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互联网+防灾减灾”应用平台能力推动海南自贸试验区建设

2019-11-17 09:24王强
今日海南 2019年1期
关键词:防风防灾减灾

文|王强

2018年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政务数据中心大厅察看海南“互联网+防灾减灾”的应用展示,并给予充分肯定。“互联网+防灾减灾”的应用在海南三防(防汛、防风、防旱)工作向“防”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以来,海南在“两个坚持、三个转变”防灾减灾理念的引领,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以及“互联网+防灾减灾”综合信息平台(下称信息平台)的科技支撑下,有效应对了35个热带气旋和50场强降雨,2017-2018年无人员因灾死亡或失踪,灾害损失逐年减少。2016年风洪旱灾害直接经济损失87.70亿元,2017年 6.01亿元,2018年5.95亿元,直接经济损失降至近10年最低。由此,加强我省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迫切需要。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抗灾能力,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对于推动海南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平台功能丰富

2016年7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理念,这给海南的防灾减灾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明确的工作目标。海南属于岛屿型省份,素有“台风走廊”之称。在严峻的防风形势下,要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就必须抓好防风工作,将准备工作放在平时,防御措施前置,充分利用“互联网+防灾减灾”等科技力量,提升防灾减灾水平。为此,海南依托防灾减灾大数据,紧紧围绕渔船100%回港、渔民100%上岸、水库100%安全、低洼及危险地区人员100%撤离、游客100%安全的5个100%防风安全目标,建设以台风灾害防治为主的信息平台,为政府部门提供防灾减灾决策支撑,为公众提供防灾减灾信息服务。经过一期和二期建设,信息平台已具备了以下两大功能:

指挥决策功能。灾害影响前,在部署防御上发挥作用。信息平台立足于5个100%的防风安全目标,在一个界面上展示台风路径和预报分析、雨量、江河水位、水库蓄水等实时信息,提供危险区域人员转移数据、渔船动态方位、景区景点游客数量等动态数据,实现大中型水库和重点区域720度全景展示以及洪水实时动态演进和分析,为科学部署落实防御工作提供依据。信息平台还汇集了抢险队伍、物资仓库、防洪楼等防灾救灾信息,为提前部署抢险救灾力量提供支撑。

灾害影响中,在指挥调度上发挥作用。信息平台细化分解应急预案,自动向各成员单位和三防责任人推送应急指令,指导开展防御工作。通过“电脑—手机联动”的形式,使联合值守人员和各级防汛责任人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交互,第一时间完成山洪预警发布、物资调拨指令下达、转移人员统计上报、移动视频会议等任务的快速响应与互动,做到灾害影响过程中“指令下得去、信息上得来”。

灾害影响后,在信息收集上发挥作用。灾害发生之后,各级政府和单位的工作重点集中在灾情统计和灾后恢复上,信息平台提供农林牧渔洪涝灾害统计、工业交通运输灾害统计、抗洪抢险综合统计等17类统计报表,所有三防责任人利用信息平台统计上报灾险情,加快理清全省受灾情况,高效开展救灾工作。

公众服务功能。首先,可以指导自主避险。信息平台通过电脑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主动向公众推送台风路径图、实时交通资讯、防灾减灾科普常识等信息,为公众提供当前定位地点的防灾减灾服务,如降雨预报、周边避险点、转移路线等自主避险信息,指导公众科学防灾减灾。

其次,参与防灾减灾。为增强公众防灾减灾参与度,信息平台提供微信公众号“灾险情一键上报”功能,实时发送路面积水、树木倒塌等突发灾险情,信息平台第一时间审核发布,提醒其他公众防灾避险,帮助指挥决策部门及时排除险情,使每一位公众都成为预报员、宣传员。

信息化建设初见成效

信息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实际工作应用,信息平台借助指挥决策和公众服务两大功能模块,为海南的防风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信息平台自投入使用以来,在超过26场全省防风会商会议中提供重要数据支持,辅助各级政府和部门领导、三防责任人科学指挥决策。

2016年第21号台风“莎莉嘉”生成时,省防汛防风防旱总指挥部办公室(下称省防总)利用信息平台提供的台风路径以及相关涉灾数据,针对台风影响的重点区域和隐患环节开始部署防风工作,并在台风登陆以前,将各项防御和保障措施全部落实到位,包括转移危险区域人员66万人;提前下沉18车共计210万余元抢险物资到8个重点防风市县;部署电力抢修队伍219支4552人、发电机(车)454台、1辆电力保障车到防风一线;安排1辆通讯保障车到登陆点万宁市;提前确定8个市县32个油品保障点;在全省74个易涝点增派排水泵车等。

此外,水库安全是海南防风工作重点,关系到下游的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信息平台在台风“莎莉嘉”影响期间,为指导牛路岭水库科学防洪调度发挥关键作用。信息平台根据气象预报3天降雨量为900毫米,提前计算出降雨重现期、来水总量、需泄洪水量、可达水位,根据需泄洪水量和水库调度运行方案规定的泄洪流量8000立方米/秒,动态演示出下游可能淹没区域。为减轻下游区域受灾程度,省防总提前3天以2000立方米每秒的安全流量开展预泄,有效避免了下游河道两岸被淹,减少人民群众财产损失。

