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英模传记电影的突破之作
——评江西名人传记电影《信仰者》

2019-11-17 05:45严红兰
老区建设 2019年16期
关键词:西畴英模方志敏

严红兰 熊 丽

[提 要]电影《信仰者》是一部以方志敏烈士为传主的英模传记电影,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在主题表达方面,从“直白说教”到“共鸣熏染”;在艺术手法方面,从“因循守旧”走向“适度创新”。与以往同类题材电影相比,电影《信仰者》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叙事模式、视听语言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可以视为近年来国产英模传记电影的突破之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塑造典型,教育人民,电影界出现了一批以革命英雄、道德楷模、行业标兵等为传主的传记电影。由于这些电影的主人公都是英雄模范,学界称之为 “英模传记电影”。这类电影承载着弘扬主旋律、教育国民的重任,是主旋律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备受主流意识形态的青睐,在政策、资金、发行等环节给予一定的支持。虽然如此,但仍有部分此类题材电影由于题材狭窄、叙事模式陈旧、主题先行、人物扁平化等原因而导致票房下滑,有的遭遇“零票房”,以致于有人发出“‘英模电影’路在何方”[1]的慨叹。

这种情形下,一些英模传记电影开始向商业片借鉴,采用增加故事的戏剧性与传奇性、启用知名明星、改善画面与音质等措施,以提高电影的观赏性。于是,出现了《一轮明月》《真水无香》等票房价值不错的英模传记电影。总体看来,从1949年第一部国产英模传记电影——《中华女儿》(凌子风、翟强导演,东北电影制片厂)诞生以来,相当一部分同类题材电影并未真正摆脱人物扁平化、表达方式“席勒化”、叙事结构“模式化”等痼疾,结果出现越宣传,大众越“敬而远之”的怪圈。正如有研究者指出:“早期的主旋律电影限定性因素较多,比如基本都是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政治历史和道德伦理片;主人公必须拥有近乎神话的奉献精神,是远离现实生活,没有半分污点且不食人间烟火的英雄;场景设置相对严肃单一,血腥黑暗的影像基本不会出现;情感基调上,多是强力的施教,缺少感动。”[2]

国产英模传记电影应如何祛除这些痼疾,走出越宣传,大众越疏离的怪圈?需要国产英模传记电影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制作、营销发行等环节作出努力,才可能改变长期以来这种“口碑剧下、票房下滑”[3]的尴尬状况。

201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一部以方志敏为传主的英模传记电影,该片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方志敏烈士的人生故事为素材,由杨虎执导,主演为黄少祺(饰演方志敏)、王力可(饰演缪敏)、赵毅(饰演刘西畴)、李幼斌(饰演顾祝同)等,2018年8月24日在全国上映。该片以影像的方式讲述了方志敏烈士创建闽浙赣苏革命根据地、组织领导谭家桥战役、怀玉山被捕、狱中斗争等人生经历,形象地再现了方志敏烈士生前热爱祖国、积极投身革命、虽身陷囹圄仍不忘革命事业,为了信仰而从容就义的感人事迹。为了以更新的方式再现以方志敏等烈士为了信仰而战,为了信仰而英勇牺牲的感人事迹,影片力图突破同类题材电影的艺术手法,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叙事模式、视听语言等方面别具匠心,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进展。

一、人物塑造:从“扁平化”走向“立体化”

对于艺术样式,包括小说、戏剧、影视等,人物塑造都十分重要。可以说是一切叙事艺术的核心。在传统国产英模传记电影中,由于受到“左”的意识形态与电影观念、电影技术等多种因素的制约,这类电影在人物塑造方面往往存在刻板化、模式化等倾向,著名的“三突出”原则就是这种倾向的极致。所谓“三突出”是指文革期间“四人帮”确立的人物塑造原则,根据这一原则,要求“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最主要的人物,即中心人物”[4]。受其影响,文艺作品,尤其是英模传记电影一直十分强调英雄人物的塑造,为了某些“左”的意识形态的需要,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英雄人物神圣化,完美化,既高大威猛又品德高尚,完美无缺。这就是20世纪英国小说理论家福斯特所说的人物的“扁平化”。这种人物塑造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实起到了一种构建共和国英雄谱系,满足人们缅怀英雄、铭记历史的需要;与此同时,也为其后同类题材电影人物塑造脸谱化、概念化留下了隐患。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国社会世俗化进程的加快,这种“高大全”式的“扁平化”人物越来越难以引起人们的共鸣。因为,现实生活中人不可能只有阶级性的一面,还应该有一些共同人性、人情,比如与父母等亲人之间的人伦亲情以及对美景、美食等的喜爱等等。这些人性、人情虽然比较世俗化,却是人类所共有的。因此,他们对于传统英模传记电影中所塑造的这些无任何世俗欲望的英雄模范感到遥不可及,只能“敬而远之”,甚至怀疑其真实性。

