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璞煦
摘要:在2011年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文本中,不难发现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关键词,就是“音乐素养”。“音乐素养”我们可以理解为音乐能力的总和。它是公民基本素养中最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可见培养和发展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音乐素养;竖笛教学
学生音乐素养形成,学校音乐教育是重要途径与手段。器乐教学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美育课程要注重激发学生艺术兴趣,……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
音乐课程课标(2011)指出课堂乐器应使用易于学习、易于演奏、便于集体教学的乐器。八孔竖笛最合适不过,与其他乐器的优势不再做赘述。
一、竖笛教学出现问题以及教学成效差的原因分析
从1988年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初审稿)到2011年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音乐教改之路已走过三十多年的历程。器乐进课堂,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思想理念,在九十年代就提出。随着几十年教改的不断推进与落实,竖笛进课堂的理念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已形成共识。
然而纵观课堂器乐教学的成果显然不那么突出,成效仍差强人意。有的学校这方面工作还是短板,有的学校根本就没有开展。
面对教学的种种现象,引起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的一些老师和学生不待见这个音乐小天使-竖笛呢?使之成为老师麻烦的学具,孩子的玩后弃之一角的玩具呢?我想有几方面的原因。
(一)老师本身
1.对竖笛认识不到位。教学中片面地认为竖笛就是辅助教学的学具或工具。简单易学,教学生还是可以应付。
2.竖笛演奏水平有限。竖笛的确不是师范院校生必须要掌握的技能。走上音乐教学工作后,才 “临时抱佛脚”“现炒现卖”,像一些老师所说 “赶鸭子上架”。
3.课堂组织管控能力差。课前带竖笛,上课前不乱吹,不发出刺耳的啸叫,吹奏看指挥,课后或练习后整理竖笛,竖笛的卫生等方面,应该怎样做?这些都是需要老师去要求,去规范,去培养学生养成。所以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否,就是看老师的课堂组织管控能力如何和养成教育采取措施如何。
4.竖笛课堂教学手段单一。音乐老师的课堂教学的手段要以兴趣的激发,培养,保持,增进为出发点和着力点。那种教学内容单一、形式单调,不注重把器乐教学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有机的巧妙的结合的教学方法,不会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不会激发和增强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是不会有良好的器乐教学成效。如何保持学生的“热度”,需要老师思考和创新自己的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
(二)学生方面的原因
1.瞧不起竖笛。竖笛与钢琴、小提琴、古筝等传统乐器相比,认为低廉,没品位。在音乐会上,根本看不到竖笛的身影。登不上大雅之堂。2.内在的动力和音乐潜能还没有激活,没有感受到器乐学习带来的快乐。这个问题应该是教师的问题。3.家长不支持。主要是家长认识问题。
(三)学校缺少浓厚的艺术氛围
校园艺术氛围是学校为了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通过文化建设而营造的环境和艺术相关的教学活动以及长期开展各种艺术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形成稳定的状态,最后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
二、提高竖笛教学成效的措施及对策
作者在几十年的器乐教学实践中,采用的方法和措施,提出自己看法。
(一)认识竖笛,纠正观念
对竖笛的不待见,这是认识问题。我想这是社会和学校音乐教育的问题。主要原因,应该是我们没有真正的了解竖笛,没有真正领略到竖笛的音乐魅力,没有真正的走入竖笛的音乐世界里。
竖笛不仅是音乐教学课堂教学的学具,更是小巧精致的乐器。竖笛教学除要充分发挥辅助教学功能外,还要实现“帮助学生形成一两项艺术特长和爱好,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审美格调、审美理想”的目标。
消除偏见。乐器没有贵贱之分,只有演奏者水平高低之分。乐器只是表现音乐形式,不在于用是什么乐器,而在于驾驭乐器的演奏能力所表达出的音乐,是否打动人,才是最重要的。竖笛可以像钢琴、小提琴、二胡等传统乐器一样登入大雅之堂。可以参加社会艺术考级测评,可以参加器乐比赛,可以作为艺术特长生参加测评。
(二)提高演奏技能,弥补教学技能短板
竖笛演奏技能和教学能力是老师必须具备的能力。在音乐老师教学基本功中的确最薄弱的一个短板。竖笛对音乐老师来说,应该是不难掌握的乐器。是否愿意花功夫花时间去勤学苦练掌握这门技能,关键在于老师有没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不甘于平庸渴望成长的驱动力。通过笔者与器乐教学卓有成效的老师交流,都是在工作中勤学苦练而掌握这门乐器的。
建立自己的竖笛演奏曲库。笔者认为作为音乐教师至少要有十首保留曲目。曲目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持之以恒,长期坚持练习不断积累的过程。竖笛演奏的乐曲,最好制作成伴奏音乐,方便练习,展示和舞台表演。
(三)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保障器乐教学有效实施
其实我们老师每节课都在抓养成教育,那为什么效果却是事倍功半不如人意呢?究其原因,我想是方法和措施不到位和不力的问题。笔者的做法是:
