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文学中的物哀审美

2019-11-16 05:34尚雅颀
牡丹 2019年29期
关键词:樱花文学作品民众

日本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文学方面推崇表达人的真情实感,这为“物哀”审美奠定了基础。日本文学先是用“哀”来表达人的情感,随着主观感情的不断加深,只用“哀”已经无法完整表达出文学中所蕴含的感情和审美理念,随后衍生出“物哀”,它是日本文学的精髓,也是日本民族精神的本质体现。

一、“物哀”内涵

日本文学的审美情趣以“物哀”为主,“物哀”审美情趣不仅包含在日本文学中,也与日本人的生活精神面貌有关。“物哀”观念的诞生和日本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密切相关,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日本人的审美心理饱含对生命的珍惜,一旦美好的事物消逝,就会感到无限悲伤,受这种心理根深蒂固的影响,日本文学就形成了特殊的“物哀”审美。

“物哀”由两部分组成,“物”指的是世间万物,“哀”指的是悲哀。一个是客观事物,而另一个是主观情感。两者相结合,表达的是对眼睛所看、耳朵所听的事物而产生的内心感触,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伴随着这种情感在日本文学中的积淀,现在“物哀”已经不是一种理性的内心感情,而是一种需要依靠内心去体会、去感受的美感。简单来说,“物哀”就是由人和客观事物的接触而产生的一种醇厚情感,在此基础上,去感受人情世故、世间万物之间的情感美。由感动到“物哀”的过程就是一种体验式的、不可言喻的美的享受。

《〈源氏物语〉玉小栉》是日本国学家本居宣长的作品,这部作品第一次把有关美学的思想进行总结,并提出“物哀”审美理念。不过,他所提到的“哀”是包括忧伤、难过、开心等多种情绪在内的。除了本居宣长,也有很多别的学者对“物哀”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例如,久松潜一在文学作品中把“物哀”的性质分为五种,那就是优美、感动、调和、情趣、哀愁。他认为哀愁性质最为重要,虽然“物哀”所指的不仅仅是哀愁情绪,但是它主要仍然是对哀愁的描写。

概括来讲,“物哀”是一种体现情真意切的表达情绪,就像人们常讲的感物伤怀,只不过“物哀”里的“哀”是多种情绪的表现形式,是人们都有的喜怒哀乐情绪。在日本文学中,涉及“物哀”的审美理念大都是结合日本传统文化和我国传统文学的情感传递方式,从而形成了具有独特格调的“物哀”情感文化。这样的“物哀”审美有着复杂多变的情绪、情感,再加上艺术渲染,就演变成一种独具风格的艺术美感,富有感染力。

二、“物哀”成因

通过部分学者对日本的“物哀”审美進行探究分析,查阅资料研究总结,人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物哀”审美和日本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在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下,日本民众与自然的感情很深,在经过多次与自然的抗争后,日本民众意识到了人类在自然界是很渺小的存在,便对大自然有了很强的敬畏心理,感慨自然。而这样的情感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日本民众的文学审美和精神文化,日本民众发自内心地热爱和敬畏自然,而“物哀”就是这座架在日本民众心灵和物灵之间的桥梁。

第二,“物哀”审美受到日本民众原有价值观的影响。例如,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在日本民众心里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樱花花期短,颜色比较清新淡雅,每当花期来临,日本民众都竞相观赏樱花。对他们而言,樱花开放期限是短暂的,带来的美景也是短暂的,正因为这样,给日本民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日本文学、歌曲对樱花的描述和歌颂都是趋于哀叹凋零的,而赞美樱花盛开的情景却是较少的。由此可见,日本民众的思想和审美标准是偏向悲叹的。

第三,“物哀”审美与中国的唐代文化影响有关。在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的接触过程中,随着文化的相互传播,我国的一些文化审美理念也成为日本文学“物哀”审美的催化剂。举例来说,我国著名诗人白居易,他的作品对贫苦平民有着许多的描写。他的作品里对底层人民生活困境的描述,既包含艰辛又真实,而这种情感表达的方式也为日本文人所学习。《源氏物语》里就引用过唐诗,因此可以说唐代文化思想对日本“物哀”审美理念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