2018年以来,省水务厅、省三防办通过多家主流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向公众宣传推广信息平台,将访问量从2015年建设初期的40多万人次有效增加到1000多万人次,公众防灾减灾信息服务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是及时发布预警,指导公众避险。2016年以来,信息平台向公众发布推送气象、地质灾害、海洋、洪水等各类预警信息152万多条、台风新闻100多条,特别是在2018年第22号超强台风“山竹”期间,预警信息数量达1.3万多条。此外,信息平台整合了1100多个低洼地带信息、300多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信息等数据,指导公众在台风期间合理避灾。2018年第4号台风“艾云尼”影响期间,海口市区16小时内最大累积降雨量为216.3毫米,14条路段出现积水,公众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提前掌握易涝积水点信息,提前规划交通路线,确保安全。

二是支持公众参与,共同除险防灾。目前,信息平台共收到公众上报的有效灾险情信息40多条。例如,2017年10月10日10时,信息平台收到万宁市北大镇某群众上报的内涝险情信息,省防总和万宁市第一时间组织队伍到村转移群众,有效避免了人员伤亡。

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建议

虽然信息平台从建设初期至今,在全省防灾减灾影响力和支撑力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信息平台应用仍存在以下问题,需要改进。

一是实时性需要进一步提升。2015年平台数据存储量仅为9万余条,目前已达到2.4亿余条,其中基础类数据0.8万余条,实时数据1.6亿余条,已基本满足5个100%的部署需求,可以有效发挥防灾减灾指导作用,但仍有部分涉灾数据属于文本信息,实时性不强。

二是便捷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在响应效率方面,信息平台单一功能平均响应时间约为2.5秒,但信息首次平均加载需要4秒以上,与用户的操作顺畅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在安装途径方面,信息平台手机客户端的下载总量虽然已达到9万多次,但主要采用扫描二维码或软件商城等被动的下载方式,对用户体验有一定的影响。

三是使用率需要进一步提高。2018年,省水务厅、省三防办为各级责任人组织30多次系统培训,印发培训资料3000多册,有效将指挥决策体系的使用人数从2015年建设初期的100多人提升到6100多人,但公众关注量和使用量仍偏低,在2018年第22号台风“山竹”影响期间,信息平台的总访问量为140万人次,高峰期访问量为41万人次,不足全省常住人口的5%。

习近平总书记在察看“互联网+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应用时,特别嘱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善于利用互联网优势,着力在融合、共享、便民、安全上下功夫,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下一步,全省水务系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从以下三个方面改进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信息平台。

一是在实时方面下功夫。升级改造原有实时传输线路,保障原有实时数据在恶劣气候条件下仍可按时上传。深入挖掘实时数据信息和文本信息的内在联系,如实时上报转移人员的安置情况等,使文本信息可以根据指挥调度的需要,在一张图实现动态更新和展示,进一步提升信息平台的实时性和有效性。

二是在便捷方面下功夫。进一步简化信息平台的界面和操作流程,常用功能实现便捷查询,用最简洁易懂的图标代替冗长文字,优化界面风格和后台性能,提高数据加载效率和稳定性。拓展信息平台多类型手机的兼容性,利用多种形式主动推送信息平台的下载链接,拓宽下载渠道。

三是在便民方面下功夫。进一步满足公众需求,提供水电网恢复时间、周边菜价、超市储货等民生信息数据,使公众服务更加“接地气”,有效保障灾时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大公众宣传推广力度,通过彩页、海报、手册等传统宣传和各类有奖活动,将信息平台宣传延伸到乡镇、社区基层,在开展三防体系培训的基础上,扩大培训范围,使每一位公众和三防体系人员都会使用、愿意使用信息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人工智能发展应用将有力提高经济社会发展智能化水平,有效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也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智能化已成为未来国家和海南科技发展趋势。信息平台在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的融合,但是只能为指挥决策者提供防御工作部署决策的参考数据。未来,信息平台可以立足于智能化时代的新要求新技术,从智能化指挥决策和智能化科普宣传方面发展。

一是智能化指挥决策。继续围绕5个100%的目标,将防灾减灾大数据和智能分析深度融合,使智能化应用到防灾减灾工作中,提供最科学的指挥决策方案。如通过动态演示台风和渔船位置,模拟出渔船回港避风的安全时间,督促渔船在安全时间内及时回港避风。根据水库险情数据,为现场指挥人员提供处置水库险情的最佳处理方案以及需要的抢险资源,提升抢险科学性和效率。通过台风动态模拟,为指挥决策者提供人员转移的最佳提前期和数量等具体工作方案,避免因过度转移而影响群众生产生活。还可以利用旅游大数据,分析出旅游安全防御过程中的风险点,提出最佳的排除隐患措施等。

二是智能化科普宣传。将智能技术与防灾减灾宣传结合,提高专业人员应急处置技能水平和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运用360°全景、4D立体电影、动感地面、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建设集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普及性于一体的专业培训、科普教育体验系统,定期举办展览、论坛及培训等活动,将技能培训、灾难体验、知识传播、技能掌握等融为一体,让人能够身临其境,全方位体验整个灾害过程。

信息平台将来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防灾减灾行家能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指挥和全民科学防灾减灾,从而增强公共服务和城市管理能力。全省水务系统要紧扣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核心,以推动信息化与相关工作的融合发展为主线,以跨领域资源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为目标,服务于自贸试验区和中国特色自贸港创新发展。

猜你喜欢
防风防灾减灾
山东玉米主要逆境及抗逆减灾技术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中国“防灾减灾日”问答
人性化沟通应用于种植牙手术护理过程的效果观察
自然灾害高风险区居民防灾素养调查
感冒来碗防风粥
“安全”开会
防灾减灾(消防)应急疏散演练
气象部门防雷减灾工作及问题分析
防风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