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艺思想在艺术理论教学中的实践

2019-11-18 14:07:03陈细义
新东方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艺思想艺术院校心灵

陈细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文艺发展的指导思想,其中特别注重通过文艺和美育来筑造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伟大心灵。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在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必须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超越性,并在高扬理想境界、强调身心和谐、弘扬传统文化、追求精神愉悦等理论方面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因此,研究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中如何自我提升、引导未来的艺术工作者,培养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艺术工作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文艺思想在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中的实践要求

新时代的中国正处在一个稳步前进、逐步复兴的重要历史时刻,每个中国人都将成为这个伟大新时代的参与者、设计师、创造者和见证人。为了顺应崭新时代、创造伟大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通过系统性培养工作、发挥艺术人才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注重培养具有伟大心灵的艺术工作者。而艺术院校本专科阶段的艺术理论教学是未来艺术工作者接触艺术思想、初步酝酿艺术观的最初阶段,是为伟大艺术家的伟大心灵的筑造、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对于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宣传推广、实践运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艺术理论教学,宣传艺术思想、学习艺术理论、培养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提升文艺工作者自身的素质修养、筑造文艺工作者自身的伟大心灵世界,既是艺术院校未来文艺工作者成为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灵魂工程师”的保证,也是艺术类院校艺术理论教学的自身需要和重点目标。因此,作为新时代艺术类院校从事艺术理论教学的教育工作者,在从事艺术理论教学实践当中,需要学习、领会习近平的“美育筑心”文艺思想,并加以合理运用。

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中运用习近平文艺思想,需要理解并强调艺术创作和欣赏的超越性,这种超越性主要包含两个方面。

(一)超越小我,筑融入大我之心

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和进一步发展,需要引导从小我到大我的超越,也就是在保证小我充分发展的同时,强调从小我向大我的不断提升。小我,就是个体性、肉体性的自我,大我就是将小我融入到更高的集体之中,比如时代、国家、民族、人类、自然、宇宙、万物之中,最终形成个体与整体相融合的更高层面的自我。否则,太执着于小我,就会陷入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悲叹当中不能自拔。当下的生活和人生,困在有限的时空当中的,时间流逝永不停息,人类在这两点上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孔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张若虚也吟出“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诗句。而这些伟大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伟大之处就是在于明明知道世事无常、生命有限,还能借助于文学艺术的“美育筑心”精神,将单个个体的小我融入到人类、国家、民族等大我之中,实现生命价值和精神力量上的自我超越。所以孔子虽然没有逃避“人生短暂”,但却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伟大志向,最终成了永被纪念的“至圣先师”;张若虚后来补了一句“人生代代无穷已”,原来因为个体而感伤的心境立时豁然开朗、一片清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1.而中国的民族精神讲求“和”的境界,所谓和,就是最大化地追求“存异求同”,在承认个体差异性的同时用一个比小我更高的大我的胸襟眼光和理想信念凝心聚力、汇溪成河,充分利用中国人民的聪明智慧和勤劳勇敢,充分激发中华民族的文化潜质和集体力量。

小我适合关心粮食蔬菜、努力喂马劈柴、潜心弄墨调琴,适合过一种动乱贫瘠的时代小国寡民、独善其身的“小确幸”生活,满足于小我小家的物质满足。只有将小我的个体追求和大我的理想信念和集体努力结合起来,筑造大我的心灵境界,才能超越个体的微小和无常,找到人生存在的价值、力量和意义,做无愧于自己也无愧于时代的奋斗者。

古代士大夫讲“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是满足于小我的完足,两耳不闻,以一种消极不抵抗的姿态与人民、社会、时代保持距离,形成一种“风声雨声读书声,我不出声;家事国事天下事,关我何事”的消极自疏态度,不利于新时代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兼济天下”则是小我与大我的完美融合,“兼”即是兼自身提升发展和国家民族发展于一体,先通过个人小我的不断自我提升和自我奋斗,提高自身能力和境界,特别是心灵境界,再将能力和境界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在“正其心、诚其意”“修其身、齐其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治其国、平天下”,做到内圣外王,使心灵境界、生活境界、艺术境界和人生境界得到同步提升。

