的路径选择与制度体系建设,是意识与价值追求的制度化表现。人作为海南绿色崛起最直接的社会行动者,是否关注、认同并参与到建设过程中,取决于是否具备现代生态文明意识。因此,只有意识层面上的发展和成熟,实现内律与外律的统一,才能为现实行为选择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和价值导向,才能促成海南的绿色崛起。

生态文明意识是公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角色认知、态度倾向、参与程度和价值判断。生态文明意识包括:生态责任意识、生态价值意识和生态法律意识。生态责任意识,公民在享受权利的同时,积极地履行个人义务,树立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与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并将生态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如做到低碳生活、参与植树造林等。生态价值意识,就是全面、深刻地认识到生态系统各个方面的价值,反对单纯追求经济价值和“唯GDP论”。生态法律意识,即清楚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时刻警醒自己不要做破坏生态环境的事。此外,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相关法律制度约束的缺陷和不足。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也可保障相关环保政策的顺利执行。

生态文明意识就是在理论的基础上,强调生态实践的作用,号召人们共同行动起来,积极投身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贡献。海南应从以下几方面培养生态文明意识:一是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对青少年的生态文明教育,如同大厦的奠基工程。在学校教育中,应该区别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与知识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态教育,积极开展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生态建设活动,使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增进对大自然的感情,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珍惜生态建设成果。二是分层次开设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知识培训班。为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省建设理论知识水平和决策管理水平,干部培训有关部门、组织人事部门要定期分级别进行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培训,在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录用公务员考核中增加生态相关内容,并纳入到领导干部考核体系之中。三是加强岛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量,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广告等新闻传播手段宣传,改变人的观念和提高人的素质,扩大公众参与程度,使广大群众真正认识到生态建设关系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从我做起,积极投入到生态省建设中,树立爱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争做保护生态环境的公民。

(二)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绿色文化,实现自然与文化发展相协调

海南传统文化中的两个要素对现代生态价值观的构建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一是海南传统文化中的原生态文化,二是海南多元融合的文化。前者展示了海南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后者则体现为文化的交融与适应。海南传统文化中的这两个要素为现代生态价值观的构建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养料。

第一,要深度挖掘海南本土民俗文化中独特的海南绿色文化。原生态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灵魂,既有资源特色,又有文化特色。民间谚语是人民口头创作的一种民间文学体裁,它形式短小,形象生动,往往用一两句话就能说明深刻的事理,或揭示某种普遍的规律。海南民族地区流传着丰富的民间谚语,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教训的意味,这成为我们探究绿色文化的途径之一。民俗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现实社会生活中充满活力的最基本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内聚积淀于一个民族的精神底蕴和心理深层,同时又外体现于物质形态和社会行为之中,如:在海南黎苗民俗文化中,古老而又备受人们关注的是“三月三”节日民俗文化,考察“三月三”节日民俗的兴起、活动的场地等,无不与绿色相关联,包含黎苗人民对绿色的厚爱,表现出他们追求的绿色理念。

但是在后工业时代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下,对海南绿色文化仍挖掘、彰显不够,它仍“待字闺中”,有被现代繁华掩埋的危险。古代遗址或被破坏,或被现代化的高楼大厦淹没,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也被先进的机器屏蔽,因而我们应加大挖掘力度。

第二,海南多元融合的文化,易于形成社会共识。自然与文化相协调绝不仅指人与自然的单向度关系,文化生态也是其重要维度,文化之间通过交流与融合的方式实现共处,从而形成社会共识。海南长期以来便是多元文化的大熔炉,在这里,黎族、汉族、苗族及大量华侨的群族结构使文化形态上呈现千姿百态、交相辉映的景象,但是有些传统文化还没有达成社会共识,如“黄道婆在海南”“海洋文化”等都还没有形成共识,更不用说价值内化了。

(三)发展生态经济,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是经济行为的现代生态价值观的重构,强调保护环境,提高自然界的生态价值。因而海南应发展生态经济,实现自然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在农村推动文明生态村建设。海南农村面积广大,农村人口众多,2017年,全省年末常住人口925.76万人,农村人口比重为41.96%。这样的省情决定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进行文明生态村建设,一是突出文明,重在人们的精神面貌、行为举止方面,重在对陈规陋习的摒弃与现代文明风气的彰扬;二是突出生态,重在环境美化、基础建设。文明生态村要正确处理好人、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生态环境是基础,生态经济是核心,生态文化是保证。通过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可以使三者之间形成互促互动、良性循环的态势,使优越的生态产生越来越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7年,海南省通过了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百镇千村计划,按照“规划引领、示范带动、全面推进、配套建设、突出特色、持续提升”的要求,继续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在创建活动中,一是要认真制定创建工作规划。各市县要按照省里制定的总目标,制定出各自的规划,作出具体安排。规划既要提出总体安排又要提出分阶段的工作任务;既要有分期分批的创建目标,又要有落实目标的政策措施。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不搞一个标准,不搞一刀切,坚决反对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每年创建的数量上不追求多,而是要实;在创建活动的进度上不追求快,但要有高质量。三是要充分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通过加强教育,充分发挥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

第二,海南要实现经济与环境共赢,就要走“边发展边治理”的道路。一方面我们要学习先进省份经验。“绿”“富”谋共赢,浙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2003年浙江全面启动生态省建设,2005年在全国率先出台了省级层面的生态补偿办法,成为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先行者。浙江在探索生态补偿制度中有几点值得我们借鉴。首先,上下互动是浙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宝贵经验。相对来说,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实行生态补偿,比大区域更容易操作。自2003年以来,浙江各地陆续从源头水生态补偿、异地开发、排污权交易等方面进行形式多样的生态补偿探索。其次,从依赖公共财政到多渠道筹集资金。实行生态补偿制度以来,浙江通过增加对森林生态建设的投入、设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示范试点专项资金等加大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发挥财政资金在生态补偿中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最后,从省内、区内补偿到省际、区际补偿。生态环境无省界,要提升到全省乃至国家层面予以推进。另一方面在生态治理过程中利用科学技术解决生态环境难题。比如德国利用科学技术对遭受工业和军事污染的生态环境进行彻底修复。洛伊纳化工园区在其一百多年的化工生产过程中,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化工园内的化工厂遭到轰炸导致化工原料外泄,对当地以及周边土地和地下水造成了严重的化学和重金属污染,方圆几十公里许多植物都无法生存,当地居民必须从百里之外汲取饮用水。德国统一之后,联邦政府利用综合科学技术在洛伊纳化工园区周围修建地下大坝,从而对园区内土地和水源进行彻底修复。经过10多年的生态修复,经过园区的地下水虽然还不可以直接饮用,但是地表已经有植物可以存活。海南的生态环境保护同样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如红城湖水体治理、美舍河流域环保等项目,都需要借助现代科学技术。

猜你喜欢
海南价值观文明
我的价值观
海南书香节 引领全民阅读新风尚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海南杂忆
59国免签游海南
热带宝岛海南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