国产英模传记电影应突破这种人物塑造模式,从社会学、人学等多角度去看待人物,既要突出英模人物的革命性、先进性,又要适当描绘其人性、人情,使人物“立体化”。在这方面,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已有不少英模传记电影,如《焦裕禄》《任长霞》《钱学森》《一轮明月》等作出了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看来,真正突破性的作品并不多,尤其是在革命英烈传记电影中。电影《信仰者》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进步。影片以方志敏烈士为传主,在塑造方志敏形象时,不但讲述了他为了革命而抛家弃子、为了营救战友不惜以身冒险、身陷囹圄却始终身怀家国天下、为了共产主义信仰而甘愿献出生命等高尚壮举;同时也叙述了他与妻子缪敏之间的伉俪之情,与王如痴、刘西畴、寻淮洲、吴天来之间的战友之情,与狱友胡逸民之间的惺惺相惜之情,既展示了方志敏烈士的铮铮铁骨,也刻画了其重情重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让观众比较全面地了解方志敏烈士的性格。此外,对于其他英烈的塑造,影片也坚持了这种立体多维的视角,例如,对于红十军团团长刘西畴,电影既展现了其积极投身革命、宁愿赴死也不接受国民政府的高官厚褥等伟大的一面,同时也如实地再现了他在谭家桥战役、怀玉山战役等战役之中刚愎自用、犹豫不决的一面。敢于写出我军将领的缺点,既显现出影片主创人员敢于直面历史的勇气,也使人物更加真实可信。还有如胡天桃、吴天来、乔英等英烈人物的塑造也是如此。在塑造共产国际代表吴天来时,开始电影主要展现了其阻扰方志敏发行股票、反对苏区与外界开展贸易往来等左倾主义倾向,但同时也写出了他主动承担掩护主力部队撤退,最后为了不拖累战友而甘愿饮弹自杀等英勇果敢的一面,使观众对这一人物从一开始的憎恶转为同情与尊敬。总而言之,电影《信仰者》,主创人员从社会学、人学等多角度来观照人物,比较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以方志敏为核心的既铁骨铮铮又重情重义的革命烈士群像,既写出了他们英勇果敢、视死如归、信仰坚定等伟岸如高山的一面,也不讳言其刚愎自用、犹豫不决、思想过左等缺点与不足。尤其难能可贵是,对于王耀武、顾祝同等国民党军官,作者也是一方面再现了他们围剿红十军,导致红十军伤亡惨重等血腥残忍一面,另一方面又写出了他们对方志敏、寻淮州、胡天桃等共产党将领的钦佩之情,并没有刻意丑化。由此可见,电影《信仰者》对于历史人物的塑造,力图走出“扁平化”,追求“立体化”,在人物塑造方面,与同类题材电影相比,有所突破。

二、主题表达:从“直白说教”到“共鸣熏染”

