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研究与评析

2019-11-17 02:26郝一凡文学
赢未来 2019年5期
关键词:外交政策苏联

郝一凡 文学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及对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启示。首先分析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国内经济、社会和文化概况,而后在此基础上梳理了苏联与美国、东欧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事件,最后提出了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外交政策对世界的启示。

关键词:勃列日涅夫;苏联;外交政策;研究与评析

勃列日涅夫战功显著,被斯大林重用,在赫鲁晓夫当政期间,其政治地位更高更稳固,随后于1964年10月14日成为了苏联最高领导人,并执政长达18年之久。他执政之后,很快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国内局势快速得到稳定。后来,他实施积极的进攻性国际战略,大力推行“社会主义大家庭”和“有限主权论”的外交政策,干涉别国内政,进行一系列侵略扩张活动,大搞霸权主义外交,将美苏争霸推向前所未有的紧张时期,对世界和平造成重大威胁的同时,也消耗了苏联的实力,成为苏联解体的一大祸根。

1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情况概述

1.1经济情况

勃列日涅夫执政初期,继续推进赫鲁晓夫后期酝酿的经济改革,加大农业投资比重,重新建立了部门管理体制,在工业部门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加强企业经营独立性与经济刺激,有效提高了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国家经济情况较好。但是,后来随着勃列日涅夫政治地位的稳固,其从执政初期的谨慎,开始越来越自信,并发展为自以为是,其亲信开始进入相关的领导岗位,官僚团体开始形成,周围的保守力量对其影响日益加重,为了维护和稳固官僚团体其自身利益,怕犯错出现漏洞而奉行不作为的政策,各项改革开始停滞不前,企业自主权问题也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仍旧处于高度的矛盾状态。日益严重的平均主义极大地阻碍了员工的积极性,整个社会的企业出现了严重缺乏经济动力的情况,增长率大幅下降,企业活力大大丧失。特别是其执政的中后期,为满足其对外战略积极扩张的需要,在经济发展方面坚持优先发展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的指导方针,民生经济受到抑制,基建投资大幅减少,对于民生问题缺乏关注,社会总产值增长几乎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的利益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障。

1.2社会情况

经济改革的停滞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从年均经济增长率来看,社会总产值逐年下跌,且下跌趋势明显,国民收入更是明显下降,百姓的日常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迅速下滑,企业无法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百姓的生活失去了强有力的保障,失业率大幅上升。经济的停滞不前也导致社会矛盾不断加深,导致苏联群众开始逐渐对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口号、意识形态等持不信任态度,党和国家逐渐失去群众基础,社会道德进一步堕落。根据不完全统计,1980年有4000万酒徒,占全国人口的14.81%,酗酒者扩大到妇女和广大青少年,其中在1968年因酒精中毒而死亡的人有18150人,每10万人的酒精中毒死亡数为7.6人;但在1976年,因酒精中毒而死亡的人则上升为39800人,每10万人的酒精中毒死亡数为15.9人。由此来看,社会道德的下降与苏联高层产生的矛盾密不可分。

1.3文化情况

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领导干部之间送礼之凤特别盛行,官僚特权、官员腐败对社会风气造成很大影响,斯大林时期的个人崇拜主义文化开始恢复,执政高层通过各种宣传工具,宣扬其工作政绩,对文化意识形态实行专制主义,强化对文化意识的控制。数据显示,勃列日涅夫时期报纸一次发行的的份数约为1.4億份,杂志1.5亿多份。1970年有将近15亿多册书籍,但这些书籍都是社会政治书籍,大都是勃列日涅夫的讲话以及大会相关文件的宣传材料。这凸显出勃列日涅夫对社会思想加强控制,使得大众文化无法传播,造成文化刊物的贫乏,大众文化的传播单一化,思想受到了严格的限制。科技事业、文化产业逐步萎缩,无法为经济政治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2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相关外交事件

