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佳龙 丁志兵
[提 要]以信用为切入点实现农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必须予以解决的问题,该问题的解决落脚于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区块链技术所具有去中心化与去信任化特征使得其能与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契合,由此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需借助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除架构“精准画像体统”外,还需要设立专职的监督者、成立算法委员会与利用大数据技术监控“精准画像系统”等法律制度对该系统进行内在和外在的控制。
2018年1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民营企业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从而成为了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1]。在看到我国民营经济取得成就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当前民营企业较为普遍地面临着融资高山等的事实。有关实证研究表明,民营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等原因而缺乏良好的信用背书是导致其融资难的主要原因[2]。信用由于具有“为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与“一方是否通过信贷与另一方做交易,取决于他对债务人的特点、偿还能力和提供的担保的估计”[3]这样两层含义,从而信用有保障市场交易主体获得相应的交易机会与保障相对人基于信用状况选择交易策略的作用。民营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信用背书,银行等信贷机构出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考量,选择拒贷或者是信贷额度较低自然是最优的策略选择。当前,对于多数民营企业而言,“流动性资金需求远远大于投资性资金需求,技术升级资金需求远大于产能扩张资金需求,流动性融资扩张需求强烈”[4]。于是,融资难问题的存在就会制约民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以及民营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经济处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农村民营经济的发展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赋予农村民营经济的历史任务。这一任务完成需要解决农村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然而,金融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是“宽货币、紧信用”[5]。这些背景决定了以信用为切入点实现农村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必须解决的问题。
Jaffee&Rusell、Keeton等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在信贷市场中,信贷关系的建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处于信息劣势。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导致在均衡中,金融机构可能都存在超额的资金供给,但是它们不愿意再降低利率[6]。在经济学中,“和普通商品一样,信息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资源,它能够提高经济主体的效用和利润”[7]。信息不对称还会导致逆向选择。“当市场存在大量逆向选择时,为保证市场交易的效率,市场参加者或者说买卖双方均需要支付一定成本使交易活动能够实现,这样支付的一定成本往往是以市场信号的成本形式体现出来的”,其中所谓的信号是指“那些可以被其他市场参与者观察,且在市场上传递信息的个体的行为特征”[8]。根据美国诺贝尔经济学获得者迈克尔·斯彭斯(A Michael Spence)的研究,信号发送方式的边际成本比较低是信号发送出去的条件。
对于农村民营企业而言,信号发出去的目的是为了解决融资的问题。逻辑上讲,农村民营企业能够融到资金主要取决其信用状况与金融机构对该状况评判两方面的因素。任何评判都是依据一定数量信息作出,因为“信息这个名称的内容就是我们对外界进行调节并使我们的调节为外界所了解时而与外界交换来的东西”[9]。金融机构对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的评判亦需要一定数量的信息。农村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农村民营企业所能够提供的担保措施较为有限。根据有关调查,中、小型农村民营企业不仅违约率高且存在较多的恶意逃债行为[10]。这些信息叠加导致的后果是在当前从信用的角度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应该侧重于金融机构对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的评判,因为信用作为农村民营企业获得融资信号发送的边际成本较高。
由于“一方是否通过信贷与另一方做交易,取决于他对债务人的特点、偿还能力和提供的担保的估计”[3],从而金融自诞生之日起便与信用相联系。此外,作为企业法人的金融机构,如何盈利以及如何保证盈利是他们首要关心的问题,更加凸显了信用的重要性。从理论上讲金融机构必须精准地评判农村民营企业的信用。金融机构能否精准地评判农村民营企业的信用关键在于破解金融机构与农村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从信息来源的角度看,金融机构与农村民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破解取决于金融机构搜寻到的信息量与农村民营企业提供的信息量。人是理性的自身满足度的最大化者,从而人类的一切行为都蕴含着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动机与目的[11]。由一群(些)人所组成的农村民营企业亦是如此。基于此,农村民营企业有着天然的隐瞒信息的动机。这样决定了金融机构与农村民营企业之间拥有的信息量无限接近对称是常态。既然是常态,那么金融机构对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的评判只能是画像式。由此,金融机构精准地评判农村民营企业的信用的实质性核心问题是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的精准画像。
