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见山水 记得住乡愁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文明生态村建设纪实

2019-11-17 09:24陈慧
今日海南 2019年1期
关键词:污水村庄村民

文|本刊记者 陈慧

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下称琼中),海南岛中部五指山脚下一片神奇的土地。

尽管身披“三江之源”“森林王国”“绿橙之乡”等魅力四射的光环,但直面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条件艰苦等现实,“经济落后”曾一度是琼中的代名词。

蜕变不过几年光景。近年来,琼中以脱贫攻坚为主线,以富美乡村建设为载体,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产业富民、特色居家乡村、文明乡风建设和社会创新治理四大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亿元,“连点、串线、成片”打造了249个富美乡村,并成功创建文明生态村544个,实现自然村全覆盖。“村美、业强、民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琼中徐徐铺开。

村民面貌从“寸土必争”到拆屋让地

深冬时节,记者走进琼中县营根镇合罗村,只见依山而建的39栋房屋错落有致,青墙黛瓦、阡陌纵横,烟雨朦胧中,整洁静谧的村庄颇具水墨画气质。若不是亲耳听到村民介绍,记者绝不会想到,一年多前,村子里还有八成房子是危房。

“以前我们村里没有路,车子都开不进来,大家住的都是红泥砌的瓦房,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合罗村村民王运章告诉记者,得益于县里实行的危房改造新政策,“整村推进”建新村,自己才能住上100平方米宽敞漂亮的新房子,还有笔直的村路通到家门口。

“之前的农村建房没有相应的发展规划,房屋建设凌乱,很多村庄村中道路狭窄,难于通车,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琼中县营根镇新朗村驻村第一书记周凌云说,政府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要按照村庄的发展规划修路建房,难免需要村民配合出让自家土地。熟悉农村的人都知道,农民对自己的土地看得很重,为了一寸土地打得头破血流的事在乡间时有耳闻,要说服村民让地谈何容易。

“为打消村民的顾虑,解决规划修路建房的问题,村干部一次又一次上门,苦口婆心做工作。”周凌云表示,政府积极引导群众,做好疏通引导思想工作,接连打出“感情牌”和“帮扶牌”,号召党员干部做带头示范作用和积极配合这项工作,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大家纷纷主动让出自家晒谷场、树木、厕所、厨房等地。

“合罗村整村推进项目于2017年5月正式开工建设,总投资约397.6万元,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只要符合标准,就可以享受政府补贴。”周凌云说,像贫困户王运章的家,建新房一共费用约11万元,政府补贴危房改造款6万元,个人只要贷款5万元就可以住上新居了。

据了解,2016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2016-2018年)》出台。方案明确用3年的时间,全面消除农村危房的目标。根据该方案,琼中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以享受新建房补助6万元,修缮巩固房屋补助2万元;一般贫困户能享受1-5万元不等的补助。

从2016年至今,琼中累计投入5.7亿元用于危房改造,户均补贴达4.9万元,累计改造危房1.1万户,D级危房基本消除,农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3年总任务竣工率216%。其中,2018年,全县四类重点对象开工1162户,均已完成改造,竣工率100%,入住率达100%。

村庄容颜从“脏乱差”到“绿富美”

在湾岭镇大边村,一个开满嫩粉色荷花的池塘吸引了记者的注意。村民告诉我们,眼前美丽的荷花池,原来是一个经过地下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净化后排出“污水”汇集而成的人工池塘,池塘里既可以种花,也可以养鱼。

“现在,污水管道都埋到地下了,经过层层净化处理的生活用水,全都排进这个池塘里,比过去干净多了。”据村民王明兰介绍,在没有污水处理系统之前,村民的生活污水随意乱倒,导致村里污水横流,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

“为了彻底解决村里污水横流的问题,大边村创新思路,率先推行‘政府+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开展环境治理,通过竞标等程序,引进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建设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周凌云介绍说,如今,排污管道已经接入村里的每家每户,可将村民的生活污水全部收集起来统一处理,使村内日常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困扰大边村多年的环境脏乱差难题得以彻底消除。

