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精神文明具有积极作用,其中美术作为传承千年的文化艺术,拥有古老的底蕴,吸收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髓,经过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对群众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美术创作的社会功能,以及在群众文化中的实际意义,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以期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发扬美术艺术精神,整体提高人民审美标准,从而促进美术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精神;文化生活;审美标准
一、引言
在弘扬精神文明的背景下,人民追求“美”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从物质需求转变为精神需求,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具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诸多文化馆大力支持发展乡土文化,以及相关的美术创作,极大程度丰富了人民生活水平,使美术创造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美术创作的社会功能
在美术创作中,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首先,审美功能。美术创作最直观地体现就是审美,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欣赏美术作品,创作者与观赏者可以获得情感体验,享受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但可以提高审美品位,而且可以陶冶情操。其次,认知功能。在创作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客观世界,明确创作方向,例如,在雕像或画作中,可以看到创作者想要展现出的风貌,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最后,教育功能。在审美过程中,艺术作品本身具有的艺术思想与思维对教育重要意义,可以使审美者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优秀的艺术作品可以从中体现出作者的艺术追求与人生理想,传达艺术的美感,可以使观赏者引起强烈的共鸣,对人生观与价值观有正确的评判,例如,真与假、美与丑、正与邪、善与恶等,在经过比较后表达自身赞同或批判等观点,发挥净化的作用[1]。
三、在群众文化中美术创作的实际意义
(一)充分发挥群众的艺术精神
在美术作品中,可以体现作者的精神世界与内心世界,抒发个人思想情感。艺术会美化大自然,即使在科学技术的冲击下,依然可以发挥美化作用的特点,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文化,促进思想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在建设群众文化的过程中,美术艺术作为精神食粮,可以为群众提供精神寄托,弘扬美术的艺术精神,提高综合素质水平。在进行写真时,创作者将不同景象进行美化与加工,使美术作品具有鲜活性,可以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情操,例如悠然自得或豪情壮志之情等。在具体地落实工作中,相关人员需要引导群众学习美术艺术,体会作品中的精髓之处和魅力所在,提高艺术精神,从而建设精神文明。
(二)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纵观我国近代发展,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在物质水平的基础上,愈加趋向于精神需求,因此,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美术写生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艺术作品,抒发情趣与描绘生机,因此在创设基层文化中,需要大力推广与应用美术的创作理念与文化知识,使群众的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建设素质文明。例如,开展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鼓励基层群众积极参加,在艺术创作中抒发自身的思想感情,享受生活的美好与魅力,即使在众人的围观下,依然保持沉着冷静,可以毫无慌张感地投入美术创作中。同时,由于在建设群众文化时,各个方面都涉及美术创作,可以加强群众对艺术文化的感悟,因此在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必然有美术创作的身影,在茶余饭后的街道上,逐渐形成热闹非凡的景象,其中包括唱歌跳舞、开画展、说书讲故事等人員,充分发挥美术艺术的作用[2]。
(三)提高群众的审美标准
虽然爱美是人的天性,但是每个人审美品位不同,只有真正懂得审美的人,才能发挥出美的价值,提高审美品位,促进建设素质文明。在美术作品中,包含了艺术文化、传统文化、美学文化等,借助美术艺术属于科学与正确之举,对提高群众审美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例如,创作者在作画写生时,会先不自觉寻找景物,仔细感悟周围的环境,与大自然进行沟通交流,其与一见钟情具有本质区别,更加注重与景物的精神交流,之后在作品中融入传统文化,从而确定适合的选材与立意,在作品中展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可以将美术创造看作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实现创造美与品位美。同时,需要从美术艺术的角度出发,引导群众体会生活中的美好,形成自身的美学观念,促进基层文化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美术艺术集多种文化元素为一体,其中包括个人思维、艺术魅力、空间创造、传统思想理念等,可以提高群众的精神文明,加强文化的建设。同时,群众可以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水平,在社会各个方面渗透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国家的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蒋明.浅析美术创作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J].艺术家,2019(02):138.
[2]毕良铁.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分析[J].企业文化旬刊,2019(05):298.
作者简介:陈鹏宇(1983 -),男,汉族,籍贯河南省南阳市,大学学士,职称为助理馆员,桐柏县人民文化馆,研究方向为美术创作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