艺术理论教学通过对习近平文艺思想的实践运用,引导人们特别是作为未来艺术家的艺术院校学生超越小我、达到大我,使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心灵世界都得到艺术教育的塑造、陶冶,变得积极正面、奋发有为、爱国敬业,会形成一种世界上最伟大的精神力量,迸发出历史上最伟大的创造力量,推动个人的成功,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复兴,共同成就伟大的新时代。

(二)超越有限,筑追求无限之心

艺术理论教学中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强调艺术创作和欣赏能够引导人们超越当下生活的琐碎、繁复、平庸和无奈。超越,让人们放眼于人生追求的更多可能性和更高层次,追求精神上的无限丰富、人生意义上的无限提升。

所谓有限,就是当下时空内的物质世界。物质世界固然也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广阔丰富、多姿多彩,比如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但人们作为单个生命个体、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其所能接触到、认识到的物质世界终归是有限的。所谓无限,就是指人类玄之又玄的心灵世界。人类的心灵世界虽然看不见,但却是最广阔无垠、最无限丰富、最深不可测的世界。艺术的美妙之处,其中之一就是引导人们在改造和欣赏物质世界的同时,努力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基本的有限物质追求之外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感,筑追求无限之心。

所谓更美好的生活,除了在有限的物质上达到温饱、脱贫致富,还需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在精神方面的需求,除了要生存,还要生活,除了要生活,还要生活得有价值、有意义、有精神上的满足感。物质的满足是有限的,精神的需求则是无限丰富、无限美、具有无限创造性的。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当中指出,人类具备发现美、感受美的生理特质,因为“人的眼睛”是能感受到美的眼睛、人类的耳朵是能欣赏音乐的耳朵,而人类整体则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的美的发现者、感受者、研究者、创造者和欣赏者。所以从第一个人类尝试着按照自己的主观需求打磨第一块石器开始,人类就注定不可能满足于有限的物质需求,而是会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在改造自然界、改造自己的身体的同时,努力塑造自己的无限的心灵世界,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因为看世界的眼光和胸襟比较小,重点关注到的是此时此地个人的有限物质利益得失,所以小我往往会有一种人生短暂、人太渺小等体现局限性、有限性的感慨。现实和个体是有限的,人类的想象、创造和整体则是生生不息、永恒发展的。引导人们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上,注重精神世界的开发和满足,成为一个爱美、向善、求真、务实的具有丰富人性的人、一个具有完满人性和健全眼光的人,这是关乎艺术类院校“教什么”“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等问题的重要部分。

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需要强调艺术的超越性,通过艺术理论教育具有的“美育筑心”功能,实现超越小我、达到大我,超越有限、达到无限,引导人们爱美、向善、求真、务实,提高精神境界、丰富心灵世界,从而对于物质世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力量和理论指导。

二、习近平文艺思想在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在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当中,应当有意识地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发扬“美育筑心”的文艺精神,回应不利于艺术整体发展的不良社会思潮和文艺现象,为艺术院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观形成提供必要的理论引导和思想提升。

(一)艺术理论教学高扬理想境界、抵制低俗虚无

理想境界的提升、思想信念的坚定,坚持中国文艺爱国精神、担当意识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抵制文艺低俗化和艺术虚无化意义重大。新时代文艺发展必须坚持理想境界,其中包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前者用以抵制文艺庸俗化、低俗化甚至恶俗化的不良趋势,使得艺术领域以满足精神需求、心灵发展为创作目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和培养目标;后者用以反驳文艺虚无化、无用论、终结说等消极性文艺思想,高扬艺术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和实践精神,发挥“美育筑心”的文艺重要作用。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美育并不是把有限物质世界的美的改造作为最终极和最理想的美育目标,蔡元培心中理想的“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②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69.。所以,艺术理论教学需要高扬精神境界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的重要决定作用,通过艺术文学等方式来发挥美育功能的超越性,来筑造中国人民适应新时代的一种心灵世界和精神境界,从而引导人们筑造超越小我融入大我之心、超越有限追求无限之心,避免过于沉沦于日常琐屑、庸俗、低俗的低层次追求当中,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层次,满足人民群众关于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当前的中国文艺中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部分文艺作品走向粗俗化、虚无化等,都是粗制滥造、竭泽而渔、害人害己的邪门歪道、旁门左道。艺术理论教学中需要坚持并高扬艺术的理想境界,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创作标准,以文艺的理想境界抵抗庸俗化。

