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问题及对策
——以萍乡为例

2019-11-17 02:50熊昂琪何水平刘艳玲
老区建设 2019年8期
关键词:萍乡市培训改革

熊昂琪 何水平 刘艳玲

[提 要]基础教育改革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以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例,探讨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较为薄弱、教育工作者存在的消极观念、班级编制不合理、忽略知识教育、教育评价体系适应性不强、教育公平没有得到良好体现、形式化教育比较严重等,并提出相应对策,如不断完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增强班级编制的合理性,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等,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与发展。

基础教育改革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发起和推广的。尤其在新时期,基础教育的作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理解,拥有扎实的群众基础,带动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无论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的普及,还是城乡办学条件的持续改善,或是学生主体性的凸显和发挥,都体现出基础教育改革所取得的巨大成就[1]。萍乡市位于江西省西部,被誉为江西的“西大门”,在赣西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素有 “湘赣通衢”、“吴楚咽喉”之称。多年来,萍乡市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始终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实施教育强市战略,不断增加基础教育的保障性投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强化基础教育管理,尽量使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模式体现出萍乡特色,增强基础教育的覆盖面与实效性,使基础教育得到健康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在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过程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需要萍乡市各级教育部门齐心协力,以积极的态度制定相关对策,使问题和困难得到及时解决,共同促进萍乡市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

一、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问题

(一)中小学师资力量较为薄弱

在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中,教师是各项改革措施推行的重要主体之一,同时也是改革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但是从当前萍乡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看,难以跟上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萍乡市进行基础教育改革已有多年,在此过程中显露出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的问题。如教师的创新意识有所欠缺,传统的知识体系以及教学观念与形势发展要求不相符;教学方式与手段无法适应改革之后的教育要求,忽略教育现代化的相关知识体系建设;素质教育水平较低等。当前萍乡市在培训中小学教师的时候,注重知识理论培育,但对教师来说,学有所用的培训指导仍然缺失,教师学到的知识无法很好地在实际教学中运用,这样的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从整体来看,师资力量薄弱依然是制约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基础教育工作者存在消极观念

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是由市委、市政府主导的,但基层和部分基础教育工作者并不认可改革趋势,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存在一定的消极思想。首先,这部分教育工作者缺乏对教改课程的系统认识,无法从本质上积极理解教育改革的实质要求。在他们的观念中,所谓的基础教育改革就是将一些新东西增加到原有课程,知识传授依然需要放在第一位,对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其次,有些教育工作者应改革要求,开始加大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他们的态度是以不变应万变,仅仅是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多发言,或者吸引学生参加教学评价活动,认为这样就能有效提高学生能力。此外,还有部分教师认为升学率始终是硬指标,而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推动学生全方位发展都只是教育改革的一种摆设。由于基础教育工作者普遍存在以上消极观念,这让萍乡市各级中小学的改革发展承担着巨大压力,而这些消极观念也对家长乃至整个社会造成较大影响,使得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分数,进而忽略基础教育改革对孩子的成长作用。

(三)中小学班级编制不合理

中小学班级的人数过多问题在我国普遍存在,萍乡市也不例外,这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宗旨并不相符。由于要在课堂上落实改革措施,但是课堂人数多则给教师造成极大的教学负担。从国外情况看,美国和日本的中小学课堂人数不到我国的一半,他们有不少教室可以做实验室,使一些教学需求得到保证[2]。在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形成了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能够自主探究以及开展合作学习,这些新学习方式都是教师要推行的。但是由于中小学班级编制不合理,使得课堂人数过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于课堂的掌控会变得非常困难,进而影响到教学效果和质量。而且萍乡市中小学的教室与实验室是严格分开的,使得实验室资源以及其它一些教学资源的日常利用不方便,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师工作的难度。根据相关调查,在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教师反映课堂人数多增加了工作压力,绝大多数时间都为了应对课堂教学,并没有太多时间开展其他研究[3]。

(四)基础教育改革忽略知识教育

在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中,有部分教育工作者不能站在客观角度上正确评价知识教育的作用。在以往的教学观念中,知识传授永远是第一位。但是随着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深入,由于一些新理论和新方法的引进,使得部分教师在教育改革中开始出现忽略知识教育的倾向。基础教育改革强调过程引导,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突出科学的过程,展现科学的方法,提高与学生的情感联系,形成新颖的教育价值观[4]。但与此同时,关于知识教育的要求逐渐降低,从本质上看属于轻视知识教育的一种表现,因此从知识传授永远是第一位这一极端,走向了知识教育并不重要的另一个极端。尽管基础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是鼓励学生多动手,推崇活动教学、实践教学,但是传统的知识教育并不应该拉下,而应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才是基础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标。

