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下的中国“国际慢城”探析

2019-11-16 11:16陆舒湄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共建共商命运共同体

陆舒湄

摘要:共商大计,合作共建,成果共享,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由之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条件。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探析浙江省常山國际慢城建设路径,凝聚新的国际共识,让世界上各个国家及其人民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共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对于我国其他地方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共商;共建;共享;浙江省常山国际慢城;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以及全球治理新理念,为破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提供新原则新思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新动力新活力,具有深远历史意义与重大现实意义。(1)“国际慢城”所强调的发展理念既唤起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本土文化的重视,同时借鉴全球的优秀成果,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使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力量相辅相成,其发展模式与我国的生态发展理念有相通之处。立足于国际视野,既开放包容,又和平合作,符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中国城市加入国际慢城联盟正是努力构建命运共同体的体现,国际慢城的发展建设也是地方参与构建“命运共同体”的实践。

一、国际慢城的起源与发展

(一)国际慢城的起源与“中国慢城”发展

1986 年,意大利作家卡尔洛·佩特里尼为抗议麦当劳在罗马市设立分店,成立了国际慢食协会,呼吁人们反对按标准规格化来生产快餐,提倡营养均衡、有品味的传统美食,继而发起了慢食运动。慢城指的是一种放慢生活节奏的城镇、乡村或城市的形态,起源于慢食运动。1999 年,在意大利奥维多首届“国际慢城”大会上发起了慢城市运动,而它作为慢食运动的延伸和扩展,成立了国际慢城联盟,发表了《国际慢城宪章》,其活动宗旨在于尊重文化传承,寻求传统生活方式与现代技术相融方式,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生活品质及发展质量。截止2018年12月,全球共有30个国家和地区分布着252个国 际慢城市。2010年 11月,在苏格兰召开的国际慢城会议上,中国高淳县桠溪被正式授予“国际慢城”称号,继首个“慢城”之后,当前中国还有八个城镇相继被列为“慢城”,有广东梅州雁洋镇、浙江温州文成县玉壶镇、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利镇、安徽宣城市旌德县旌阳镇、湖北神农架松柏镇等。

(二)当前国际慢城发展理念综述

自2010年中国加入国际慢城联盟以来,历经8年的探索与发展,国内学者对慢城的内涵及其运用与发展有了更深一步的研究。笔者主要从三个方面对有关慢城的发展理念进行归纳。首先,基于“慢”的概念,提倡把“国际慢城”建设为一种代表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新模式,注重培育特色经济和可持续的发展经济,强调保护城市的风格和个性,重视确立独特的地方感,突出城市建设的宜居宜游性,营造美好的生活空间,倡导健康自然的生活方式,关注人们的生活品质。其次,基于“生态哲学”的概念,强调慢城发展理念的实质是正确认识生态学规律,是人类生态意识重新觉醒的标志,是以“生态”为主旋律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以人性发展为前提的一种生态文化。最后,基于“共享”的概念,提出以设施共建、产业互促、文化共融、生态共治和机制共保的方式建设国际慢城,是以整体协调规划为思路,以国家机制策略为保障的国际共享慢城发展的成果。

二、中国“国际慢城”发展理念:“共商、共建、共享”

(一)“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而理念的正确与否从根本上决定了发展成效乃至成败。(2)现有的理念为新理念的提出理清了思路,奠定了的基础。“共商、共建、共享”国际慢城发展理念的提出,可为新形势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基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广大人民群众对加快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热切期盼,对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已经成为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3)国际慢城的发展理念符合解决我国社会矛盾和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道路。“共商、共建、共享”国际慢城发展理念既引入国外“慢生活”的理念,又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理念,有利于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城镇与乡村的发展新道路,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平衡现代与传统之间的关系,其本质是科学的、转型的、理性的。一方面,“国际慢城”的产生建立是在经济基础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立足于坚实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心灵家园,旨在构建一个幸福城市。而我国的社会矛盾已发生了转变,经济指标不代表幸福指数,这样的“国际慢城”发展模式有利于解决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另一方面,把“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融入国际慢城建设中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有利于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相互平衡的局面。

(二)“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内涵

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是习近平国际战略思想和外交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国实现全球治理的必由之路。共商大计,合作共建,成果共享是“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共商大计是指通过平等协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的建设,把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和通力合作局面。(4)其次,合作共建是指各方应着眼大局,求同存异,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不断改善人类生存、发展、生活的环境,逐步消除危害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的因素,共同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而努力。(5)最后,成果共享是指在国际社会,各方形成共同利益,全球治理才能达成共识,向前推进,因此要兼顾各方利益。(6)全球治理理念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长远目标,要努力打造开放包容、共同繁荣的局面,建设清洁美丽新世界,让成果得到世界共享,这样既能够推动各方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又能造福于更多的人。