(二)艺术理论教学强调身心和谐、避免极端分裂

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是主观与客观、理性与感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但新时代的整个世界都存在一种技术与人文的对抗,体现在个人身上则是理性与感性、规则与欲望、方式与目的的分裂。这种分裂造成了人们极大的困扰和迷惑,也引发了很多极端的社会伤害事件。艺术具有追求和谐的传统、具有卡塔希斯效应、具有陶冶人心的重要作用。所以艺术理论教学中应当主动承担起塑造身心和谐,避免极端分裂的时代责任。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等著作中强调艺术有卡塔希斯效应,而罗念生在翻译时“卡塔希斯”一词翻译成具有浓郁中国诗教色彩的“陶冶”,强调艺术能够调动欣赏者的积极正面且有利的情感,使人性情温和、举止儒雅,使人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塑造出一个较高境界的心灵世界,而一个人的心灵世界的高度,往往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他的生活境界、他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身心和谐。所以,艺术理论上的“陶冶”意味着培养和塑造一个人的心灵世界,并提高其心灵世界的稳定性和超越性,就像陶工制作一个陶器一样:先要用泥土塑形,做出陶器的外形,然后用颜料加以装饰,使之尽善尽美、文质彬彬;然后将塑形好的陶器器形放到高温中烧制,一方面使器形固定变得坚硬,另一方面也是色彩更加鲜艳浓郁,在提高稳定性的同时,也使装饰的色彩升华到新的境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的塑形和定型、稳定和提升,具有相类似的过程。所以罗念生的陶冶说侧重于强调“成就”“生成”一个完整的和谐的心灵,强调艺术教育就是一个“筑心”的过程,一个“人”的不断成长、身心和谐不断提升的过程。

孔子强调好的艺术要做到“尽善尽美”“文质彬彬”,而在提到《诗经》的作用时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论语·阳货》)。“兴”作为“激发某种情感”(朱熹注:感发意志),也就是通过艺术文学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并激发欣赏者产生类似的情感,可以通过文学艺术的接触、欣赏和熏陶,影响甚至筑造欣赏者的心灵世界,使得创作者和欣赏者都能在艺术中实现身与心和谐、情与理和谐、形与意和谐。所以“兴”应该是“观、群、怨”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诗可以兴”,所以老百姓的音乐歌谣就是其“心灵世界”的外化和表达,通过其口之所唱、声之所吟,就可以观天下民心、晓人间气象,可以交流和沟通情感、避免误解和矛盾;就可以表达积极正面情感也可以抒发各种消极负面的情绪了,让老百姓积蓄的不满有一个发泄渠道,也能促进社会和谐。

(三)艺术理论教学追求精神愉悦、回应感官物欲

习近平特别重视文艺的精神追求和超越之心,他强调文艺要追求“永恒价值”“最高境界”“神圣使命”,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永恒的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27.当前艺术发展面临的一个问题是整个社会功利性追求盛行、物欲横流,导致艺术领域特别是艺术创作者普遍处于一种精神浮躁的状况之中,无法潜下心来追求艺术“满足精神需求、获得精神愉悦”的核心功能。所以在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当中需要有意识地强调注重艺术满足精神需求、追求精神愉悦的价值导向。