至此,得出一个结论: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既是当前背景下解决农村民营企业融资难之道,也是以信用为切入点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需。
既然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是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需,那么重要的问题则是如何给农村民营企业信用进行精准的画像。“我们无法抛弃技术去谈时代,因为技术总比其它任何事物都能代表一个时代的特征。在技术的潮流中,时代的更迭与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12]。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迅猛发展,可以说是大数据时代,也可以说是人工智能时代。要实现民营信用精准画像之目的,就要考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事实上,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些技术在包括农村民营企业在内的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的作用,例如江西省人民政府在《关于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中提出,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功能。“人类理性(或研究)的一切对象可以分为两种,就是观念的关系(Relations of Ideals)和实际的事情(Matters of Facts)。”[13]无论是观念的关系还是实际的事情都指向一个结论: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离不开风行于当前的表征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有关,何种技术能够实现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是我们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从方法论的角度看,问题的解决原理与器官移植相似,即寻找两者之间的契合。因此,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逐一具体分析民营信息信用精准画像的机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中某一技术各自的特征。
民营信息信用精准画像的机理其实已经有了曲折的表述:从信息不对称走向信息对称。信息对称意味着信息完全,而信息完全的实现是信息共享。信息共享会导致管理模式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14]。而“去中心化与去信任化密切相关,若要去中心化首先需要完成去信任化”[15]。
《经济学人》曾在封面文章《建立信任的机器》(The trust machine)中将区块链技术比喻为创造信任的机器。得到这样的比喻,是因为区块链技术的核心是“通过分布式网络、时序不可篡改的密码学账本及分布式共识机制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最终实现由信息互联向价值互联的进化”[16]。区块链技术是建立在分布式网络基础上,该种网络结构使得数据不是集中存储在某个数据中心,而是分散于每一个节点的副本中。这样就实现了去中心化的目的。此外,区块链技术通过技术规则加持,任何一节点副本中的数据修改必须在其他所有参与节点在共识机制作用下共同决定,修改后所有副本会同步更新。任何节点恶意欺骗系统的行为都会遭受其他节点的排斥,从而保证了节点是忠诚的,不作恶的。由此,便实现了不依赖任何人为信用背书便可在节点之间建立信任关系,即去信任化。去信任化并非是不需要信用,而是不需要第三方提供信用背书。
在众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区块链技术所具有去中心化与去信任化特征使得其能与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契合。借助区块链技术对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的结论是不言而喻的。
伴随比特币诞生的区块链技术,率先在金融界成功应用。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及对区块链技术研究深入,发现区块链技术在社会公共领域同样有用武之地。区块链技术被认为是继大型机、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社交网络后又一次计算范式的颠覆式创新,会对未来产生深刻的影响。而借助区块链技术对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则是这种深刻影响的一种具体表现。现实中对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的信息技术更多的是大数据。“大数据是指那些大小超出了一般数据库软件的采集、储存、管理和分析等能力的,人类通过交换、整合和分析相应数据能够得到巨大社会价值的数据集”[17]。而区块链,参照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以及结合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去信任化”的特点,它是指一种通过去中心化与去信任化的方式由集体维护的一个可靠数据库的系统。从大数据与区块链的定义中可知,大数据为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的原理与区块链不同,它是通过分析与挖掘有关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的有关数据获得相关信息进而实现 “精准”画像。此种“精准”画像方式自身没有任何问题——从信息不对称走向对称,但“精准”性值得质疑。因为“海量数据产生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噪音”[18],如果不将这些数据噪音予以排除,即使拥有海量数据,大数据的作用也无法真正发挥出来。而区块链则不会面临这样的问题,因为存在于其中的信息不是以数据的形式而存在。
