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鑫
随着媒介大变局时代的到来,“融合发展”成为当代传媒的主题。习近平同志多次讲话指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作为新闻舆论工作者的后备军,高校传媒人才肩负着主流媒体未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其培养体系也逐步从“传统媒体”、“新媒体”进行方向区分而逐步转化为立足互联网思维、适应信息化要求和市场需要的“复合型”传媒人才。
国外复合型传媒人才培养已可借鉴。如学术派代表威斯康星大学淡化专业式教育,注重通识性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实践的密苏里学派强调先做,倡导边做边学,打造校媒平台,形成媒体生态链条,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媒体实践综合场域。
国内传媒高校尝试初见成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提出“2+2”人才培养模式,强调传媒学科于其他学科的交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复合式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以任务为导向,以主流媒体为合作对象,以国内外高水平赛事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实践能力和全媒体素质。
培养模式虽叫法不同,但本质趋于类似。类型化课程、专业界限模糊,不具备高阶思维的课程体系建设,导致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架构分离;只注重单一的专业能力培养,实践能力培养缺乏综合方案,人才缺少发展后劲;人才素质结构研究不清,不注重高阶思维的培养。课堂内容与市场分离,难以适应媒介大变局的时代要求,学生视野被禁锢在教材当中。缺乏对学生的内涵教育,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创新力不足。
因此,培养能够适应媒体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是传媒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高等院校传媒人才培养素质结构出发,基于内部视角,需建构“复合型”人才素养模型;二是实践价值。在人才定位、素质结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平台、课程评价、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机制变革保障等方面系统的规划。
要培养能够顺应传媒发展需求,具备制作和传播能力适应传媒业态的传媒人才,体系建立要 “适应快”、“对接准”、“持续久”,做好技术与艺术并重,注重内涵和创新。
顺应时代发展的传媒人才,首先是政治思想过硬,能为党和国家发声;其次,当下传媒的发展趋势是媒介融合,传媒的“次时代”一定是要搭上互联网的高速列车;制作和传播相结合,为了“传播”而“制作”。既适应传播环境,又具备传播能力,是复合型传媒人才必备的素质。
加强人才的“供给侧”改革,传媒教育发展以业态发展为导向。“适应快”指在校所学知识和技能贴合业态需要,学生进入行业后,不需要进行二次培训,能很快适应工作要求;“对接准”指人才培养层次鲜明,强调人才的“差异化”生存,与相应行业精准对接;“持续久”指学生的文化底蕴丰厚,再学习的能力强,能够长时间在行业中处于生产的核心环节和前沿领域。
传媒作品以科技为载体,但并不是技能的堆砌,而是内涵的表达。对艺术的感知和审美能力是传媒人的内涵,让未来的传媒人讲好中国故事,就要从教育开始树立文化自信观。
1.确立课程体系,应以传媒专业应具备的核心知识和能力为依据,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确立以社会科学、艺术通识、传媒实践三位一体的立体课程体系。
2.建立CPM工作室模式。以Product(产品)为核心,实现College(学院)与Media(媒体或传媒公司)的深度合作。形成复合效能。强调用产品说话,每个教学周期、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培育显现的结果。实现传媒类课程教学过程的可视化。
为了应对社会变革和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党和国家对传媒领域高度重视,多次提出要加速推进媒体融合,以国家战略讲好“中国故事”。以“供给侧”为出发点,探究传媒人才的培养方式,结合教育部倡导的 “地方高校向应用型转型”的策略,启动高等院校传媒类专业 “复合型人才”结构性素质培养行动研究,形成了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策略与评价体系的一整套培养策略,是当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