三、“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适用性实践探析:以浙江省常山国际慢城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离不开思想引领,全球治理规则离不开对人类各种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因此,既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的创新,又要积极挖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国际慢城”发展理念与我国“共商、共建、共享”发展理念蕴含许多共鸣点可供发掘,基于此,笔者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国际慢城发展理念,以浙江省常山县为例,探讨当下中国“国际慢城”的发展理念,以期为相关研宄和地区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共商大计:以“命运共同体”为价值引领

人类是命运共同体,保护生态环境是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共同责任(7)。“从国家层面来看,“共商”理念倡导的是国际社会政治民主和经济民主,促进各国在国际合作中的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通过共同协商达成政治共识、寻求共同利益。”(8)基于“共商”理念下的“国际慢城”可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发展成果,利于形成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政府层面来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自觉把经济社会发展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起来,坚持与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人民群众共商大计、共同参与,制定行之有力的顶层设计。

浙江省政府制定了“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浙江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阶段的宏伟蓝图,提出了“五个一”策略,即一个框架、一个枢纽、一张蓝图、一个标准和一项工程,来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经济的优质发展。浙江省常山县提出以“慢城”理念引领“一张蓝图”绘到底,树立全市域“一盘棋”思维,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分片布局、重点打造,稳步推进“国际慢城”发展进程(9),其核心理念同样也是突出了“一”。和“一”的思想正是“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精髓。2019年3月,在常山縣召开“衢常一体、融合发展”恳谈会中,省市级领导和专家共商发展大计,提出的价值理念上要同域,战略谋划上要统筹,产业发展上要错位,设施建设上要联动,资源平台上要共享,生态保护上要绿色六个基本原则,实现衢常一体化融合发展,正是“命运共同体”的具体实践。

(二)合作共建:以“慢”文化为设计理念

慢城的logo沿用的是“国际慢食协会”的图标“蜗牛”,运用“蜗牛爬行”的生存状态来象征一种“慢”精神,反映出一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务实精神。这种“蜗牛精神”成为一种城市发展的主旋律。据世界慢城联盟所规定,获评的城镇、村庄或社区人口须在五万以下,追求绿色的生活方式,支持传统手工方法作业,反污染,反噪音,支持城镇绿化,不设快餐区和大型超市等,力图展现出一种和缓、平静而舒畅的生活状态。(10)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同样也蕴含“慢”文化。古有:“欲速则不达”,现有“工匠精神”。凡事都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有了量变的积累才会有质变的产生,急于求成终究不能成就大事。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盲目追求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人们开始反思“速度化”、“快餐化”带来的一系列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生物种类锐减等问题,“慢”文化由此兴起。由此可见,国际慢城中的“慢”文化与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可达成共识并与之相融,可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国际慢城。

1、共融“慢”文化

以“慢”文化为引领,以产业升级为核心,提升产业品质发展,形成文化与产业互促的格局,从而推动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乡村自身的自然文化资源、风俗习惯、历史古迹文物等都是利用发展资源,通过营造文化环境,赋予其“文化内涵”,将乡村现有文化资源转化为独具当地特色的景观资源,形成不同城市的独特乡土旅游产品,以文化旅游形式带动区域民俗文化的发展,实现两者共融建设。力求保留当地手工艺,生活习俗,并结合村庄加以发掘展示个村落特色以错位差异发展为原则,根据村庄自身条件地理区位的不同,打造创意服务型村庄、原生态体验村落、特色文化体验型村庄三类功能村庄。

常山县渣濑湾村位于国际慢城规划建设的核心区,下辖、槠树底、翁家、项排、潘坪坞、南坞、吴家等9个自然村,围绕国际慢城建设任务,大力推进绿核、慢城花海、村庄改造等项目建设,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如创客民宿、工匠手工制作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以外港村、狮东村和达屋村为例,力求打造原生态体验村落,开发“慢”生活,静怡修养高品质山水居舍体验旅游资源,以农产品销售展示,农家乐餐饮美食为辅。以胡柚小镇、青石镇和西源村为例,力求打造特色文化体验型村庄,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有机植入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宣传教育工作。西源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西源革命纪念馆是衢州市首个综合性革命纪念馆,填补了浙西地区土地革命战争综合性纪念馆的空白,为世人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革命精神提供了平台,为常山县乃至浙江省红色文化的发展、红色旅游的拓展增添了新的景点和亮点。要力求做到因地制宜的开发其可利用的文化资源,以旅游业为主导,复合相关产业,两者互为驱动,努力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创产业,形成多种复合旅游附加产业,真正实现各产业之间的互融与共,从而形成“全域化融入,一体化对接”格局。

2、共治“慢”生态

良好生态环境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国际慢城”运动唤起了人们的生态意识。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11)在“慢城”中的“慢”就蕴含了生态文明精神,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要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生态系统的各要素都是相互关联、共生共荣的关系,各个部门阶层都要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共治“慢”生态。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从系统工程和全局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他们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需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开展生态文明建设。(12)

