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遵义调查队课题组
乡村振兴理论的基础是深入挖掘乡村的价值,唤醒乡村潜能,激发乡村活力,重树乡村自信;其核心是做强新型经营主体,撬动产业发展,进行产业引入和产业延伸,实现农民富裕、乡村美丽。国家统计局遵义调查队于2018年4月初成立“农村富、农村美”专项课题小组,通过对当地7个县(区市)36个村庄600户农户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从农村生活、产业和生态三方面着手,了解当前遵义农村产业发展、农民生活情况与环境保护现状,深入剖析当前全市在富美乡村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现实困境。
当前遵义农村正按照“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思路发展,充分发挥山地特色,积极探索因地制宜的产业发展模式,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同时,发展蔬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花卉苗木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2017年全市茶、辣椒、竹、中药材、烤烟和生态畜禽六大主导产业总产值达484.96亿元;经营主体呈现出数量高速增长趋势,2017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增至624家;全面推动“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地认证,更加注重互联网在农村产业发展中的重要连接作用和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对农村发展的促进与推动作用。
(1)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全市农村居民收入从2013年的6849元增长到2017年的11130元,收入绝对额高于贵州省平均水平,年均增速为12.9%。其中,工资性收入从2013年的3140元增长至2017年的5053元,年均增长12.6%;经营净收入从2013年的3674元增长至2017年的5243元,年均增长9.3%。
(2)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家庭消费支出从2013年的4926元增至2017年的10290元,年均增幅20.2%,且人均食品消费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逐年缩小,从2013年的43.1缩小至2017年的36.2;人均住房面积不断增加,从2013年的35平米增加到2017年的43.6平米;农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不断提高,从2013年的7.9%增至2017年的12.6%,其中教育文化消费、医疗保健类消费实现了高速增长。
当前全市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基本改造完毕。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农村安全饮水覆盖率达到92.5%,道路硬化覆盖率91%,互联网入户普及率90%,危房改造完成率93.5%,村民人居环境改善效果满意率达78.2%。
(1)“人”的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被“边缘化”的趋势愈加严重。调查结果显示:61.5%的农户家庭有1人以上外出务工,家庭生活来源主要为务工收入的农户占比69.3%。同时,农业劳动力素质、农户生产能力也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底线需求。二是人才引进难。当前全市农村“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实用人才缺乏,技术推广及技能培训服务渠道不畅等问题已阻碍了农村产业的发展。
(2)“三化”程度低。一是乡村组织化程度低,缺少利益纽带、情感纽带和互助纽带。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多数为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加之农业合作社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行管理不规范,尚不能为农户提供市场、技术、生产和销售等全面的信息服务。二是规模化程度低。当前全市农业土地资源仍由农户分散经营,土地流转面积仅为220万亩,占耕地的17.46%,除茶叶、辣椒外,产业总体规模仍然较小。此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和生产经营信息化水平低,使得企业和农户之间主要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买卖关系,没有建立真正的利益共享机制。三是标准化程度低。全市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不完善、宣传普及滞后,导致农民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程度低,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与现代农业发展还存在很大差距。而且农业品牌运作水平较低,品牌多散小乱现象仍然严重。
(3)三产融合程度低。当前遵义一二三产融合过程陷入了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的困境,且受到新型农业组织发育迟缓和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导致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一是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有待加强。农业园区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重要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但在走访的36个村庄中,有74.3%没有建设农业园区。二是加工业发展仍处于初级水平。75.3%的村庄没有发展任何加工业,已有加工业多存在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精深加工比例少、增值程度低、经济效益不高及缺乏销售渠道等问题。三是农村电商发展处于萌芽阶段,并未形成系统的发展体系。主要体现在农民电商观念不强,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技术和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商品尚处于初加工阶段,配套服务体系有待完善,没有构建现代物流网。四是乡村旅游发展“重建轻管”。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本地乡村资源状况分析不够,对发展乡村旅游所需条件认识不足。
(1)经营净收入持续增长困难。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同比增长8.9%,2016年为4.7%,2017年增幅持平。农村居民第一产业经营净收入增收难度加大,种养业受气候、市场和运输等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大,加之农业规模化经营有待完善,农民信息技术条件落后等原因,导致农业陷入增产不增收、涨价不增收的局面,进而压缩了农民一产经营净收入。
