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羽
摘要:随着新课标的发展,我国在重视数语外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外,也在逐步加强对历史政治地理等文史类学科以及生物等自然科学的培养。现如今已不再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时代了,在培养新时代人才的背景下,当代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做一个四有青年。要具备文史知识,充分了解我国发展历史,了解战争年代和平年代发展历程,培养爱国精神和民族情怀。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能够成为具有人文情怀的青少年。
關键词:初中历史;多元化发展;民族自信;爱国精神
引言: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不仅仅是唐诗宋词三百首,唐至清朝,文人墨客、闲人雅士作诗词文赋,墨迹留画万万篇,近、现代更是不计其数。学好历史,有助于我们理解传诵千古名作。比如,在屈原《离骚》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背后,是否让学生了解了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的决心。历史既是一种传承,更是一种发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将初中历史课和文学经典、民族情怀、实际问题融合起来,能在达到多元化教学目标的同时,让学生们更加了解自己的祖国和身处的时代,以历史文化为荣,让学生们形成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一、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开展的意义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文化遗迹是我们所有中国人的财富,开展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会在提升同学们文学素养的同时,提高同学们的民族自信心,那么多元化教学在满足课程大纲要求的同时,对于语文中古诗词鉴赏教学的部分也十分重要。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我们将历史教学具体分为与文学经典、民族情怀、实际问题相融合三个阶段。
二、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多元化教育开展的具体策略
1.将初中历史课与文学经典相结合
目前当代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对我国历史文化背景的涉猎与初步了解,文化底蕴相对匮乏,这也和目前家长与老师对于孩子树立学科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过于重视而忽略了从小对于他们文学知识的灌输与培养有关,使孩子们从小沉浸在数学公式、应用题、几何题、英文单词的海洋中,无暇顾及历史类书目的阅读。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常常会发生学生不清楚老师在讲什么或是哪一段历史的现象。学生看不懂文言文读不懂古诗和文人墨客留下的经典一事也常有发生。而历史老师也不能充当语文老师的角色带领学生解析文言文,最好的办法是把历史课和文学经典结合起来,先引入一段文学经典,给学生们讲述历史上这一段文字发生的背景和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
比如,可以在历史课的教学中先引入荆轲刺秦中荆轲向樊於期描述的刺杀的过程这一片段:“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进而给同学们讲解战国时期的历史。同样,在讲解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时,便可引入司马迁所著的纪传体历史著作《史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有很多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比如,出自陈涉世家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抑或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项羽;出自张仪列传的“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等等典故。将初中历史课堂与文学经典相结合,不仅能提升学生引经据典的语言能力,加强学生们对于历史典故的理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文学技巧。
2.将初中历史课与民族情怀结合起来
这样不仅可以打造身临其境的环境,更加能激发学生们对于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学瑰宝和各种古迹。可以在中小学生们的心中塑造民族英雄的形象,让孩子们边学习边养成民族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信。
例如在历史实践课中,利用如此丰富的城市资源,并且我国各地区都已建设了历史博物馆,历史体验馆等众多展馆,遍布城市乡村。各中小学应与当地历史博物馆达成共识,允许并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并配置讲解员进行解说。
3.将历史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目前虽然处在和平年代,但国际形势仍暗流涌动,国家仍需要具有战略性目光和长远目光的综合性发展人才,所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各国之间的外交问题的分析能力尤其重要。在历史长河之中,踊跃出无数优秀的民族英雄,他们在国家内忧外患之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竭尽所能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例如我们在初中历史课堂,要引导学生学习先贤的优秀精神品质,学习他们的处世之道和解决问题之方法。这样不仅可以领略学习历史的意义,还可以学习到人生的哲理,用于今后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对于新课标策略的贯彻落实有实际成效。
三、结语
开展核心素养下的初中历史多元化教学是很必要的,在初中教育,人才培养的战略阶段就至关重要。完善对经典的理解力和共情力,提高历史语言的表达力,总结出古人圣贤分析解决问题的规律和能力的培养会让学生们更好的探究,不仅激发其学习兴趣,也有助于人生之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实现初中历史有效教学[J].徐晓枫.新课程(中学).2015 (08)
[2]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邱昌荣.学周刊.2019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