一是对“山”生态系统的治理,常山慢城结合低丘缓坡项目,对裸漏山地和废田进行开发为绿地,结合旱改水政策转换为水田,优化山体景观的完整性。二是对“水”生态系统的治理,常山县全力打造“四个一”的“常山模式”,即完善供水布局“一张网”、建设水质标准“一盘棋”、抓好市场运作“一本账”、建立专业管理“一条龙”,有效推进农村饮用水达标提标行动。其次,做好识别雨洪关键区位工作,因地制宜实现滞蓄截留,有机的转化为景观用水,保留关键径流疏通雨洪廊道,维护场地雨洪安全。三是对“林”生态系统的治理,改变地区以某一常绿树为主林相单一问题,丰富色叶树种,强化分区特征,通过沿骨架干路两测分区块散植不同类型树种,强化分区变化,实现四季有景、一区一景。四是对“田”生态系统的治理,结合土地整治资源分布情况,对田分区化利用转化为生产型农田、观赏型花田和生态服务型水田。力求发挥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休闲娱乐功能、景观观赏功能,丰富农业生产多维度发展,根据自身特点实现农业休闲化与副业化。常山是“中国油茶之乡”,其 30万亩油茶已成为了农民增收致富和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立足资源优势,聚焦油茶产业发展,重点围绕打造“一区两园四中心”,真正打开一条“两山”转化的新通道,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各产业融合发展的局面。

3、共建“慢”交通

交通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最基础、最根本、最长远、最具决定性的要素。“慢”交通中的“慢”则主要体现的是在对人们对于使用交通工具以及享受相关配套设施良好体验上。国际慢城所提出“慢行空间”的概念,即把步行、自行车、公交车等慢速出行方式作为城市交通的主体,能有效地解决了快慢交通冲突、慢行主体行路难等问题。“慢行空间”所提倡的绿色健康交通,将城市中的 自然、人文、历史空间用步行系统串联并整合优化,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慢行空间景观,以营造低碳生态景观为基本原则,形成了集系统性、历史性、可达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充满活力的生态步行空间系统,提升了城市的生活品质。(13)

绿道是构筑城市健康“慢”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常山县依托生态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通过建设互联互通的绿道网系统,将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街区有机融合,为市民和游客體验城市慢生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14)。常山县国际慢城所建设的山地自行车赛道为城市提供了“慢”生活的基础,其绿道是浙江省唯一赛站,既可用于专业赛道,又可用于城市居民休闲分健身活动。绿道建设和自行车赛道建设其建设符合“慢行系统”建设与“慢行空间”理念,给人们带来舒适、生态的慢行空间。常山县所提出要打赢交通“大会战”项目,共建交通体系,强化各区域的对接,加大与省、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沟通衔接,为交通基础设施打下坚实基础,为打造“慢”交通营造了良好环境。

(三)构建共享“国际慢城”

中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增强我国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让生态文明的理念和实践造福沿线各国人民。(15)2019年3月,意大利成为七国集团成员国中首个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加入“一带一路”联盟为双方带来互利共赢的局面,“命运共同体”成为双方合作的精神纽带,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为世界人民共享。中国高淳县自2010年加入意大利国际慢城联盟以来,其慢城理念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在意大利的发展是两国重大的发展机遇。无论是经济层面还是区域合作层面,或是文化和民间交往等层面,都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注入新的动力,打造出一个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结合“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与“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当今世界发展规律,促进了全球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有着积极的影响。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家层面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双方战略的结合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力,使原本分散的经济发展主体通过一条深厚的经济文化“丝带”联结起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发展局面。(16)发展需要立足区域经济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发展机遇,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经济发展新模式,要“引进来”和“走出去”,打造一个“共享”的中国“国际慢城”,来实现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为中国国际慢城迎来了新的发展思路。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理念下,以“引进来,走出去”为服务宗旨,常山国际慢城发展可凝聚新的国际共识,让其发展建设资源可为世界人民所共享。世界上各个国家及其人民都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共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成果,让中国特色“中国慢城”要“走出去”,走上国际舞台。

注释:

陈建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新活力》,《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2日,第7版。

荣开明.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略论习近平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论述[J].学习论坛,2017,33(01):5-9.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6页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李景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66-70.

李景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08):66-70.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6页。

陈建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动力新活力》,《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2日,第7版。

廖顺忠:《“国际慢城”带来的时空机遇》,《衢州日报》2016年3月12日,第3版。

陆静.慢文化与社会治理的和谐构建[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4(04):182-185.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7页。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7页。

晓峰、涂钧、万乐、陈宇:《对城市慢行系统及慢行空间景观营建的研究——以南京桠溪国际慢城为例》,第222页。

廖顺忠:《“国际慢城”带来的时空机遇》,《衢州日报》2016年3月12日,第3版。

习近平:《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求是》2019年第3期,第7页。

李茂:《“一带一路”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几何》,《人民论坛》2017年第31期,第102页。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基于“共商、共建、共享”理念的浙江省国际慢城发展之路研究》(编号:2018R406080)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共建共商命运共同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 共同分享“一带一路”新机遇
中脉 共商未来
高职图书馆与系部合作共建文献资源新模式
大国文明新气象: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澳媒:中国用“命运共同体”拉近邻国
传承自主创新精神 共商通信发展大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