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学角度论电影中的人物叙事线研究

2019-11-16 04:30邹甜
艺术大观 2019年36期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叙事人物形象

邹甜

摘要: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我不是药神》讲述了主人公程勇对自我存在的求证故事,整部影片聚焦底层小人物,关注小人物的生存状况和反映出社会现实问题。影片改编自真实题材,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性,同时也更能引起受众强烈的共鸣意识。

关键词:《我不是药神》;叙事;人物形象

Abstract:The realistic theme film Dying to Survive tells the story of the protagonist Cheng Yongs quest for self-existence. The whole film focuses on the bottom little people,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and reflects the social reality. The film is adapted from the real theme, which enhances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film and arouses the audiences strong sense of resonance.

Key words: “I am not the god of medicine”  ;narrative;character image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大量的影视作品诞生,中国电影和电视剧的发展与当初九十年代初时期相比,已经在视觉听觉方面远远超出原先拍摄的水平,除了拍摄方面,其剧情发展的叙事性方面也是成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所在。电影《我不是药神》是国内完成度极高且少见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以草根形象向观众展示小人物日常生活的平凡、卑微甚至闪光点。导演将小人物的细微之处融入叙事中,增强了观众代入感,引起共鸣。导演将主要视线聚焦在小人物的表现细节上,在这当中将每个人的性格形象刻画得非常明显,将其带入叙事中,使其有血有肉的叙事,且成功地成了剧情片和商业片融合的成功典范。

二、基于成长角度分析叙事线中的人物形象

电影《我不是药神》确立了关注现实的叙事主题,以字幕的形式说明影片是真实事件,根据陆勇代购印度仿制药案改编。电影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其在人物塑造中的独特技法更是作品成功的重要因素,是一个非常成功且具有重要启示意义的作品。

“小人物”是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突出塑造的一类群体,现实生活中的陆勇,自己是慢粒白血病患者, 事件出发点是为同病相怜而帮病友代购药品。而电影中的主人公程勇,也就是整个故事的主线人物之一,则是迫于父亲急需手术费的现实生活压力, 为了赚钱获取利益而走私药品。两个人都是为了各自的目的和利益,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影片后期程勇的性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是基于成长角度来说,叙事线中的人物形象必须要经历成长,才会使观众产生思想上的反思和共鸣。首先对于程勇的角色设定在影片开篇就突出了其中年危机:程勇上有一个生活不能自理、还身患重病的老父亲, 老婆和他离婚后带着孩子嫁给了别人;他开了一家保健品店卖印度神油,屋内却同时供着中国的财神爷神像, 不仅交不起房租, 甚至窘迫到连为儿子买双球鞋都捉襟见肘,这些细节之处都突出了程勇十足是一个中年离异落魄男。但即便程勇生活落魄,但他孝顺父亲,疼爱儿子,邻里关系融洽。在父亲病倒急需手术费的情况下,程勇答应白血病患者吕受益从印度走私贩卖治癌良药格列宁,在这条叙事线上,程勇踏出了第一步。顺利拿到印度格列宁的中国代理权后,他通过贩卖印度格列宁实现了个人经济上的大翻身,突如其来的致富之路由于之后他懼于贩卖假药要坐牢以及假药商张长林的举报,出于人物的胆小、怯懦,程勇停止了印度格列宁的走私贩卖,改行投资工厂,转身成为成功商人。在同行好友吕受益因支付不起昂贵的医药费而自杀后,程勇内心颇感不安,决定重新开始帮助慢粒白血病患者走私贩卖印度格列宁,并低于成本价的价格出售,这是对于程勇人物形象的一次升华,也是在亏本卖药救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救赎。

从传播学角度来说,程勇在这中间成功地完成叙事性的人物形象转变,对自我存在价值的求证基于不同层次的现实需要。每一个关键点都是人物升华的节点,也是推动故事的转折点。“满足——跌落——再次满足”的叙事节奏,再配合片中的关键点,让整个影片的情感收放恰到好处,直击观众内心世界。程勇从一个为了赚钱的仿制药走私犯成为人们心目中救命的“药神”。电影真实案例改编,让影片中的主人公可以容纳更多的故事情节和情感冲突,从而使程勇的自我求证富有传奇性的翻转,程勇这个角色也更为立体丰满、打动人心。

