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锦昕 刘芹
【摘 要】公共艺术不仅仅是美的,它同时也影响着空间的性质,公共艺术主要是通过它的价值取向去定义公共空间的性质,但这种定义并不是没有限制的,它要受到公共空间性质的制约,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公共艺术,组成了一个城市的自我传记。同时,城市的不同区域,也在限制着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
【关键词】公共艺术;美;价值取向;公共空间;城市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8-0116-02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与艺术性
(一)什么是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有很多种形式和规模。从永久性的到临时的,或从与建筑融合到增强体验的悬挂艺术品,公共艺术品的形式和功能都各不相同。公共艺术帮助一个地点创造其真实的特征。公共艺术为愿景的实现作出贡献,这种愿景能够帮助对特定地点进行宣传。因此公共艺术可以用来建设城市形象并增强居民对其的自豪感,同时也会间接为城市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公共艺术中的公共性与艺术性。“民主、开放、交流、共享”是公共空间的愿景,公共艺术可以很好地实现以上愿景。同时公共艺术的规划与创作是以艺术创作为主体,因此,公共艺术有一定的主观性色彩,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种主观性而对公共艺术有偏见,认为公共艺术可能因为个人的艺术自由而牺牲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从而使公共艺术与公众的审美脱节。我们应该找到公众审美与自由艺术之间的平衡。艺术家不能过分表现自我,这样会使公共艺术丧失其社会性,同时也不可以只关注公共艺术的社会性,因为艺术一定要包含个人主观,如果不包含,那么艺术也就不再是艺术,公共艺术也只能叫作公共作品,谈不上艺术。总之,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和艺术性两者皆有,要进行适当平衡。
二、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定义公共空间
(一)现代公共艺术与过去的差别——现代公共艺术人性化人文化的体现。公共艺术只有在社会发展到特定水平时,才会追求公共艺术的精神意义,历史上,杜能(von)提出农业位论的主张,韦伯1990年提出工业区位论的主张,到1933年,德国的克利斯泰勒提出中心地理论,从这些案例当中可以看出,那时的人们还是注意城市所构成的经济效益和最小化社会成本,最大化福利。
芝加哥学派“人们生态学”空间结构理论试图将人类生活、社会结构和城市空間三者关系加以整合——空间结构形成的内在机制、社会文化因素、心理价值的认同感来建构和描述城市空间,表明了人们对于空间更深层的人文价值的反思,而公共艺术更明确地从人性化和人文化的城市空间的价值学方面去构建城市空间的意向,是对城市趋同化和空间过去功能化的反省,是对回归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人建造城市的宗旨的寻找和意义连接的社会实践。
这种空间的价值意义的实现具有完全不同于此前的文化学内涵。从空间标识来说,是对现代工业复制城市化形象的补救,也是以经济便捷的方法解决城市意向的重要方法。
(二)公共艺术如何定义公共空间——以松江区天行园为例。公共艺术的价值取向,是对人的行为起到提示和激发以及空间感知的美学效果,公共艺术通过它的价值取向,可以定义一个地区甚至一座城市的一种文化特质,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
上海残联松江基地中的天行园公共艺术,便定义了那块地区的人文情怀。2007年10月,上海迎来了万众瞩目的体育盛事——2007年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以特奥会为契机,上海残联松江基地为了鼓励全社会关注残疾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全权委托中国美术学院的两位教授负责雕塑园区的整体规划,邀请19位艺术家塑造古今中外19位杰出的残疾人物雕像,以艺术的语言表达对弱势群体的关爱。
残联松江基地以文化贡献为组团依据,划分为序曲、二泉映月、思源堂、命运交响曲、心灵之路、宇宙对话和励志铭七大空间组团,编织出一篇不甘命运摆布、追求自由意志、洋溢生命华彩的乐章。置于园区的那些公共艺术,不光成全了一个优秀的残疾人公园,同时也为松江区贴上了大爱、奋斗等标签。
天行园包含有三个整体分区,每个整体分区由不同的公共艺术构成,这些公共艺术共同构成了公共艺术群,这些公共艺术拥有共同的文化指向,从而定义了这个地区的文化氛围。《风追司马》是天行园中的一个公共艺术,雕塑家以简洁的表现手法,完全略去了与主题无关的繁文褥节,把司马迁的形象刻画得清癯刚毅、神情凝重。精确把握人物性格和动态的雕刻手法,不仅烘托了司马迁刚正不阿的形象,而且还给人们一种观赏后的凝重感,令人陷入深深的遐想中。在艺术手法上,《风追司马》以场景的形式,用中国传统建筑斗拱构建,石刻、石碑以及巨石,刻以浮雕、刻线、文字,表现司马迁所著史记宏图巨制的壮观,同时,也歌颂了司马迁的自强不息。第二个代表雕塑是天行园景区中的凡·高,凡·高这个雕塑,始于传统技艺,又高于传统意义,它是对传统形象的现代结构,它反映了现代人在工业化的背景下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不甘于眼下,勇于攀登更高的山峰。
以上两个例子,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但在文化指向方面两者具有一致性,从而共同定义了一个公共空间的文化指向。
三、公共艺术的人文性预设受制于公共空间的性质与特征——以松江区天行园选址为例
公共艺术之所以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在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定义了公共空间的价值取向。但它不是无条件地进行意义的预设,更不是某种通用的美学形式的挪用,而是有着独特的地域意义和不可重复乃至因为特殊环境的原因成为不可再生的美学场域,每个特定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与人文环境,而公共空间要基于城市自身的价值倾向和品牌的人文走势,对城市进行讲述。两方面合成一体,即是运用公共艺术,在可以生成城市意向的公共空间构成城市文化特征的符号化的意义空间。
公共空间艺术赋予的城市符号空间中,可以分为知觉空间和艺术符号空间,这两种空间共同作用,限制了公共空间中公共艺术的符号化表达,比如城市前沿的概念表达适合于城市的郊野公园,而城市大街可以表达城市的肌质,城市广场更适合去做一些标识性的东西。按照这个理论去分析为什么要把《天行园》建造在上海市松江区,便很好理解了。松江区属于上海的郊区,相对来说人口流量比较少,在这个地区表达城市的文化前沿再合适不过,通过《天行园》表达一种城市未来的文化可能性——爱与自强。松江区天行园很好地反映了城市空间的不同性质描述对应的符号内涵,表明了空间性质与符号性质的对应性,也可以说空间的性质对于符号的制约性。
四、结语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得,城市公共艺术的价值表达与公共空间是相互制约又相互成全的关系。相互成全体现在公共艺术是整个公共空间价值表达的核心,公共艺术可以定义整个公共空间,甚至可以应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去创造文化指向相同的艺术群,去定义整个公共空间。公共艺术的价值表达与公共空间相互制约体现在公共空间的性质可以制约公共艺术的价值表达,比如城市广场这种类型的公共空间更适合表达一个城市的性格,所以可以多应用一些标识性的公共艺术,而应用城市广场去表达城市的文化可能性显然是不合时宜的。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
[2]汪晖.文化与公共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柯布西耶.明日城市[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
[4]左旭初.论20世纪的公共艺术[J].设计学报.
[5]王思空.公共艺术的价值表达[J].艺术百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