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德同行,善莫大焉,与德相背,必遭唾弃。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神,让真善美散发一路馨香,道德空间必定花香四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德为国之大宝,是我们每一个人修身立业、安身立命之本。评价一个人是否合格,德首屈一指。考核国家公务员“德能勤绩廉”,德稳居第一。地势低洼之处水最充盈,品德高洁之士人最敬仰。
《周易·系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厚之德涵盖的是真善美品质的道德范畴,把社会历史中的价值原则、王道原则、民本原则和道德纲领等也包揽其中,含藉着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理解和践行,传承、传播着一种人文精神,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其内涵的规定性是遵循着“所行之路”的方向,紧扣本性、本心,顺乎自然,根抵上是本初心、本善心、本我无。要求每一个人,都必得顺应于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的内在需要,切忌违背自然规律的规定性去追逐人生。
德是道的具体体现,是可见的心行,是感知后作出的行为。国无德不威、业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华民族历来就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仁、义、礼、智、信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中华传统美德富有道德内蕴,修身、齐家、治国的传统,涉及到个人、社会、国家的各个领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德是要有志于道而下功夫的,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必须自我教育、内心梳理,扎根于传统道德沃壤,汲取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传唱核心价值观,形成崇高的思想品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特有的人格魅力。“无德不贵,无能不官”(《荀子·王制》)。而“德不配位”,则 “必有灾殃”。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要成为有德之人,须下一番“问”“学”“让”的功夫。有三点是必不可少的:其一,明大德,铸牢理想信念,汲取“位卑未敢忘忧国”“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精髓,坚守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永葆忠诚、干净、担当,时刻补充精神之“钙”;其二,守公德,打牢梦想追求,汲取“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是谓大同”的社会准则精髓,坚守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择善而从,不善而改,时刻追求最美好的生活;其三,严私德,锤炼意志品质,汲取“克己复礼为仁”“ 正人先正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个人修养精髓,坚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慎始慎终、慎独慎微、洁身自好,打造坚如磐石的意志品质。人生之层面,或“先公后私”,或“公而忘私”,或“大公无私”。善哉,各取其位。
我们有足够的德的资源,历史相传二十五德:口德、掌德、面德、信任德、方便德、礼节德、谦让德、理解德、尊重德、帮助德、诚信德、实惠德、虚心德、欣赏德、感恩德、援助德、激情德、形象德、爱心德、笑脸德、宽容德、合作德、善良德、倾听德、宽恕德。吉光普照,总有所得;日积片羽,总有所进。
日常生活中,不带脏字骂人最厉害的一句话,非“缺德”莫属。人可以缺能力、缺金钱、缺名利,甚至缺知识,唯独不能“缺德”。与德同行,善莫大焉,与德相背,必遭唾弃。我们深信,“德不孤必有邻”。弘扬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精神,让真善美一路散发馨香,我们的道德空间必定清香四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