从事艺术教育和美育的工作者有意识地去强调培养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光、形成一个能用艺术眼光看世界的好习惯、养成一颗既关心个人功利性也关注人类命运、人生理想、人类未来的心灵的重要性,引导人们不要沉沦于个人欲望、金钱利益、纯粹技巧以至变成欲望、情感、物质的奴隶,引导人们成为一个既能发现、表现并分享天地自然之大美,又能体悟、挖掘并赞美崇高伟大之人性的美的存在者。不经过心灵内化的知识是冷漠的,不经过思想淬炼的技巧是生硬的,没有情感渲染的艺术是无生命、无色彩的。要成为艺术家,先要成为一个生活多彩、情感真挚、思想深刻的人,先把人做好,用人类特有的美的眼光观察、感受、思考和表现身边的有限世界,才能超越有限的物质世界,达到精神上的无限。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更美好的生活有更多和更高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基本满足的前提下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满足、精神愉悦的重视,对文艺和审美的现实需求。艺术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们欣赏这个世界的美和丰富、感知自己精神上的无限和无穷。有许多人觉得每天都一样、觉得世界多无聊、人生多没意思,他们看不到这个世界处处都存在美的丰富的细节,他们对于世界在精神上采取一种冷漠、或者冷眼的态度,他们的精神境界和审美素养还不如大字不识一个、却能够坐在田埂上看着累累硕果而开心的普通老百姓,不如一个家徒四壁却能被辉煌的日出感动得痛哭流涕的流浪汉。所以要依靠艺术教育和美育来引导人们发现美、创造美,思考和解释美的现象和作品,塑造一颗爱美之心、创美之心。

艺术创作者需要长期、艰苦、系统、专业的严格训练,才能熟悉并掌握艺术创作所需的物质媒介和基本技巧,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媒介和技巧,并将之运用到出神入化、炉火纯青、让人惊讶的境界,给人带来悦耳悦目、怡神悦性乃至境界提升的“筑心”效果。精神性的“气”与物质性的“器”两相比较,在艺术家成长和艺术作品的完成过程当中更应该强调精气神的“气”,而只是把物质性的“器”作为辅助工具,达到以心运气、以气使器的融合。这个过程需要“望断天涯路”的时间积淀、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坚持、需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反复打磨。所以不管是艺术人才的培养还是艺术具体创作都不能急功近利,而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坐得住冷板凳,最终才能培养出无愧于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作品。

所以,艺术教育(特别是艺术理论教学)的目标不是培养多么高超的艺术技巧、多么丰富的艺术常识,而是坚持对于精神愉悦的执着追求,激发每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对天地自然万物的亲和力和由衷的欣赏、赞美之情,重点是审美眼光的培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以获得精神愉悦为追求的艺术精神。

(四)艺术理论教学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民族特色

煌煌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使得中国总能在优秀文化传统和其他外来文化的合理借鉴、重新诠释、有机融合中一次次重新奋发起来、强大起来的。一次次浴火重生、一次次化茧成蝶,一次次突破创新、一次次超越奋进,构成了中国历史上一个个伟大的时代。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习近平特别批评了“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强调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①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10-15.。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因此,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中践行习近平文艺思想需要坚持民族性的特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升,坚持新时代中国艺术及艺术理论的中国化和中国心。

结 语

物质世界的深入改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全体中国人超越小我、融入大我、超越有限、追求无限;艺术院校艺术理论教学需要高扬理想境界、抵制低俗虚无;强调身心和谐、避免极端分裂;追求精神愉悦、回应感官物欲;弘扬传统文化、坚持民族特色,培养无愧于伟大新时代的艺术工作者,进而筑造符合新时代的心灵境界、激发新时代所需要的精神力量,才能凝心聚力,创造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全体中华民族的伟大新时代。

猜你喜欢
文艺思想艺术院校心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海峡姐妹(2020年4期)2020-05-30 13:00:18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时代人物(2019年27期)2019-10-23 06:12:08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文苑(2018年19期)2018-11-09 01:30:22
习近平文艺思想浅析
唤醒心灵
读者(2017年8期)2017-03-29 08:45:29
现实主义对左拉文艺思想的影响
法国研究(2016年3期)2016-05-17 03:56:39
等级考试为导向的艺术院校计算机教学研究
会通与专精:杨义学术研究与文艺思想述略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音乐探索(2015年1期)2015-04-27 01:02:06
越界先锋:从文艺规训到文化批判——论周宪文艺思想与治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