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柱
[提 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加强统一领导、顶层设计和实现科学决策,要进一步提升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当代大学生的“知行合一”。为保证信息交流的及时畅通,要最大限度地形成教育合力,将各项工作举措真正落到实处。高校必须构建领导决策、教育创新、实践养成、信息交流、整合协同和监督保障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并使之紧密连接、协调运转,才能推动培育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开展的需要,也是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高校只有构建完整的工作机制,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顺利进行,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事业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教育方针的落实和新时代教育目标任务的实现,也直接关系到高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因此,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切实把它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来抓。
建立和完善领导机制,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高校要继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党委要统一领导和部署全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高校要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宣传、学工、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学院等教学单位要共同参与,形成既分工负责又紧密合作的工作格局,共同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良好氛围。
建立和完善决策机制,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关键环节。学校领导要深入到教学一线和学生之中展开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清楚认同和践行面临的主要问题,明确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针对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出教育规划和工作安排,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工作部署既要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又要紧密联系形势的发展变化,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新时代面临着新问题和新任务,当代大学生也呈现出新情况和新特点,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入行,就必须不断创新教育的内容、方式和路径。
思政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为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各门课程应当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科学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重点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及其先进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集中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历史过程及其必然性,“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重点解答国家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主要讲授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思政课教学必须集中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难点。首先,课堂教学要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对于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思政课教师要进行深入研究和重点讲解,集中解答学生普遍存在的疑问和困惑;社会上有些人将西方价值观视作“普世价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思政课教师要对西方价值观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认清西方价值观的本质和局限性。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含义,讲清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区别,在与西方价值观的比较中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
思政课教师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注重发挥思政课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教学要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针对社会和网络上“老人摔倒,扶不扶”这样的热点话题,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引导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评判是非对错和善恶美丑的价值标准,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提升他们的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独立面对和处理实际问题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充分利用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方式。网络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越来越大,随着手提电脑特别是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他们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海量信息。但是来自网络上的信息往往真假难辨,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思想混乱。目前网络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各种思想争夺青年的主战场,思政课教师一方面要对网络上的热点话题进行积极回应,对网络上的错误言论进行有力批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又要不断学习信息技术,学会运用信息平台与学生进行对话和交流,及时解答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引导他们自觉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践是价值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践行是价值观教育的最高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除了加强和改进理论教学之外,还应当注重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实践是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组织社会调查和志愿服务,可以使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和成效。通过参观企业、社区可以让学生感受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感受新时代以来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生活的改善。让当代大学生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抽象的文字和空洞的概念,而是现实中已经、正在和继续发生着的变化,这些变化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在十四亿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从而坚定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与决心;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情感转化的重要环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诉求,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的最大动力,只要每个公民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落实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美好的社会和美好的生活就会实现,从而增强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落实到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之中。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实践中养成的,“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于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应当贯彻“知行合一”的原则,大学生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具体行动中。维护国家形象和尊严、爱护国家和学校财产、遵守和维护公共秩序,认真学习、努力钻研、勇攀科学高峰,尊敬师长、关心同学、热心助人,都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当代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到专业学习和日常交往之中,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关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的一言一行和一点一滴,加强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和引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每一天的生活和学习之中,落实到做人、做事和做学问之中,引导他们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和生活实践。
高校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建立健全信息交流机制。信息上传下达的畅通无阻,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和有效执行;相关部门之间及时沟通和反馈信息,有利于他们在工作中相互支援和密切配合;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经常进行交流对话,有利于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保障信息纵向传递的畅通。高校可以通过定期召开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座谈会等形式,收集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信息,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研究分析,以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各部门要把学校决策与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工作相结合,针对性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取得实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加强横向的信息交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担负着理论教育的重任。学工部、团委和二级学院则奋战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最前线,掌握着大学生思想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两者之间定期进行沟通和交流,能够使思政课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更加贴近大学生的实际生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生工作部门及时掌握学生的理论学习情况,可以在加强日常管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整个教育活动的落脚点,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是教育的重要环节。将领导干部、思政课教师、学工人员、专业课教师深入学生的活动制度化和常态化,有利于教育决策者和实施者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人生指导,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领导通过校长约吧、书记面对面等形式,与学生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交流,也是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方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必须对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把学校教育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构筑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
高校需要对校内教育力量进行有效整合。高校应当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的协调联动机制,党委负责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党政干部、管理人员、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应当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党政团学齐抓共管的良好教育氛围;党政干部经常参加政治学习,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握形势和政策。学工人员熟悉学生情况,能够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开展思想教育。从他们之中选拔思政课兼职教师,可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学;思政课教师作为兼职辅导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促进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此外,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利用入学教育、校史教育、毕业典礼等契机,对学生进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教育。
高校需要对校外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要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高校应当加强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联系与合作,运用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学者通过时事报告、学术讲座、文化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可以组织先进模范人物报告会,讲述他们工作生活中的亲身经历和亲身体验,通过了解他们的感人事迹感受他们的崇高精神,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榜样。另一方面,学校要努力寻求学生家庭的支持与协助。高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切实做好经济困难学生的扶贫帮困工作,让学生和家长真正体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文关怀。同时学校要为家长提供教育方面的指导,提醒家长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思想动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思想进步,与教师和管理人员一起研究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顺利开展,高校必须建立有力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强化对相关部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监督和激励,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队伍保障和物质保障,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落到实处。
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落到实处,高校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通过考核、评价、奖惩等一系列措施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情况纳入单位考核和干部考核的范围,作为先进单位评选以及干部晋升、提拔的重要依据。及时宣传和表彰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高校要组织人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督促相关人员开展理论学习、研究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探索符合时代特点和实际情况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模式;学校要对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考核等的重要条件,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
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高校应当加强制度保障、队伍保障和物质保障。首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需要不断完善责任制度、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形成环环相扣、紧密配合的制度体系。其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加强队伍建设。一方面是要加强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实践研修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在岗培训和定期研讨提高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政治素质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要落实待遇,为让相关人员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中去,应当在工作安排、职称评聘和生活待遇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倾斜,给予他们应有的地位和待遇,解决好他们的出路与发展问题。再次,高校要加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经费投入,提供必要的场所与设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