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登会
在我的人生档案盒内,有一张优秀教师荣誉证书,如今已有整整33个春秋了。我视其为珍宝,一直珍藏。每当我看到它,那充满艰辛而又倍感自豪的“孩子王”往事便历历在目。
1983年10月,本乡英山村小学教师缺编,经大家推荐,高中毕业在家务农的我荣幸地成为一名乡村小学代课老师。英山村处在一个偏僻的湖汊,三面环山,一面临升金湖。村里一所全日制完全小学,共有3个老师5个年级70多个娃。学校教学设施异常简陋,9开间低矮的校舍斑驳开裂,窗户敞口无门。教室内课桌是用1至3米长度不等的木板做成的简易方桌,参差不齐。凳子是学生从家里扛来的小板凳,放学的时候,孩子们个个像走村串户的磨刀匠又将凳子扛回家。学校3个老师就我是外村人。我要住宿,学校却没有床。校长带我翻山越岭走了10多里山路从村石灰厂抬来一张废弃的单人小木床。虽然钉了几根铁钉,但每天上床睡觉时,仍然晃动不已并发出嘎嘎吱吱的声响。学校离村庄较远,头两年没有通电,我从家里带来一盏煤油灯,由于晚上工作和学习时间很长,每天两只鼻孔都要灌满从煤油灯里冒出来的黑色烟灰。天亮洗漱时,需用毛巾抠洗多遍方可。学校没有食堂,只有一座没有烟囱的简易锅台,烧饭时,木材燃烧冒出的浓浓黑烟熏得我两眼发胀、泪水滚滚。为了统筹安排烧菜、烧饭和烧水并节省时间,我在地上又刨了一个圆形小坑,将炭火放入坑中,再在坑边放上三块砖头,这就是我发明的简易的“地锅灶”,常用来热饭或热水。我五年如一日,无论春夏秋冬,每天自烧锅灶吃两餐。看到如此工作环境,有“好心人”曾“好言”相劝:“干脆回家种两亩田好多了。”
环境虽异常艰苦,但我并没有因此退缩,我将陈毅元帅的诗《秋菊》和张海迪的名句“只要心在跳动,我就要努力学习和工作,用生命的火花去照耀通往未来的征程”张贴在卧室的墙壁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激励自己。在英山五年,我以校为家,以苦为乐,学习和工作丝毫不敢懈怠,常常夜以继日,加班加点,全身心投入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给学生补课和家访等各项工作之中。有一次,我因病回家,孩子们竟哭红了双眼。这是孩子们对知识渴望的情感流露,这是人间最珍贵的师生情。这更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就在这个艰苦的环境里,我自学了一个大学和两个中专学历的所有课程,广泛摄取了哲学、中国革命史、逻辑学、教育学、心理学、汉语言文学和农学等方面的知识。1988年10月,我凭“五大”中专文凭参加安徽省国家干部统一招生考试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就在这个艰苦的环境里,我每年包教的毕业班在全乡教学考核中名列前茅。在1986年全县教育工作会议上,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为我题诗鼓励。1986年7月,我在此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时当地最年轻的中共党员。我与勤劳善良的英山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86年教师节,我在此获得参加工作的第一张荣誉证书——东至县张溪区优秀教师荣誉证书。
这张33年前的《荣誉证》见证了那段艰难的岁月,成了我人生中最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