(五)教育评价体系适应性不强

从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实际情况看,教育评价体系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总体来说依然不适应基础教育改革进程。例如有的教学工作者认为要以学生实际生活为立足点确立评价指标,包括以学生试卷和习题为基础的技能评价指标,以学生价值观的情感成长方向为基础的思想评价指标,但是这些指标的重点依然离不开传统框架,创新意义不够,难以满足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与要求。对于基础教育改革来说,非常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而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并不能对学生发展进行全面评价,导致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些环节得不到师生的肯定。我国的传统教育评价体系实际上是以升学考试结果为立足点的,强调通过考试去考查学生能力,但是无论是中考制度还是高考制度,都注重考查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忽略学生其它方面的能力考查[5]。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创新举措,教育评价体系也应体现出新颖的一面,若依然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去衡量改革成就,则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阻碍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标准的教育评价体系,最终会扼杀学生的创造力以及自身的个性,难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中,有部分学校和教师在课堂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依然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即使有的教师提出创新方案,但是量表的内容复杂,框架不尽合理,无法全面评价教师的实际工作以及学生的生活实际,降低了评价的可操作性,不能形成良好的评价效果。

(六)教育公平没有得到良好体现

在我国的教育领域中,教育公平一直是全社会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萍乡市开展基础教育改革也强调了教育的公平性,但实际上依然存在教育不公平现象。一方面,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是以社会经济改革为依托的,但社会经济改革受宏观调控的力度较大。例如城市建设发展一直是重点,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城乡基础教育的差距,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师资力量,城市的资源优势依然比较大,使得城市与农村的学生所面对的教育环境截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教育不公平现象[6]。另一方面,萍乡市的每一所中小学受到国家扶持的力度有所区别,这使得学校师资力量、办学条件以及生源质量都有较大的差别。在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学生面临的教育多多少少会有不公平和不平等现象,而基础教育改革强调的是教育公平理念,两者之间存在着较大的矛盾。此外,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赋予了学生自主择校的自由,对于家长与学生自己来说,可以凭借家庭条件的优越程度以及社会关系等,选择更好的学校就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上学机会不平等,有违于教育公平原则。

(七)形式化教育依然比较严重

基础教育改革是一项创新发展的举措,理应改变中小学形式化教学的旧面貌。在改革措施落实的过程中,教师应承认和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探索适合改革发展的教学新模式,使教育改革理念能够落到实处、细处。但从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实际情况看,有部分教师没有透彻理解改革精神,导致实际教学依然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化教育现象,课堂教学的效果并没有得到质的提升,而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有部分教师采用多种方式试图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但问答设计简单而频繁,体现不出增强学生主体性的价值。有些教师则倾向于课前编排,设计师生互动方案,但没有脱离形式化思想,精心编排的课堂活动难以反映出知识点。有些教师则积极采用多媒体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组织,但由此忽略了传统的课堂讲授与黑板书写,并未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形式化教育使得学生只是行为参与,而并非是思维参与,表面上看活跃了课堂氛围,但与学习探究还是相隔甚远,没有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

二、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对策

(一)完善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

教师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所在,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近几年来,随着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本市教育部门和各级中小学在师资培训方面进行了一定探索,并取得较大成就,带动了本市中小学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但在实际工作中,依然存在较多的问题,包括培训质量如何有质的提升、培训模式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学习方式如何得到改进等。萍乡市各级中小学应对教师培训模式进行调整,使传统强调理论知识的模式得到改变,重视实践应用培训,强化教师的学习主动性,而不是被动接受。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新方法、新理念应贯穿于培训过程,确保授课方式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使教师在培训中能够主动参与各项活动,突出教师的主观能动性。通过有效的培训模式,帮助教师学会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充分做到理论结合实践,强化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使理论知识能够渗透课堂教学。由于教师掌握了学习要领,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进行各种学习方式的探索,由此带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培训班的人数也应有所限制,以中型班和小型班为主,尽量不要采用大型班,这样可以确保教师的培训质量,使教师能够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萍乡市当前的中小学教师培训应立足实际,加大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程度,尽量避免形式化的培训,使培训达到更好的效果。首先,通过完善的培训模式能够解决教师困惑,培训重点放在如何化解教师在实际中的教学困难。其次,新的培训模式能够有效引导教师充分理解教育改革理念,鼓励教师在培训中融合自身经验,全面体验与感悟新课程带来的教学变化。最后,中小学教师培训还要注重教师的学术研究能力,发挥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研究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师能够掌握教育改革过程中的基本要领,并能做到灵活运用。通过有效的培训,引导教师成为新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同时也是一名合格的研究者,这对于教师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快速成长至关重要。

(二)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

在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相关工作者的消极观念较为严重,对改革并不是十分认同,或者没有深入了解改革理念,导致工作积极性不够。这就需要通过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改变教育工作者的消极观念,同时纠正其他利益相关方对教育改革的看法,例如学校、家长、学生等。基础教育改革难免会引发观念冲突,为了促进基础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得到师生、家长、学校乃至政府和社会的全面支持,在多方努力下使基础教育改革获得更好的成效。由于学校与教师既要承受来自于社会的压力,也要承受来自于家长的压力,基础教育改革可能在某些时候会作出一定让步,这将给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造成较大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是社会与家长对基础教育改革的了解程度不够,由此产生了一些误解。这就需要学校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改革的宣传力度,使基础教育改革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让更多的人投身到教育改革中来,构建教师、学生、家长、社会都理解的良好局面。站在教师立场,当理解基础教育改革真正的内涵之后,则能充分发挥出日常工作积极性;站在学生立场,当他们全面了解基础教育改革内容和价值,则能进一步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并通过实际行动提高学习效果;站在家长和社会立场,他们属于外部利益相关方,但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同样能发挥出较大的促进力,通过有效的宣传使他们明白基础教育改革的真正目标,进而加大对基础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