1.建立竖笛行为习惯规则,规范竖笛教学的方方面面
起始课就抓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要急于学习演奏,那个地方没做好 ,就马上停下来解决,进行强调和规范。每节课严格要求和考评,毫不松懈地对学生进行培养和训练。要不到多长时间,孩子们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2.建立行为习惯考评规则
学生日常考评的情况,最终作为学生学期评价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行为习惯的考评是手段,以达成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是目的。因此制定行为习惯的考评细则,要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包括课余时间以及在家里练竖笛的情况。考评既要有扣分,还应有加分,充分发挥考评的激励机制。每个教学班都有几个问题学生,他们的表现直接影响该班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成效。如果考評规则对他们起不到作用的话,那考评规则就失去激励促进的意义。所以不能使问题学生产生因扣分太多而习以为常, “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此我除严格按规则考评外,更要多地关注和发现他们做得好的地方和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加分。
3.建立团队,组长负责制
面向全体学生,是音乐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真正实现“面对全体学生”,还真不是容易的事。如何解决学生学习能力差的问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木桶效应的问题。所谓差生,就是自认为没有音乐细胞,行为习惯差的问题孩子。为此我建立行为习惯考评规则进行管理外,还引入团队管理的激励,竞争,合作机制。其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置身团队之中,使每一个人感到自己的表现、学习态度、掌握技能的水平,不仅仅是个人的扣分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团队的荣誉。从实施的效果来看,还是令人满意的。
(四)上好竖笛的起始课
竖笛教学的有效性起始课是关键。 激发兴趣知晓要求和规则就是竖笛初始课的主要的任务。我的竖笛起始课安排在三年级下期开学1-3周进行,同时宣传动员学生购买竖笛,督查竖笛到位情况。用1-2节课以《美妙的竖笛》为课题对学生进行激趣的教学,欣赏聆听为主。接下来的几节音乐课并没有急于进行竖笛的教学,仍然拿十分钟的时间进行竖笛欣赏,讲解竖笛的知识。几节课的欣赏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高涨,纷纷要求老师教竖笛。此时我看激趣的目的达到,就告诉孩子们“老师非常愿意教你们竖笛,但是我們这么多的孩子,如果没有规则,没有良好的习惯,那教学效果不会好的,你们愿意遵守规则吗?”这时不失时机地进行规则教育,使学生知晓规则管理要求,并愿意遵守。
(五)竖笛教学应与唱歌,欣赏,创造等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
1.与“演唱”结合。“演奏”“演唱”“综合性艺术表演”及“识读乐谱”四项内容,属于音乐课程领域二“表现”的范畴。“表现”作为实践性很强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演奏”和“演唱”是用不同的音乐表现形式,来表达和传达情感和思想,传递给听者。因此竖笛教学与歌唱教学的融合,是最常见的形式,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两者的结合,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为歌曲伴奏。二是二声部的合奏(解决合唱的二声部的问题);三是演奏歌曲 。
2.与“欣赏”结合。用竖笛演奏欣赏作品的主题或音乐片段,是两者结合最常用的形式。能否结合,跟学生的演奏能力和音乐的难度有关。如果仅仅是简单的吹奏音乐主题或音乐片段的参与,我想效果不会好的。 因此老师要精心选材,选出教材中既适合竖笛演奏参与的又适合学生编创的课题,精心设计,使竖笛演奏的参与既促进学生对欣赏内容的理解,又通过乐曲的理解促进学生的竖笛表现能力。
与“创造”相结合。我认为两者的结合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与课程内容领域三创造的具体的学习内容(探索音响与音乐,即兴编创,创造实践)相结合。另一个方面就是“演奏”与创造能力的培养相结合。音乐教学各领域都有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机会,这就给“演奏”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在结合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为开发学生创造性潜能,提供自由的空间与氛围。一首歌曲或乐曲的演奏,允许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创造性处理。鼓励学生创造性的进行歌曲,乐曲的艺术表现。
(六)充分利用音乐资源,营造校园音乐氛围,保证学校竖笛教学工作的常态化
校内音乐资源有宣传媒体,(如广播站,校电视台,网站),校园宣传平台(如走廊,过道,橱窗,文化角等),音乐活动,音乐社团及兴趣小组等。作为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配合我们的竖笛教学工作,做宣传、做活动安排。努力营造校园音乐文化。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这块,音乐教师应该是组织者或倡导者。
综上所述,影响竖笛教学的成效源于多种因素,其主观因素还是在于教师本身,因此提高音乐技能,教育教学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笔者结合多年的教育实践,对竖笛教学的有效性的提出个人看法。愿孩子们真正喜欢竖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