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雯
【摘 要】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为大学生提供丰富信息的同时,也在某些方面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本文将分析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对社交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化朝积极方向发展给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社交媒体;大学生社会化;不良影响;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137-02
一、相关概念解读
(一)社交媒体。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指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现阶段主要包括社交网站、微博、微信、博客、论坛、播客等。
(二)大学生社会化。大学生社会化是从社会化中衍生出来的概念。它的内容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学习基本生活技能。大学生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应达到自理、自治。这不仅是维系个体生命的需要,也是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前提。其次,学习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这是大学生这一特定阶段的主要任务。最后,学习社会规范。了解、熟知、遵从社会规范,达到行为自律,是大学生与社会自觉协调的标志。
二、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积极影响
(一)拓宽了大学生的学习空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必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建立适合社会的行为规范。社交网络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更高效的学习工具。其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可以引起大学生的极大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获取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与便利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广泛性,为大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此外,社交媒体帮助大学生们选择更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更适合的学习方式,增强他们的创新能力。对于善于在网上获取信息的大学生来说,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汲取新的知识,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学习效率。
(二)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范围,实现多向交流与互动。大学生要实现社会化,必须进行社会交往和互动。社会媒体可以帮助他们创建新的朋友圈子,并实现多元双向的交流与互动,对大学生个性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人们之所以最终对事物会有千差万别的看法,是因为个体的差异,个体的记忆以及原有的认知与现阶段获得的资讯共同促成了新的认知。”[1]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展示自己的优点和个性,不但拥有了更多志趣相投多的朋友,还实现了知识的累积,满足了自身的知识需求和情感需求,实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加速融合,缓解了生活与学习压力。社交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他们通过使用社交媒体参与网站建设,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助于加强道德的主体意识。各种类型的社交媒体为大学生们提供了更广阔的社交空间,产生强烈归属感。
(三)促进大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进行角色实践。学生社会化的最终目标是使其成为符合社会要求的成员之一,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如果要成长为被人们所期待的社会角色并实现自身价值,就必须对这些社会或群体标准进行学习,认识社会或群体对其的期望,提升自己的价值观和工作能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但现实显然无法为每个人提供进行社会角色扮演实践的条件,然后在社会角色中选择适合自身的角色。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为大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前提供了绝佳的角色实践的场所。他们可以在社交媒体“虚拟环境”中进行不同的“角色练习”“角色转换”。大学生可以把自己作为不同的角色不断变化,尝试理解不同的社會需求和义务,为适应将来的社会角色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产生的不良影响
(一)导致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社交网络,丧失人际交往能力。社交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大学生的视野,可以疏解压力。然而,在这种不稳定的社交网络体系下,当大学生过分依赖社交媒体时,他们往往会对现实的人际交往丧失兴趣,很可能在社交网络中失去自控力,从而逐渐迷失。社交媒体的出现使大学生表现出忽视或逃避人际关系的倾向,降低了积极参与现实社会实践的热情,并失去了对真实环境的同情和感知能力。此外,有专家研究表明,近一半的大学生倾向于依赖社交媒体,他们往往过于担心自己的朋友圈是否有评论或动态更新,从而不能专注于课堂教学。
(二)弱化了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整体素质下滑。现如今,虚拟的社交网络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他们已经逐渐丧失了在房间安静读书的能力。“沉溺于网络视听景观中的青年群体,越来越远离现实的世界,甚至满足于这种虚拟世界带给自己的慰藉。”[2]大多数学生不是通过社交媒体来实现和世界的对话,提升自身能力与素质,而是通过它来追随流行文化,和陌生人进行无趣的聊天。仿佛有了社交媒体,大学生不再需要把自己淹没在知识的海洋中,也不需要坐在教室里刻苦学习,因为他们只要动一动手指,就能在社交媒体中获得想要的一切。随着这些现象的泛滥,良好的学习风气受到破坏,大学生滋长惰性,养成依赖社交媒体的习惯,学习研究能力逐年下降,不利于整体素质的提升。
(三)随社交媒体而来的网络暴力,阻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建立。“社会变迁剧烈,利益冲突广泛,既有的意义和价值体系正在崩溃,而新的共同的意义和价值体系尚未建立。”[3]社交媒体上充斥的各类信息有着不同的来源,网民也在现实生活中有着不同的职业、地位和学历,这使得他们表达的各种观点有着极大的悬殊,而这些观点和态度一旦与正面的内容或规范产生矛盾时,就可能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怀疑态度。此外,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它已成为互联网上的一个网络暴力的重灾区。大学生是社交媒体的重要成员,他们越来越多地参与热门话题、热门事件讨论,并对一些焦点事件或新闻人物进行言语谩骂和攻击。这种暴力从虚拟社交媒体平台逐渐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在大学生的真实交流中出现了越来越激进的词汇,他们甚至将错误的想法视为真理,无助于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改善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不良影响的对策
(一)政府层面: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社交媒体的监管。面对社交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各种不利影响,政府应该建立完整的社交媒体监督体系,迅速完善有关社交媒体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社交媒体运营商的经营行为,并对传达不良信息的社交媒体实施严厉惩罚。
(二)运营者层面: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责任意识。各社交媒体运营商都应该加强行业自治,增强职业道德的自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深刻认识社交媒体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方面的积极作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提高自身的良好形象。此外,应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不良信息举报制度,改进信息过滤技术和净化社交媒体空间。
(三)学校层面:开设媒介素养课程,进行正确引导。各高校都应积极开设媒体素养课程,以提高大学生对社交媒体的认识和甄别能力。帮助大学生区分社交媒体信息的好坏,从正面引导并启发学生,认识社交媒体信息传播的特征和意义,自觉拒绝不良信息。
(四)大学生层面:加强自我约束,提高心理调适能力。从大学生自身的层面来说,要加强自我修养教育,提高心理适应能力。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加强自我约束,保持更清晰的社交媒体认知能力,从而增强防范社交媒体环境负面影响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赵呈晨,郑欣.共享式传播:青年同辈群体中网络语言流动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2-80.
[2]刘露,陈昱洁.网络时代青年群体的审美异化研究[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8,(8):225-226.
[3]陈相雨,丁柏铨.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J].中州学刊,2018,(2):166-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