临近中午,村民王进喜家中厨房内,随着“啪”的一声脆响,崭新的气灶上冒出了幽蓝的火苗。不到一小时,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便热气腾腾地端上了桌。“从小家里做饭烧水都是用木柴,烟熏火燎不说,上山砍柴既耽误时间又破坏生态。一直羡慕城里人用天然气,现在咱们村里人也用上了,真是太方便了。”

在琼中,天然气进农村建设项目由点及面铺开。目前,琼中管道燃气建设已覆盖营根镇、湾岭镇镇墟和农场场部以及湾岭镇中朗村、大边村、堑对村等地用户,为加快实现全县燃气全覆盖的步伐,琼中计划用3年时间投入3.2亿元建设覆盖全县城镇、农村、农场连队的县域燃气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放眼琼中黎村苗寨,一个又一个村庄正在发生美丽蜕变。营根镇猫尾村、朝参村、新稿村,红毛镇南美村等,曾经都是破败不堪的村庄,如今不论是村容村貌,还是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路网、水网、电网、气网、光网“五网”也越织越密,如今琼中自然村道路硬化通达率100%,农村集中供水普及率达98%,电网实现全覆盖,行政村4G、光纤网络实现全覆盖,率先在全省推行管道燃气下乡进村,目前3个乡镇镇墟和11个自然村已经通气使用,力争2020年实现自然村管道燃气全覆盖。

路越来越好走了,村庄越来越漂亮了,房子越来越亮堂了……琼中紧紧围绕“打绿色牌,走特色路,保护生态环境,做强生态旅游业,提升绿色农业,做优绿色工业,传承黎苗文化,改善保障民生,建设生态县城”的全县总体发展思路,实现文明生态村建设自然村全覆盖。其中,红毛镇什寒村、什运乡番道村、和平镇新民村荣获“全国文明村镇”称号,湾岭镇大边村、堑对村等10个村庄荣获“省级文明村镇”称号。

特色产业从单一脆弱到丰富多元

“别看我家这棵百香果长得这么茂密,这才刚刚种下短短三四个月,再过一阵就可以摘果去卖啦!”说起自家庭院里长势喜人的百香果树,营根镇猫尾村村民王家兴滔滔不绝。

在猫尾村,家家户户门前屋后的小院子都被拾掇得整整齐齐,蓝色的藤架上,绿莹莹的百香果缀满枝头,很是诱人,果树下还栽种着三角梅等植物,既整洁美观,又能给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实惠,这都归功于村“两委”推广的庭院经济。

在什运乡什统村,一幢幢排列整齐的的平顶水泥房掩映在绿树中,新式蚕房里布满了一指长白白胖胖的蚕宝宝们,正沙沙地吃着绿油油的桑叶。而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不起眼的贫困小山村,村民们靠守着田地过穷日子。

“现在蚕宝宝正处于休眠期,要认真观察进食、排便及气温、湿度情况。”什统村养蚕村民王泽啟正在观察蚕房中蚕的情况。王泽啟告诉记者,在县里的扶持下,自2015年起,自己盖起蚕房种桑养蚕,每年就有近2万元收入。目前琼中养蚕农户已达2000多户,养蚕户出售蚕茧户均收入1.74万元。

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琼中培育了深山养蜂、林下种益智、林下养山鸡等生态农业业态,打造了一批特色产业良种基地和绿色品牌。与此同时,琼中实施特色产业“百村百社、千人万户”创业致富计划,建成产业扶贫示范基地238个,规范运营专业合作社549家,建成桑蚕、养蜂、养鹅等产业示范村90个,岭脚村、罗坎村、长兴村等入选第八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整体谋划、整村推进、整合资源,琼中县构建“三整一体”的文明生态村大格局已经形成。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个个“村美民富”的新时代美丽乡村正破茧成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梦想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猜你喜欢
污水村庄村民
西瓜种植让村民过上“甜蜜”日子
科学种植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污水厂设计与工艺选择研究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污水罐坍塌
二氧化氯消毒在城北污水厂中应用
村庄在哪里
黑皮游戏大迷宫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