三、基于循环叙事中人物前后对比的批判性

在具体的叙事过程中,情节的因果逻辑是循环叙事得以实现的内在动力,它使叙事序列呈现一种相似的周而复始的结构。循环叙事表面上看似简单重复,实际上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事情比你想象的复杂。”

电影《我不是药神》中,程勇的人物形象在叙事中是双面性的。其中,在给父亲喂饭和掏钱给孩子买运动鞋这两个细节,塑造了他慈父孝子的人物形象,相反,程勇有家庭暴力前科,在处理离婚的事项中前妻面推搡律师,呈现出来他身上恶的一面。除此之外,影片中的循环叙事一方面突出了主人公的自我求证历程的艰辛不易,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现实社会的荒诞滑稽,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反讽意味。其中,电影中有三个情节的循环叙事值得注意。一是贩卖印度格列宁中从赚钱到损失钱的循环叙事。从一开始从印度格列宁中赚钱到后面亏钱买药,片中出现重复“买药”场景,但意义却截然不同。二是“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循环叙事。刘牧师决定来帮助程勇,是他以“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和“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来强行说服刘牧师。三是程勇多次与戴口罩的病友见面。第一次与各个医院的病友群主见面时,程勇因病友不愿取下口罩而大发雷霆,而在最后程勇见到戴口罩的病友是他被判刑、坐在去监狱的警车上的时候,病友们主动拉下口罩以真面目示人。病友前后对于程勇这种“拉下口罩”的行为和态度,充分向观众说明了此刻的程勇不再是唯利是图的市井小贩,而是带给他们生的希望的“药神”。这三个情节的循环叙事在前后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强了现实主义题材电影的批判性。

剧中人物的循环叙事对于人物前后对比具有批判性。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显然更为深刻形象、更能给观众带来真实感,电影结尾处的字幕“由真实事件改编”这句话,更是加深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人物形象前后对比的肯定性;基于故事中的人物塑造,叙事线更为清晰明了,在不同的情节点上也应着不同的故事起伏。以人物为中心来聚焦观众视线,让观众对其产生一种想“一探究竟”的依赖,且剧本只是故事的一个起点,创作需要超越剧本,使之成为电影。

四、结语

人物形象的塑造是电影创作的关键,也是整条叙事线中把控节奏的因素。电影如果要实现创新,则要善于采取打破以往单一的线性叙事模式,运用基于成长角度的叙事线人物形象和循环叙事的新形式。《我不是药神》中以一种贴近生活的真实视角去反映人民生活中的真实生活状态和最迫切的现实问题,聚焦与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同时也通过典型的人物形象点亮了人们的经历。电影中,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离不开典型的剧本人物性格,不仅需要家庭背景的铺垫烘托,还需要加入一些真实人性的冲突,以此来增强叙事中的戏剧性。由此可知,叙事线不管是在一部电影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人公依据叙事线推动剧情发展,一步步走向高潮,让观众在其中产生共鸣,同时获得市场和观众的肯定。

参考文献:

[1]李颜汐.浅谈平凡人物的英雄主义演绎——以《我不是药神》为例[J].视听,2019(10):100-101.

[2]李晓静,李青宸.电影《我不是药神》的叙事学分析[J].戏剧之家,2018(33):100+102.

[3]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4]陈刚.《我不是药神》:现实主义创作精神的回归[N].文艺报,2018-7-11(04).

[5]袁龙.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叙事的新形式——以《我不是潘金莲》《我不是药神》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01):101-105.

[6]颜研生.论《我不是药神》的叙事美学[J].电影文学,2019(10):74-76.

[7]杨虹,王彦珊.论《我不是药神》的“超我”人性建构[J].电影文学,2018(19):79-81.

猜你喜欢
我不是药神叙事人物形象
聚焦语文要素,整合单元教学
中外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自我较劲”成就《我不是药神》
《我不是药神》与宁浩五度合作 徐峥:电影营销越来越难做了
《我不是药神》在沪举行发布会
《我不是药神》海报特辑双发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从改编影片看电影与文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