(2)财产净收入增长不稳定。2014年全市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增幅为23.8%,2015年持平,2016年为-13.6%,2017年为-17.7%。受人们投资意识变化和银行降息影响,农村居民存款出现转移,利息净收入、储蓄性保险净收益等财产性收入大幅下降,导致财产净收入下降。
(1)村民参与度不高。富美乡村建设作为一项惠民工程,农民应是参与的主体。但在政府主导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的过程中,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富美乡村建设进程。
(2)自然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当前全市农村仍然存在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低、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粗放、农用地膜回收利用率低、农作物秸秆集中综合利用率低、小溪及小河污染严重等问题。
(1)依靠改革提供制度供给形成的组合效应、联动效应和整体效应,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新动能。紧紧围绕农业农村同步现代化这一根本目标,探索建立遵义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政策,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的作用,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2)建立务实的责任体系、科学的指标体系和有效的评价体系,完善工作载体和平台,谋划实施一批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民生改善项目、重大环境整治项目和重大乡村治理项目。鼓励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县(区、市)先行先试,针对不同的县域特点有序开展试点示范。
(1)盘活农村土地资源,给予农民更大的土地经营权。进一步创新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推广农村“三权”改革成功经验,鼓励规模经营户扩大流转土地的集中连片和规模经营,赋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有保障的土地经营权,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土地种植养殖效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依法依规开展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等,让农村土地保值增值,农产品增产增效,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较快增长。
(2)盘活农村闲置房使用权,让农村资源与城市消费有效对接。探索建立鼓励与补贴政策,鼓励返乡农民工、城市经营能人以租赁、合作方式利用农村空闲农房,发展休闲农业、体验农业、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和养老产业等,实现农村资源与城市消费的有效对接。
(1)“人才”要素。乡村振兴要把人留下来,把人才引进来,需着力强化“三个抓手”:一是加强农民技能培训,以市场为导向、择业为目标,充分发挥镇、村两级对农民技术技能的组织引导作用。二是制定回乡创业的激励政策,在工商登记、资金、技术、税费、创业培训和用地用电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畅通人才向农村流动的渠道,为农村引进人才创设良好的环境。
(2)“资金”要素。健全乡村振兴投入保障制度,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和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特别是让城市闲置资金投向农村的格局。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将土地出让收益更多地用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农村金融机构提供规范化、多元化和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发展农业保险,开展农产品产值保险、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方面的险种试点,为农村发展产业提供更好的保障,增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降低农民增产不增收等风险。
(3)乡村管理。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作用、自治组织的基础作用、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组织的纽带作用以其他社会组织的补充作用。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全面推进基层民主治理和依法治理。加强村风民俗和乡村道德建设,特别要培育富有新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发挥乡村文明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1)“三链重构”主要是指通过产业链相加,实现产业化升级;价值链相乘,实现提质增效增收;供应链相通,实现降成本、增活力、可持续,为传统产业注入现代经营、科技和管理要素,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利用率,实现全链条增值。
(2)“两个亮点”即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签约农村淘宝项目,建设村级服务站,将遵义农村优质的农产品销往外地。在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过程中,要融入当地原汁原味的农村文化特色,注重游客体验,通过乡村旅游发展辐射带动农民增收。
(3)“三大主体”是指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通过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为农民提供技术指导、供销渠道等服务。
(1)构建生态宜居农村。针对部分农民环境保护意识淡薄的问题,要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喜闻乐见的宣传手段和形式,增强环保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创新监管机制,规范农业主体的生产行为。从政府层面上讲,要针对各个乡村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监管方式,尤其在规范“循环型生态农业”方面,利用高强度的监管机制,从源头上减缓农业生产中的污染问题,使农业逐步实现绿色发展。同时,依托乡村发展的农资企业也应承担起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社会责任,加强对农业主体的生产行为进行监管,从制度上保证农业污染的抑制和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