2.1与美国的外交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与苏联积极合作,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削弱苏联对于世界各国的影响力。1971年11月,双方签订了1.35亿美元的商业合同,美国向苏联提供设备并且传授工艺流程,苏联则提供给美国大量的有色金属。同年还签订了《莫斯科条约》,解决了西柏林问题,并于1972年进行了美苏首脑会晤,这也标志着美苏两国紧张关系有所缓和。与此同时,美苏领导人在进一步商谈扩大美苏贸易的问题。1972年美国表示在农业方面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在电子科技、能源、农业等领域双方进行通力合作。1973年双方签订为期20年价值80亿美元的贸易协定。苏联在此期间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科技等方面的支持,极大地改善了经济紧张的局面。但是苏联认为,自己始终面临着较大的战争风险,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战争,危害苏联国内安全,因此苏联没有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国民经济建设上而是进一步搞国防事业和军事发展,也因为如此,苏联再一次失去了发展的良好时机。勃列日涅夫始终认为美苏两国的合作只是一种假象,其目的是使苏联放松警惕并且随时发动战争。他们曾说过:“只靠和平共处政策和争取和平的斗争是危险的。保障和平的政治手段只能是现实的有效的,只是在他们巩固了实力,首先是军事力量的时候。”这样一段话大大加深了美国对苏联的不信任,美国对苏联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在70年代后期,美苏开始了新一轮冷战,根据美国对苏联军事力量的统计和估计,特别是对于核武器以及导弹的数量统计,美国都远远落后于苏联,至此美国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苏联已经成为了自己的威胁,开始对苏联进行制裁。

2.2与东欧的外交

勃列日涅夫为了加强对东欧的控制,不惜动用武力,出兵镇压捷克的改革,目的是防止东欧摆脱自己的控制。苏联使用军事强权对捷克进行干预和控制,强化并巩固苏联模式,对于捷克来说苏联的做法使得捷克难以接受。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使苏联在政治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反苏”抗议的浪潮迅速席卷世界各国。苏联虽然在加强和西欧各国的交流与政治往来但是始终没有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于苏联来说经济上仍旧处于独立状态,并未对世界完全打开国门,始终维持着敌对状态只是借缓和政策来和各国进行外交。勃列日涅夫非常重视华沙条约的作用,并多次进行军事演习,高度重视军事发展。他为了实现军事一体化便连同东欧各国进行多次军事演习,企图把东欧的武装力量纳入苏联,帮助苏联早日实现称霸世界的目标。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大家庭”加强东欧各国团结,稳定东欧国家军心,抵制西方国家对东欧国家产生的种种影响,苏联开始对东欧的国家进行经济援助,特别是以较低的价格为这些国家提供大量的石油,力图用石油来收买东欧各国的人心。但是在此时期,东欧各国早已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权利,他们和苏联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地位,受到了不公平待遇,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出现了分裂的危险,东欧各国对于苏联已经是离心离德。

2.3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

勃列日涅夫曾说:“经济力量和防御力量的加强,使得苏联顺利地在国际舞台上展开以加强普遍和平为目标的积极攻势。”此外,苏联的国防部部长曾经还宣布苏联对外可以输出革命,支持民族解放斗争,但是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干涉社会主义国家的革命。勃列日涅夫为了增加与美争霸的法码,大力加强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渗透和扩大,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戰争,其中包括指挥古巴军队介入安哥拉内战,介入埃塞俄比亚内战,出兵阿富汗等等。特别是在遭受了古巴导弹危机之后,苏联在第三世界国家大规模发展军事力量,到了七十年代末苏联在全世界已经有30多个军事基地。阿富汗作为苏联的邻国,一直以来就想将其变为自己的“卫星国”,让其属于自己的阵营,防止其成为美国阵营的一员。1979年,阿富汗政府为了巩固自己政权,对人民民主党党内亲苏的人士进行清洗,勃列日涅夫认为其对阿富汗的控制受到严重威胁,于9月底出兵阿富汗,受到了国际舆论的强烈谴责。苏联对于第三世界国家始终采取的是帝国式的统治,希望将各个国家纳入到苏联的阵营中,但是这些国家越来越意识到苏联并没有带领他们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和美国的对抗让第三世界国家对苏联的实力产生了动摇,也因此苏联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也进一步恶化。

3勃列日涅夫外交政策对世界的启示

苏联作为曾经唯一一个能和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老大哥,但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其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的做法,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联盟的团结,其在美苏争霸中的表现对世界和平造成严重威胁,遭到了世人的反对,为苏联的解体埋下了最大的祸根。虽然历史过去了近40年,但其对外政策的深刻教训对我们仍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1不能搞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企图统治世界,搞大规模军备竞赛,推行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不但拖垮了苏联经济,影响了苏联人民生活水平。特别是其为了增加与美国的抗衡,不断进行军事扩张,甚至公然入侵主权国家,大搞霸权主义,扩大自己势力范围,严重损害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威信,也是苏联最终走向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今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是导致世界不安的重要因素。而且,在新的形势下,霸权主义正呈现出新的特点——“民主”、“人权”甚至“价值观”都成为新霸权主义向别国施压和干涉别国内政的重要手段,甚至出现了以“人道主义”为借口,对一个主权国家实施军事打击现象。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不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仍然以冷战的思维去观察世界、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瓦解对方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以争取对世界的控制,给世界和平与稳定带来重大威胁。我们必须对新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保持高度警惕,予以坚决反对。