三、“物哀”审美的美学意义

(一)“物哀”是感情细致、心理豁达的情感美

在日本古典文学里,文人所要追寻的“物哀”境界,不单单是作品里的字和词,其实是表达自我对外界的感悟,重点在于作品中字里行间那种可以引发读者情感共鸣的体验。比如在江户时期,一些古典文学中那种寻常静谧的闲情雅致就是被“物哀”所渲染的。有饱含对人间百态的感叹,有对世事无常的无限感伤等,总之,它们都是从生活经历中悟出的真情实感,虽然人们充满感慨,但是内心很豁达,依然热爱和珍惜身边的一切。

(二)“物哀”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和谐美

日本是一个风景如画、四季各具特色的岛国,这种自然环境让日本民众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更加深厚。因为作者对自然特别的喜爱之情,日本的很多文学作品都与自然有关,也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很多文人笔下,表达自然美的观点就是天人合一,让人和自然充满和谐。日本诗歌集就有按照季节划分作品的例子,用春、夏、秋、冬的迥异美感来体现日本文学在审美思想方面的特点。作者在山水中汲取灵感和人生感悟,创作出来经典佳作,洗涤读者的心灵。日本文学一贯运用“物哀”手法来渲染人对景色的情感,引起更多的共鸣。

(三)“物哀”是空灵朦胧、源远流长的形态美

“物哀”是一种朦胧不清晰,但又影响深远的心灵境界,无法用言语表达细致神态,只能用心感受,所描绘的意境也是朦胧虚化、耐人寻味的。比如,诗人松尾芭蕉的作品《古池》,作者虽然没有具体描绘自然的细节,可通过对动作和声音的朦胧描述来让读者感受到古池的惬意之处,其中对青蛙的描写更是让古池变得生机盎然,引人向往。

四、“物哀”审美倾向

(一)追求自然美

“物哀”审美就是对自然美的一种推崇和追求,比如作品《伊豆舞女》就有大量描写伊豆半岛美景的片段,既勾勒出伊豆半岛迷人空灵的风光,又烘托整个小说幽静的境界。“物哀”审美把人与自然的真挚情感描绘得温暖又动人,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人景合一,更加热爱和珍惜自然。

(二)注重传统美

传统美是不可忽视的,“物哀”审美下对于传统美的描述是生动真实的。比如川端康成的《古都》,文中所写的格子门、鞍马寺等丰富多彩的传统美引人关注。选择京都来当作创作背景,那是因为日本传统美的圣地就是京都,它也是日本民众精神的代表。

(三)崇敬人性美

在日本文学中,“物哀”审美是很崇敬人性美的,文人认为美的前提是纯洁,美的极限是悲哀,美的归宿是虚幻。文学作品《雪国》就体现了人性的纯洁美、悲哀美和虚幻美,美丽的两位女主人公都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持人性之美,直到最后也没有丢弃,文学艺术得到升华。

(四)捕捉色彩美

日本作家十分擅长捕捉四季变化的色彩,作品中自然色彩与小说色彩搭配成为物哀的审美意境。例如,春天的樱花、夏天的杉木、秋天的红叶、冬天的雪花等,四季美丽的色彩凝聚成了哀愁悲伤的世界。日本著名文学作品《雪国》《源氏物语》等都经常提到白色,通过白色来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日本文学作品《古都》中,紫色十分频繁出现,紫色象征着淡淡的忧伤,代表着变化。紫色与紫花地丁与作品中两位少女的精神与命运都是相连的。

五、结语

文化背景不同就会催生出不同的审美观念,“物哀”就是日本文学特有的根深蒂固的审美理念。“物哀”审美形成不仅受地理人文环境影响,也受日本人本身观念和我国唐代文化影响。其实,不管是哪类文学,只要可以让作品和读者两者间有互动,作者和读者间有共鸣,就能够体现“物哀”的本意宗旨。如今,“物哀”也不再是指一种文学作品手法,而是日本民众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对自己和全社会的整体认知和审美理念,已经成为日本艺术的重点内容。蕴含“物哀”审美的日本文学作品,也不只是单一的描述,而是细致入微的悲伤情绪发泄,是直击心灵

的感动。

(新乡医学院外语学院)

作者简介:尚雅颀(1988-),女,河南新乡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二语习得、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猜你喜欢
樱花文学作品民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赏樱花
樱花
樱花站
一抹樱花粉
十八届三中全会民众怎么看?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