文革期间,受到“为政治服务”“为阶级斗争服务”等价值观念的影响,国产英模传记电影在主题表达方面往往十分直白,有的在影片中直接植入标语与口号。这是“席勒化”的表达方式,即一种从概念出发,把“个人变成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5]的倾向。虽然主题鲜明,但却十分生硬突兀,说教意味十分浓厚,容易引起观众的排斥甚至腻烦心理。改革开放后,“席勒化”的表达方式虽然有所改善,但没有得到有效克服。在某些英模传记电影中,虽然作者努力避免以往那种“直白说教”,更多地采用人物先进事迹来感召观众,但是由于传主的理想、行为过于高远,脱离观众的生活情境,依然无法引起他们的有效共鸣。如何克服“直白说教”式的主题表达方式,让观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片所传达的爱国、敬业、奉献、守信等主导价值观念,完成宣传主导意识形态的目标,是国产英模传记电影,主旋律电影无法回避的问题。随着电影体制改革的深入,大众娱乐需求的增加,观众的日趋年轻化等,这一问题的解决更为迫切。为此,很多国产英模电影开始在主题表达上求新求变,注意选择一些普适性的主题来引起观众的共鸣,如倡导正义与公平,缅怀青春、追求理想等,在表达方式上也竭力避免直白说教,而是通过再现当时情境或氛围,让人物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最大程度地与当下文化语境相契合,使观众受到濡染,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影片的主题,以达到让观众产生自我激励、自我提升的效果。

电影《信仰者》主题十分明确,为了悼念伟大的革命先烈、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闽浙赣苏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方志敏烈士,赞扬其“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为信仰而死”短暂而伟大的一生,以教育广大党员干部、人民群众坚守信仰,不忘初心。信仰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精神动力,信仰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精神支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整个人生是一幕信仰之剧。没有信仰,生命顿时就毁灭了。坚强的灵魂在驱使时间的大地上前进时,就像石头在湖上漂流,没有信仰的人就会下沉。”[6]如果缺乏信仰,人就会因为缺少奋斗的动力而停滞不前。如果缺失信仰,人的精神世界将无所依托;人将在行动时,尤其是面对困难与挫折时容易举棋不定,甚至被吓到。为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信仰重建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对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得‘软骨病’,就会在风雨面前东摇西摆。”[7]并且指出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民族才有希望。”[8]电影《信仰者》通过对方志敏、刘西畴、王如痴、寻淮州等红军第十军团将领们为了共产主义信仰在战场上奋力拼杀、被捕后拒绝敌人的威逼利诱、从容就义的感人事迹,表达对他们“为信仰而生、为信仰而战、为信仰而死”的敬仰之情,唤起大家对理想信仰的追求。正如影片导演杨虎所言:“为信仰而牺牲的烈士是值得我们永远怀念的”,最想给观众传达的内容正是不忘‘信仰’初心,牢记‘信仰’使命。”[9]契合了当下人们追求理想信仰,重建精神家园的时代需求,通过一些感人的细节、生动的情节的表示,引起观众的共鸣,取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正如观众所体会的那样:影片没有直白的标语口号,只是通过方志敏、刘西畴等烈士的人生故事使我们切身体会到信仰的重要性,所谓“战场拼死易,狱中守节难”,“当听到‘事无两全,唯有一死’时,除了感动还是感动”(豆瓣影评)。表明影片在主题表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即从传统的“直白说教”走向“共鸣濡染”,同时也使影片产生了一种以过去照亮当下的艺术效果。当代电影评论家赵卫防说:“影片通过对方志敏最后岁月的展现,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出了‘信仰’所具有的无坚不摧的力量,也产生了以信仰之光照亮新时代民族复兴征程的当下意义。”[10]

三、艺术手法:从“因循守旧”走向“适度创新”