3.2不能搞国民经济军事化

国家安全是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前提,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无不把国家安全放在首位。苏联的执政者始终把军事的发展摆在内政外交的重要地位,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坚强后盾,勃列日涅夫时期的苏联军事实力已有赶超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趋势,这也让苏联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阵营可以与帝国主义阵营形成对峙。然而,由于苏联对军事发展的过分依靠,其重工业投资比重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5%以上,政府将社会总产值的15%左右用于军费开支。在1972年莫斯科会议之后,苏联不断增加导弹、飞机、坦克等武器装备的数量,不惜牺牲其他方面的经济来发展军事,1971年军费为740亿美,1973年增加为860亿美元,1975年增长为1023亿美元。而苏联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民生经济领域的投入不足,国民经济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使得它的经济发展在与帝国主义阵营对峙的过程中走向了畸形,造成苏联国内经济凋敝的局面没有根本转变,人民生活水平受到较大影响,社会矛盾不断加剧,百姓对政府的不信任日益加重,从而导致最终走向了失败。苏联的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帮助苏联度过了难关,特别是增强其军事实力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但也成为了苏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致命隐患。

3.3不能搞革命和制度输出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制定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依据是列宁、斯大林的世界革命理论。它们把武装输出革命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混淆一体。武装输出革命的结果是干涉别国的内政,造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更大混乱。苏联作为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常常要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建设按照苏联模式进行,走苏联模式的发展道路。在对待第三世界国家的态度上,专横跋扈,以老大哥自居,干涉别国内政,采取各种手段逼迫其他国家就范,对于不紧随其从的,或者颠覆其政权,或策动别国内战或打代理人战争,甚至是直接出兵进行侵略,犯下了很多错误,使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困难的低潮时期,影响了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团结,败坏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声誉,受到了世界人民的谴责。苏联的发展模式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就,然而,对于一些国情不适合的国家,不但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一种负担。即使这样,苏联仍然强迫其按照苏联模式进行革命,无疑是一种干涉行为。不同国家有不同国家的国情,都有选择自己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权力,别国都无权干涉,不能把自己的革命方式、国家制度和发展模式强加于他国。

3.4不能搞大国沙文主义

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有其历史背景和传统,它是沙俄帝国时期统治阶级殖民政策的产物,到1 9世纪中叶,发展成为泛斯拉夫主义。列宁在世时,抛弃了沙俄的对外侵略政策,并大力批判大俄罗斯主义,要求全党要坚决“同大国沙文主义进行死战”。但列宁去世之后,苏联政府不但没有同大俄罗斯沙文主义进行决裂,反而将沙文主义同爱国主义混为一谈。特别是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自认为自己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可以决定别国的命运,保卫社会主义利益就是保卫最高主权,把自己的意志加强于他国,把苏联的利益赤裸裸地凌驾于其他兄弟国家之上,不尊重兄弟国家的独立平等地位,甚至是粗暴干涉他国内政,侵犯他国利益。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为其霸权主义和美苏争霸的错误外交政策打下了基础,导致苏联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内政干涉和同美国的军备竞赛,加重了苏联的经济负担,加快了其灭亡的步伐。处理国与国特别是兄弟友好国家之间的关系中,不能搞大国沙文主义,无论国家大小,都应当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外交原则,充分尊重他国主权。

猜你喜欢
外交政策苏联
英国“脱欧”后的外交政策:失去欧盟后的英国能找到自己的角色吗?
乔·拜登力图在外交政策讲话中向世界表明美国回来了
浅论美国外交政策中孤立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永续性
苏联出版节的由来及其变迁
践行新保守主义的美国新智库:外交政策创议
美国《外交政策》:美国错判中国的强大
涉台外交政策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1949—2007)
苏联克格勃第五局
挥之不去苏联人心态
关于苏联解体:你所了解的一切都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