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逃出克隆岛》为例分析人的本质

2019-11-16 11:16龚泽松
神州·中旬刊 2019年10期
关键词:人的本质可视化分析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发展,“机器”与“人”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因此对“人的本质”的探讨成为必要。电影《逃出克隆岛》围绕从“产品”到真正的“人”这一主线展开,展现了“真正的人”的生成过程。以2008——2018年CNKI 数据库收录的3947篇与人的本质相关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计量可视化分析,得出我国关于人的本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的本质;可视化分析;《逃出克隆岛》

一、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择

以中国期刊网数据库(CNKI)为样本框,主题词输入为“人的本质”,期刊来源类别选中全部期刊,年限设定为2008年—2018年,通过检索,显示共有相关研究论文3947篇,这一检索结果基本涵盖了这10年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题录中包含了分析所需的主要字段,包括论文的主题、关键词、作者、机构、期刊来源等信息。

(二)工具介绍

中国知网计量可视化分析功能,可以将所选论文数据可视化,通过统计图或统计表的形式将统计结果以比较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数据的可视化,可以发现文献中隐藏的关键信息。通过图表分析,可以看出某一研究领域在不同阶段的研究热点、研究重点等信息,从而能够了解到某领域的发展趋势或研究有所遗漏的地方。

二、以“人的本质”为主题的文献计量学分析

(一)文献年度发文情况

根据CNKI年度发文量绘制出的论文分布曲线,2008年—2018年发文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具体而言。2010年—2013年发文量明显下降,2013年以后呈缓慢下降趋势。

(二)核心作者分布

通过确定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可以大致发现该领域的领军人物及其重要学者分布情况,从而促进这一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通过数据可视化统计表发现,以人的本质为主题发文量排名前三的作者分别为:王浩斌10篇、牟文谦8篇、郝孚逸8篇。

(三)关键词频次分析

关键词是对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具有重要意义。从关键词频次分布图中可以发现,与人的本质为主题的文献中,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个关键词分别为:人的本质、马克思、人性、实践、马克思主义、异化、以人为本、劳动、异化劳动、人。由此可见,理论界关于人的本质的探讨,多与马克思的理论相关。例如马克思的实践的理论和异化劳动学说。

三、人的本质的生成路径分析

(一)从古希腊到马克思的演变

古希腊的哲学家关注包括人在内的宇宙起源问题。他们认为自然的始基是“潮湿物、不可分物、空气和火”等。而中世纪是一个神学统治的时代,那時候对人的探讨也就自然转化为对上帝、神的探讨。电影中的神秘岛,无疑就是统治这些克隆人的“神”。到了18世纪,卢梭强调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进行社会研究。他主张在对社会的研究中,不能脱离开人的自然的人性,而应该着眼于人的自由意志,从人的理性判断出发去认识社会的存在。影片中的林肯无疑正是拥有作为自然人的自由意志,才意识到真实世界存在的可能,才在与异性接触被限制的情况下,与女主产生感情。费希特将康德的“先验自我”进一步发展为“绝对自我”,由于费希特是在从思想性、观念性的“纯粹意识活动”中“推论”出人的,这样的人,无疑是一种先验的抽象的人。“黑格尔从自我意识出发,用自我意识的外化或客观化即绝对精神,来进一步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的精神世界的存在和发展,不仅将绝对精神解释成为产生和创造万事万物的主体,而且也最终能够实现对其的自我认识。”[1]但这种统一性却是以“纯粹思想的形式”得以实现的。“费尔巴哈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批判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并把唯心主义和宗教神学所颠倒的世界颠倒过来。但是费尔巴哈依然没有摆脱对“人”的理解上的抽象性。”[1]

而文献计量分析结果似乎在昭示着,研究人的本质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去。而大量关于马克思人本质探讨的主流说法认为:人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前文计量可视化结果显示关于人本质探索的核心作者为王浩斌,以其文献《<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为例。他认为,人的本质是由“自然”、“社会”、“思想”三个要素构成的。不仅如此,他还结合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的“劳动异化”理论,他认为“人的本质是一个逐步生成的历史过程,我们看到的人的本质只不过是生成的人的本质”[2]在影片中的克隆人,他们每天规律的饮食证明了他们的自然属性,而他们的整个地下“牢笼”则是他们的“社会”。但是他们的“思想”却不是通过一个逐步生成的历史过程而产生的。可见他们不具有人的本质。但随着剧情的发展,主人公林肯逐渐认识到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终于打破牢笼,获得了“思想”上的救赎,成为了我们认为的完整意义上的人。

(二)由马克思走向未来

到了马克思,他似乎已经完整地揭示了人之为人的种种要素。但如今,所谓人特有的“思想要素”、“精神属性”似乎受到了冲击。如影片中的克隆人一样,有科学家认为,人的感情、记忆等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某种化学反应。那么,所谓的思想、精神也不过是“自然”的东西罢了。这样看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的本质也需要重新定义或逐步生成另外的“人的本质”。

在《逃出克隆岛》中,克隆人和其母体在体貌特征上完全一致,不同的只是他们的思想。被称之为“产品”。而根据王浩斌“人的本质是一个逐步生成的历史过程”这一观点,克隆人在其存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逐步生成了自己的“本质”,所以说,“克隆人”也是“人”。而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人也具有了人的形态即“自然属性”,当“他们”参与到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时候,是不是也意味着其有了“社会属性”?最后加之其自我学习和进化的能力,也会拥有自己的“思想”。所以,在未来,“智慧机器人”应该有“人权”吗?人的本质又应该如何定义呢?这应该成为未来我们所关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贾英健.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的双重逻辑[J].理论学刊,2019 (02):121-128.

[2]王浩斌.《巴黎手稿》对人的本质及其表现样态的阐释[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3 (02):9-12.

作者简介:龚泽松(1993.12-)男,云南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可视化分析
我国职业教育师资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声波吹灰技术在SCR中的应用研究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关于青年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
“人的问题”研究中的五个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