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党校2018年理论研修班苏州调研组
创新与开放作为过去四十年推动经济高速增长的两大动力或者路径,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尤其是苏州所在的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创新与开放,利用本地的土地、劳动力等低级生产要素,甚至其他地区的低成本生产要素创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东部奇迹”,但这种数量型扩张不可持续。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苏州经济亟须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即以“再创新、再开放”实现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以“再创新”形成全面创新新格局,重塑内源动力;以“再开放”形成多向开放新格局,重塑外源动力。
一是实施“江苏智造”,推动产业升级。苏州围绕高质量发展目标,前瞻布局四大先导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和人工智能。2017年苏州制造业新兴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0.8%,国家级和省级示范智能车间占全省的30%。
二是聚集创新要素,加速动能转换。针对高校和科创资源匮乏的短板,苏州广泛“招院引所”,加快集聚全球创新资源和高端要素,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其一,先后引进小核酸、中科院纳米所、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等国内外顶尖科学团队,成为实现颠覆性创新、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平台。其二,与238所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成各类政产学研联合体1500多个,实施产学研项目超过1万项。
三是构建创新生态,优化创业环境。在全国率先建立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与考核体系,定期考核企业亩均产值、单位能耗等六大要素,实现为企业精准画像、排定等级,实施差异化电价、水价等政策,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创新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制定《苏州市独角兽企业培育计划(2018-2022年)》。在全省率先启用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整合全市14个职能部门的26个人才服务项目,为高层次人才创业致富开辟绿色通道。
一是优化引资结构,构筑产业高地。苏州坚持引资与引智、引技相结合,重点引进外资研发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项目。2017年,苏州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项目实际使用外资占比达51.2%,累计引进和形成的具有地区总部特征的外资企业超过280家,微软、苹果和西门子等公司都在苏州设有研发机构。
二是深化园区实验,提升开放水平。以政府为主体,大力创新发展各级各类开发区,吸引国内外产业向开发区集聚,走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是苏州发展的最大亮点和最显著特色,特别是中新合作、两岸合作成为苏州对外开放的靓丽名片(在昆山建设两岸产业合作转型升级先行试验区)。
三是实施“走出去”战略,拓展发展空间。大力推动双向开放,境外投资持续快速增长。2016年,“走出去”规模首次超过“引进来”,2017年新增境外投资协议额23.18亿美元,投资目的地遍布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资源开发、高科技、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四业并举的境外投资产业格局。培育建设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成功带动70多家国内企业走出去。
一是进一步解放思想,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扎实践行新发展理念。由苏州的实践得到启示:要用新思想破除落后认知,坚决破除掉单一GDP迷信;坚决破除掉满足于跟随模仿、畏惧创新的懒汉陋习;坚决破除掉不肯开放合作的封闭思维。
二是与时俱进,与势俱进,做高质量发展的探路者和先行者。要针对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自加压力,抢抓时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努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三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勇走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道路。突出创新驱动,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突出改革开放,铸就创新发展新动能;突出城乡建设,打造“人间新天堂”。
一是在科技创新上实现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转变。由此,才能打造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二是吸引高端人才、集聚创新要素、激发创新活力。在当地人才不足与总体人才竞争激烈的格局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同样可以解决创新型人才与创新资源不足的问题。面对现实,只有敢于、善于延揽外部人才、外部科技资源为我所用、甚至内化为自身优势,才能实现超越自我,跨越发展。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打造创新生态,为开放聚集创新资源创造良好条件。即使与苏州一样虽是产业聚集高地,但自身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少、自身创新资源不足,因此,更需要通过对内对外全方位的开放,集聚国内国外创新资源,走开放推动创新的探索之路。
四是做好创新的顶层设计,构建政府指导与市场主导“平衡型”“双强引擎”的自主创新的社会结构。要沿着“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双向发力,让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技术创新、产业创新、金融创新、人才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和生态创新等。
一是着力引进高级要素,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再开放就是要大力引进高级要素,瞄准“产业微笑曲线”的高端环节——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促进现有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
二是“走出去”与“引进来”双向并重。要通过整合现有资源、完善工作职能,务实有效地开展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进一步简政放权,积极推动企业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为本地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参与“一带一路”倡议以及开展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专业性的综合服务。
三是复制、提升自贸区创新政策,形成开放经济新优势。不能囿于省内、区域内有无自贸区,而是要系统谋划、全方位推进。在复制方法与路径上做到主动对接、率先复制与借鉴提升,尽心尽力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最大限度实现借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