(三)增强中小学班级编制的合理性

中小学班级编制不合理是制约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必须要全面提升课堂教学和各类教学活动的效果,使教学既能出成绩,又能保持较大的效率。萍乡市当前的大班教学难以覆盖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中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违于基础教育改革的课堂教学目标。此外,萍乡市部分学校在开展理科教学的时候,由于学校本身的实验室偏小,实验设备和仪器有限,而大班教学的人数偏多,当几十名学生一起进入实验室,根本无法分享实验资源,极大地影响到理科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小班化教学是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必然走向。降低课堂教学规模,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还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使学生独立个性得到有效培育,真正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萍乡市政府应加大教育投资力度,按照教育公平原则将相关的财政资金落实到城乡每一所学校,使各地中小学的教学和实验资源得到完善,确保课堂教学能够更加有效地实施,进而为小班化教学奠定扎实基础。

(四)不断提高知识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地位

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导措施就是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思想,这同样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一个关键点。从实际情况看,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忽略了知识教育,没有很好地做到理论结合实际,这个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在推进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挣脱应试教育的框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将这样的教育理念充分落实到实际课堂教学中,在注重实践教育的同时,还要提高知识教育的地位。在萍乡市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技能与知识融合、方法与过程并重、情感与价值观统一”,即基础教育改革需要做到以人为本,注重理论与实践融合,看重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精神文化与价值观的培养,进而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次,教育工作者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课堂教学,或是评价实施,都要充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确保知识教育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地位,将知识教育与以人为本相结合,使知识教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所在。

(五)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评价体系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关键环节,针对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教育评价问题,应构建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首先在促进教育改革过程中,需要改变传统的以分数衡量学生的落后做法,重点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时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特长。考试内容应按照基础教育改革理念进行灵活设置,最大程度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重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的结合,同时关注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并非只考书本知识[7]。其次,当前的高考评价制度属于“一次考试决定终身”的方式,这样的评价模式有待改进,以形成更完善的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在综合评价体系下,高考分数只是一个部分,还需要考量学生的平时成绩以及参与文艺活动、公益活动、学术活动的数量等。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高教师教学动力和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同时还能受到家长与社会的广泛支持,将基础教育改革成果推广到全社会。当然,中考制度和高考制度已经根深蒂固,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的实施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困难。萍乡市可以在部分学校先进行试点,成立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专门机构,以试点的实际效果为基础,再在全市范围内推行。

(六)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体现教育公平

实现教育公平是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的一大任务,但从实际情况看,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依然存在一些不公平现象,最典型的就是城乡基础教育不公平。因此萍乡市应尽量缩小城乡基础教育差距,若只在城市学校落实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则农村基础教育落后状况依然得不到改善,教育公平也难以真正实现。萍乡市在基础教育改革政策、措施、财政资金的分配落实中,应做到城乡一视同仁,由此加快发展农村基础教育改革。除了以上对策之外,萍乡市还应制定出特别对策,以最大程度体现教育公平。例如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市辖区和县城,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也比较快,优质教育资源集中程度较高。萍乡市应将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作为特别对策之一,形成城乡结对学校,使农村中小学也能得到一些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加快农村中小学的改造步伐,推动城乡基础教育公平。

(七)摒弃形式化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形式化教学是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萍乡市各级中小学应摒弃形式化教学,注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使教学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强调学生接受学习,通过死记硬背或者机械式训练,将书本上的知识牢记于心。而基础教育改革则提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能够主动参与课堂互动,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教师摒弃形式化教学,就是要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尊重和提高学生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通过学习实现自我提高和自我发展。但教师不能为追求课堂多样性而设计一些缺少意义的互动方式,学生主体性发挥应具有实质性而并非形式主义。从具体措施看,教师首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利用问题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质疑和调查中强化实践学习,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合作学习与主动学习。其次,教师应设计更多的实质性活动内容,例如具有鲜明主题的兴趣小组活动、班级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以此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三、结语

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漫长的过程,各级中小学及教育工作者应关注改革中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本市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内国外先进经验,寻找科学合理的解决对策。问题处理原则是尽量减少改革失误,使萍乡市基础教育改革能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反思,进而完善各个环节,促进本市基础教育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萍乡市培训改革
教师培训
<读迷作品>
会议·培训
乡镇改革怎样防止“改来改去”?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萍乡市2016年疑似肺尘埃沉着病病例分析
江西省萍乡市大众体育健身的现状调查研究
萍乡市免除公办普通高中学费
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