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探微

2019-11-16 06:59毛晖
求知导刊 2019年29期
关键词:生活实际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

摘 要:勇于争鸣新风尚,思辨课堂好风光,师生互动发展路,校园百花香四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既是提升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又是立足于素质教育发展方向的关键载体。教师需要合理创设生活性、和谐性、核心性和重点性的思辨情境,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基于此,本文探究了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生活实际;道德与法治;思辨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29-0071-02

引 言

目前使用的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是在《思想品德》教材基础上改编修订的,新教材坚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其内容包括思考和辨别能力兩个方面:“思考”是指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新知识;“辨析”是指在师生互动中不断提高学生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辨别分析的能力。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新理念,使学生在思辨过程中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一、结合生活实际,激发思辨兴趣

图文并茂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内容主要来源于初中生的实际生活,具有趣味性、实用性、创新性特点,不仅言简意赅地简述了遵守法律、诚信爱国、责任担当等重要话题,而且立足于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善于学习、胸怀梦想、珍惜时间、自我认知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社会价值观[1]。因此,教师一定要紧密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合理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逐步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

例如,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守护》一课时,先直接提出富于生活化色彩的思辨性问题:“你能否列举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然后,笔者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许多学生列举了劳动者收入分配、竞争机制、考试制度、社会福利、医疗保险、高考和就业等不公平现象,并提出了一些模糊的对策。接着,各学习小组之间通过交流,得出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讨论结果:一是当前社会存在收入分配不公平的问题,多劳未必多得、少劳未必少得的现象屡见不鲜;二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公平竞争的问题,在相同条件下的待遇不同;三是在学校里,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针对上述现象,笔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他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拓宽了思辨空间,促使思辨性学习有章可循,有效避免了毫无根据的胡乱猜想。

二、创设和谐氛围,激励学生敢于思辨

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拉近了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尤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民主、和谐、活泼的思辨氛围,能激励学生饶有兴趣地参与师生合作性互动交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思、多问、多辩的探究过程,使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发展。

例如,笔者在执教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一课时创设了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无论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成绩普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梦想,有的梦想是长远的,有的梦想是近期的;有的梦想最终能顺利实现,但有的梦想可能终生也不能实现。那么,假如梦想不能实现,那个人的梦想还有意义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的思辨声此起彼伏。一部分学生认为:个人的理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有了梦想,才能拥有努力奋斗的方向,无论结果是否实现,起码曾经努力过,不至于将来后悔一辈子。还有一些学生认为:心中虽然怀有美好的梦想,若不能实现,那这个梦想就属于空想,白白浪费了精力和物力,因此,这样的梦想没有任何意义。

由于“梦想不能实现是否还有意义”是基于现实生活情境下的冲突性问题,激起了学生正反两方面的认知浪花,但学生通过反复思辨最终达成了共识:一个人必须拥有自己的梦想,不管最终能否实现,心中只有拥有了梦想,才能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在实现梦想的征途中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和成就自我,即使出现“滑铁卢”局面,但至少与梦想拉近了时空距离。因此,中学生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好学,立志将来为实现“中国梦”奉献自己的力量。

三、把握核心概念,引导学生善于思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学生把握核心概念。由于新教材中涉及的核心概念内容占据“半壁江山”,学生只有在初步理解相应核心概念的基础上,才有可能透过问题的表象把握住其本质,达成知识与能力双丰收。实践证明,新教材的核心概念在客观上有利于学生实现思维拓展,并确保其思维的缜密性和科学性。

例如,笔者在执教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一课时,先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小林是一名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都十分优秀的学生,曾屡次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称号,但因为父母都是残疾人,家庭经济比较困难,高中毕业后没有到大学深造,而是参军入伍,成为东海舰队的一名优秀炮手,承担起保卫祖国海疆的重任。两年义务兵役服完以后,他回到家乡选择了自主创业——创办了纸盒包装厂。由于他诚信经营,主动依法纳税,赢得了较高的社会声誉。同时,他还带领本村30多名村民逐步走向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被推选为县人大代表。”然后,笔者让学生围绕上述权利与义务的核心概念进行思考:(1)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小林应该享有哪些权利?同时,他履行了哪些义务?(2)你从小林的故事中发现了哪些应该掌握的核心概念?学生面对这些核心概念性问题,纷纷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态度,深层次感悟了“权利”与“义务”核心概念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围绕重点难点,提升思辨效率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不能一蹴而就,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思考,否则,即使部分学生记住了一些新的知识点,也无法真正理解其要领。当然,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教师在备课时缜密思考和挖掘,以全面提升学生的思辨效率。

例如,有些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时,为了帮助学生牢固掌握涉及生命方面的知识点时,会针对每一框内容设计几个小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后找出对应的答案,并反复背诵。类似的教学方式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风马牛不相及,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便会消磨殆尽。因此,针对《生命的思考》这一板块,教师在执教每一框时都应紧密结合教学重点和难点,适度提出适合学生思辨的问题,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掌握所学知识,同步提升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结 语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通过开展生活化教学,把握核心概念,围绕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更好地带领学生领悟道德与法治知识,提升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张新颜,李敏.道德与法治课程“综合性”的思考 与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8(04):42-46.

作者简介:毛晖(1985.10—),女,江苏海门人,中学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生活实际思辨能力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新时代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深究
“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与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
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
激发兴趣, 成就精彩小学数学课堂
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