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米粉

2019-11-16 06:52冯三四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9期
关键词:米粉店米粉老兵

作者简介:冯三四,本名冯诗斌,广西博白人,研究生学历,作家,诗人。

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每当触碰故乡这个柔软、缠绵的话题时,相信很多人满腔都是割舍不了的思乡情愫,因为那里的亲人,那里的山水和那里的草木。对我来说,还有一样东西深深地牵着我的思乡情愫,那便是家乡的味道——米粉。

小镇窝在两座大山之间,呈东西走向,只有两条街道,分别长500米,一条是公路,自古摊贩摆满路边;另一条是背街道路,居民家家户户开门做买卖。

印象中,最初只在街道中部有七八家粉店,每间粉店面积不过20平米,品种不外乎是叉烧烫粉、鲜肉煮粉、卷筒粉。随着时代发展,现在的米粉店已遍布小镇的街头、街中和街尾。

小镇每隔三天是一个街日,以前客流不多时,米粉店街天才开门,后来因来往的行人增多,生意火爆,便天天营业。而店主们跟着挣脱了土地的束缚,摇身变成小市民,专门干起了卖粉的营生。

每天早上五点,小镇还在夜色中沉睡,米粉店的老板们便忙碌起来了,劈柴、生火、熬汤、备菜,菜刀剁砧板的声音响彻小镇一隅。老人负责生火和洗锅刷碗,年轻人负责劈柴、蒸粉、切粉,大家分工合作,然后虔诚地等待客人们的到来。

家乡的米粉分两种,一种是汤粉,一种是卷粉。汤粉是把蒸好的粉块用刀切成条,再二两或三两地放到碗里,配上肉菜,浇上骨头汤,再添点葱花和青菜,一份可口的佳肴即可端上台面。热天时吃得满头大汗,冬天时吃得浑身暖和。

至于卷粉,就是把米糊匀到一面竹篾里,放进一个蒸锅,盖上罩子,待蒸熟了以后,再撒上叉烧等配料,卷成条状,最后从外面浇点酱油和山茶油,便可以大快朵颐了。卷粉的配料除了肉末,通常还有豆芽和花生,入口滑溜而香脆,深受乡亲们喜爱,也引来过路游客驻足。经常有外地车辆路过小镇时,一群人呼啦啦挤进粉店,吃个痛快才腆着肚子离去。

我时常在想,家乡的米粉为什么总让人念念不忘?理由大概是一个“土”字。它是由一群土生土长的人,用土生土长的大米、泉水和菜蔬,通过土办法精制而成的。比如说,山外的餐饮业早就用上了煤气和电,唯独家乡的米粉店至今保留着用木柴当燃料的传统,难怪有人说“柴火蒸熟的米粉,味道更地道”。

不论你是谁,只要走进家乡的米粉店,店主就会满脸堆笑地迎上来,用家乡话热情地询问你想吃什么粉。如果你听不懂,他们会改用蹩脚的普通话跟你交流,话不一定好听,但粉一定包你满意。在你站橱窗外等待叫号的间隙,会看见慈眉善目的老人坐在灶前,拿着竹筒鼓着腮帮朝着炉子吹风。为了一碗粉,全家齐上阵,这大概是家乡米粉店才有的特色。因为在他们眼里“顾客就是上帝”,他们得全心全意做好了,才对得起那碗粉的钱。

家乡米粉给我的印象,是五六岁时留下的。一天,爷爷说我头发长了,要带我上街理发,父母考虑再三终于同意了。老家离镇上有七八公里,那年月还没修通公路,爷爷将我背一段走一段。

爷爷知道我天生顽皮,不肯老实听从理发师的调度,于是想到一个妙招:来到街上,带我直奔粉店,买了一碗三两的米粉,然后爷孙俩津津有味地分着吃。那是我第一次尝到米粉的美味,理完发回家前又央求爷爷买了一碗米粉。

这件事让爷爷叹为观止,过后逢人就说:“我的孙子这么喜欢吃米粉,将来是要走出这山沟沟的。”意思是说我志向高远,不会甘心守着家乡的一亩三分地。

确实,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家乡的一碗米粉一度成为孩子前进的动力。比如,有些大人在鼓励孩子读书时,往往会说:“这次考试你考好了,我就带你上街吃两碗米粉,放多多的肉。”

也许这句话很有魔力,自从跟爷爷上街尝到了米粉的味道后,每次上街必吃一碗米粉成为了我的心愿,而一辈子吃米粉更是我努力读书的目标,因为在山里人看来“吃饭喝粥的人都是干农活的,把米粉当饭吃的人才是摆脱农门的象征”。这也是每个乡下赶圩人心里的小算盘,如果赶一次圩没吃粉,相当白赶了一次圩,那是不完整的。

可惜,我还在读高中时爷爷就离世了,后来我考上大学,回到省城工作,一路走来还算顺利,遗憾的是爷爷没有见到这一切。

爷爷生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县城,如果他老人家活到现在,我一定把他接到省城,讓他分别品尝天南地北的米粉,再听他对这些不同味道的米粉作出什么评价。

关于家乡米粉,还有一个传奇色彩更浓厚的故事。有个抗战老兵,因战功卓著,解放后留在大城市工作。由于父母舍不得离开土地,一直不愿去城里跟孩子同住,老兵年轻时隔三差五都会回家探望父母。他每次回到镇上,便是直奔粉店买一碗粉痛快地吃起来;每次离家前也会买一碗米粉痛快地吃完,才心满意足地离开。

随着年迈的父母先后离世,老兵年纪渐长,回家的次数也少了起来。最近一次回家时,老兵一边吃着米粉一边掉眼泪,吓得随行的儿子赶紧问父亲怎么了。

老兵说我以后回家的机会少了,这碗米粉或许就是最后的一碗家乡米粉,大都市里什么都有,唯独少了家乡的味道。

与老兵自带神圣光环不同的是,我那些外出打工的乡亲们也十分痴迷家乡米粉的味道。我不止一次听到他们说,走南闯北多年,吃过的米粉数不清,但还是家乡的米粉最好吃。每次启程外出打工前,他们必定先吃一碗米粉;每次回到镇上,第一个要去的地方也是粉店。

如此说来,尽管身份和地位不同,但家乡米粉铭刻在乡亲们心坎里的深度是一样的。

家乡的米粉是朴实无华的,在广西它没有桂林米粉、螺蛳粉或老友粉的名气大,但它凝聚着爷爷的慈容,流淌着乡亲们的汗水,寄托着一份乡愁,更重要的是储存着一份温暖和牵挂,这些意义是任何东西承载不了,也替代不了的。

我想这就是我们念念不忘家乡米粉的原因吧。

猜你喜欢
米粉店米粉老兵
沙坊米粉香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
老兵笑了
老兵
老师的米粉店
守信
生日一过,老兵就要走了
一条路的香樟
我给妹妹做米粉
北大硕士卖米粉:创业没有那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