传统的英模传记电影,多是以纪念已故英烈、宣传英模人物而创作。从建国初至今所出品的国产英模传记电影来看,大部分作品都把重心放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表达等方面,很少关心艺术技法,只关心“拍什么”,而很少考虑“怎么拍”。导致了有相当一部分国产英模传记电影叙事手法陈旧、视听语言落伍、制作粗糙,甚至有的电影只是将人物先进事迹按时间顺序罗列出来;有的电影台词标语化、口号化;有的电影画面色彩暗淡、人物造型毫无时代气息等等;在艺术水准上,与同时代的娱乐片、艺术片相比相去甚远,导致观赏性不足。在电影体制改革日益深入,观众对电影娱乐性需求日益增长的情形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为此,一些国产英模传记电影开始重视叙事手法的选择、镜头的变化、宏大场面的营造、视听语言的革新等等。电影《信仰者》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影片从方志敏入狱,即1935年2月2日开始,第一组镜头着眼于叙述方志敏、刘西畴等在狱中生活的情景。接下来,通过方志敏的回忆,镜头切换到三个月前,即1934年11月24日,方志敏、刘西畴等率领红十军团部及红二十师离开浙赣苏区根据地奉命北上的情形,并重点叙述了谭家桥战役从决策到失败的经过,真实地再现了刘西畴的轻敌、寻淮州的英勇、谭家桥战役的惨烈等史实。而后,影片再次通过方志敏的狱中回忆又切回到国民党驻赣绥靖拱墅军法处看守所,军法处副处长钱协民正在对方志敏进行劝降。钱协民试图用高官厚褥来诱惑方志敏,但方志敏丝毫不为所动,反复强调为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信仰而甘愿赴死。与此同时,方志敏的战友王如痴、刘西畴、曹仰山也在狱中。监狱的时间是漫长而难捱的,方志敏一边笔耕不辍,一边用自己的理想、信仰感召凌凤梧、胡逸民等国民党党员,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伴随着方志敏对自己革命生涯的回忆,影片又将镜头切换到1930年的春天,正是在这个季节里,方志敏开始搞土地改革、发行红色股票、与国统区开展自由贸易、兴办学校、建立红色政权等等,成为闽浙赣苏根据地的创始人,被毛泽东誉为“模范苏区”和“方志敏式根据地”。此外,影片还插入了方志敏和妻子缪敏从相识到恋爱结婚的过程,展现了其柔情的一面。影片还按时间先后叙述了红十军团奉命北上,一路遭遇国民党围追堵截,战事越来越吃紧,最后众将领怀玉山被捕的情景。最后,影片通过方志敏的回忆又切回到监狱,红十军21师师长胡天桃拒不投降,被处决。目睹战友的牺牲,刘西畴、王如痴、方志敏痛苦万分,刘西畴更是留下了悔恨的泪水,方志敏则在继续回忆怀玉山战役以及自己被捕的经过,总结经验教训。之后,影片又将镜头又拉回到监狱,继续讲述方志敏等在狱中拒绝投降直至英勇就义的经过。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发现在叙事手法上,影片努力打破以往同类题材电影以时间为序的线性叙事结构,多次采用“闪回”的手法让人物在过去和现在中来回穿梭,既保证了故事的完整性,又赋予了电影叙事结构的灵活性。比之同类题材电影,在叙事手法上,有所突破。灵活的叙事结构,打破了电影的沉闷性,提高了电影的观赏性。正如有观众坦言的那样:“信仰者是第一场,看哭了,确实被感动了,插叙回忆的主旋律讲述方式让我眼前一亮”(豆瓣影评)。与此同时,电影在镜头运用上也别具匠心,整部电影场景,从大的方面来看,大致的分为狱中和狱外两类场景。影片在表现狱中生活时,多运用黒、白、灰等冷色,辅之于时间流动缓慢的静镜头,以表现狱中生活的灰暗、沉闷;在叙述除战争以外的狱外生活时,电影则以绿色为主基调,并且灵活运用推、拉、跟、移等运动镜头,以表现狱外生活的勃勃生机。这种镜头语言,赋予电影一种快慢结合、动静相成的艺术效果,也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一些同类题材电影镜头语言的呆板机械性。此外,对于谭家桥、怀玉山等战争场景的描绘,电影采用俯视镜头拍摄,以大远景的方式展示战争场面的宏大与壮观,使影片的战争场面气势恢弘,扣人心魄,呈现出一种大气磅礴的视觉效果。在同类题材电影中,也不多见。

电影 《信仰者》作为一部国产英模传记电影,无论是在人物塑造、主题表达,还是在艺术手法方面都有比较自觉的创新意识,也取得了不错的艺术效果。正因为如此,影片上映后,短短几日票房就突破了1000万,在同类题材电影中,是比较少见的。此外,因其杰出的艺术成就,影片在2018年6月16日至25日举行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特别荣誉电影奖。因此,电影《信仰者》可以视为近年来国产英模传记电影的突破之作。

猜你喜欢
西畴英模方志敏
方志敏:狱中仍奋笔疾书
新时代学习宣传英雄模范的路径方法
甘守清贫的方志敏
江西寻乌:三举措开展英模教育
第二届方志敏文学奖征稿启事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不朽的丰碑
西畴之秋(外一首)
吴天祥亲给拾荒助学老人送大米和鲜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