既然区块链技术有确保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画像的精准性,那么在当前为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为什么不用区块链技术或者(和)区块链技术可以完全取代大数据技术?这些问题是要讨论的主题。可以肯定的是,区块链技术可以满足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的需要。
无论是在公共服务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中哪一种技术达至某一(些)目的,首要的任务是架构一个恰当的系统[19]。架构一个恰当的区块链系统(简称为“精准画像系统”)是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的前提条件。区块链技术是源自比特币的底层技术,目前,在金融领域获得成功的运用。所要架构的“精准画像系统”可以参照现有的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系统来予以构建。从最早应用区块链技术的比特币、是将智能合约引入区块链技术,从太坊与应用最广的联盟链Hyperledger Fabric的整体体系架构看,区块链平台分为网络层、共识层、数据层、智能合约层与应用层五部分。网络层利用P2P技术与数据库系统实现节点之间的数据与区块数据的传输。在P2P网路中,任何一个节点都会时刻监听网络广播的数据,如果接收到邻居节点发来新的数据与区块,首先会对其进行验证,若验证通过则会进行处理与转发。在区块链技术中心,共识机制是核心问题之一。为了解决节点自由进出可能带来攻击的问题,保证网络安全,节点自由进出的公有链通常采用证明机制来构建共识层,节点授权加入的联盟链则是采用投票机制。区块链技术的本质是数据库,但数据库是由所有参与节点共同维护。为实现目标,在区块链技术中将区块分为块头与块身,每一块头对接前区块的块头,通过哈希算法得到的哈希值,通过特定的信息链对接下区块块身成为其数据。从而实现了前后顺连的完整数据库。在数据库中,由于数据结构采用时间戳的设计,实现了“对新建文档、当前时间及指向之前文档签名的哈希指针进行签名,后续文档又对当前文档签名进行签名,形成一个基于时间戳的证书链,该链反映了文件创建的先后顺序,且链中的时间戳无法篡改”[20]。这种设计为智能合约的生成奠定了基础。智能合约是指部署在区块链上的通过算法与程序编制能够按照规则自动执行的数字化协议。
参照现有区块链系统的架构,笔者认为在技术上,“精准画像系统”设计是基于HTTP/2—basedP2P、PBFT架构网络层与共识层;数据层采用文件存储、基于账户的存储模型、Merkle树等方案架构区块存储、数据模型与数据结构;智能合约层采用Docker、Go/Java方案架构。与发展近四十年的传统数据库相比,即使从化名“中本聪”(Nakamoto)2008年撰写的《Bitcoin: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开始算区块链技术发展史,也就十余年。从而决定了区块链技术在目前还处于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的劣势。这些劣势制约了“精准画像系统”功能的发挥。也是多地利用大数据而不是利用区块链为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画像的主要原因。
技术方面的劣势并不是我们拒绝利用区块链技术为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画像的理由,区块链技术会逐渐成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区块链以不可否认和防篡改特征的方式存储信息在国外已得到了具体的应用[21]。但同时也应该客观地谨慎地看到由于区块链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即便我们架构出了恰当的“精准画像系统”,但也不能将所有希望与期待押注该系统,要正视大数据技术在为农村民营企业信用“精准画像”的优势与劣势,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精准画像系统”相结合。
从理论上讲,必然会存在区块链技术的反向工程。就目前区块链技术的研究成果看,反向工程可改写大部分的节点而破坏原始数据。从计算机技术的角度看,对原始数据的破坏是基于共识机制算法实现的。“精准画像系统”中的共识层采用PBFT算法。此种算法最大特点是:从全网节点中选择一个负责生成新区块的主节点,该节点从网络中收集信息放在新区块进行排序存入列表,并向全网广播。同时,此种算法可以容忍恶意节点不超过全网节点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节点为正常,就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22]。要想保证原始数据不被破坏,对主节点及恶意节点进行监督是必要的。区块链在本质上是一种分布式账本,原始数据一旦破坏,任何节点的账本中都会有记录。笔者认为可以设立专职的监督者,让其成为“精准画像系统”的主节点。
成立算法委员会,由其负责处理申诉问题并进行裁判。裁判的首义是公正。“‘公正必须来源于信任’,在熟人社会,裁判者的权威是长期积累和公认的,因而无需具体证明;在陌生人社会,公正就必须是看得见,须有事实、证据和法律才能令人信服。”[23]在已有的众多裁判制度中,“仲裁由于具有民间性与合意性以及国家干预性与强制性并存的个性,从而具有增加裁判正当性的价值。”[24],算法委员会可以参照仲裁委员会予以建构,即建立由申诉人从法律与计算机专家构成的名册中挑选出的7—9名专家组成的委员会按照相应的规则与程序进行审理,作出权威性的裁决。
建立有国家专门机关担任主节点的专职监督者与赋予节点申诉权从性质上讲都是内在的控制。此种控制有必要,但也存在着缺陷:难以解决专职监督者与恶意节点破坏原始数据,且正常节点没有申诉而导致“精准画像系统”不安全的问题。这就决定了还必须要有外在的控制。
无论原始数据是否被破坏,都会产生一定数量的数据。如果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挖掘后,进行比对必然会得到数据是否被破坏的结论。当前,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的技术是大数据。笔者认为,利用大数据对“精准画像系统”进行监测:首先利用大数据中心根据主题词、特征词和关键词等对“精准画像系统”进行全时搜索从而得到相应的大数据;然后通过信息排重与数据清洗进行初次对比得到疑似信息;结合社会舆论或言论等进行二次对比与深度分析,深度挖掘得到提纯信息;在提纯信息的基础上通过官方或者权威的调查等方式进一步提纯,得到高纯度信息;最后在根据高纯度信息做出跟踪关注、重点关注或者回应等处置应对方式。如果处置应对方式是跟踪关注与重点关注,还得继续利用大数据技术,直到处置应对方式是回应为止[25]。
总之,在不无限夸大区块链的效能的同时,还应认识到利用区块链技术为民营信息精准画像,还需要相应法律制度进行内在和外在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