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琴
[摘 要]口算有别于笔算,它无须借助任何计算工具,而是用脑计算,通过口头叙述来记忆当时的计算结果。口算能培养学生快速的计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口算熟练后有助于笔算,便于在日常生活中应用。
[关键词]口算;训练;提高;计算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30-0032-01
计算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头戏,没少让数学教师头疼。以列竖式计算154+785=939为例,从中发现计算过程可分解为三道20以内的基本加法口算算式,按照运算顺序依次为4+5=9、5+8=13、1+7=8,外带一道8+1=9的口算算式,这四道算式由基本口算演绎成三位数加法。因此,教师应正视口算,将口算作为计算教学的突破口。
一、以法则为指导,举一反三
计算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和性质,掌握计算法则,这是进行笔算的前提。例如,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凑十法”的计算技巧尤为重要。教师从“和”是11的加法开始,通过拨动算珠演示9+2的“凑十”操作,也就是回想9少几到10或10减9等于几,然后将1个算珠拨到9上,凑成“十”,再将这个“凑十”的过程用板书的形式展示出来,并让学生叙述“凑十”的过程。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再加上学生自己的观察和叙述操作过程,成功地教授了“凑十法”,从而确保學生能又快又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为后续探究20以内的退位减法打下基础。
在练习巩固环节,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达到熟练的程度,而且要求学生能理顺思路、明晰算理,不断提高运用法则进行计算的灵活性。例如,教学12-5=7时,教师追问学生“结果‘7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引导学生明白要先将12拆分成10和2,然后用10减去5得5,再将剩余的5加上原来被减数里的2,即5+2=7。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白将原来的两位数拆分成一个整十数和一个个位数称为“破十法”,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并自觉运用加减法的逆运算关系进行“破十法”的计算,从而有利于学生采用简便、合理的算法计算。
二、以算法为突破,综合运用
低年级的计算教学有多种方法,教师要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观察算
观察算分为两种情况:一是看实物演示计算,即教师用实物演示数目的增减变化情况,然后让学生说出算式的结果,这种方法适用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二是看卡片计算,即教师课前准备好写有口算题的卡片,定时切换卡片,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口算出结果,可以让学生一起口答,也可以点名作答,或以“开火车”的形式作答。练习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根据卡片上的口算题创编新题。例如,根据3+5=8,可以创编出8-5=3、8-3=5等算式。这样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而且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加减法之间的互逆关系。
2.听算
即教师口述算题,学生口算出结果。听算比观察算的难度大些,因为学生接收题目信息的机会只有一次,且时间短暂,全凭瞬时记忆完成听题和解题,中间没有静态的视觉画面,所以学生需要高度集中精力,反应灵敏。这样的听算练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口算能力,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记忆。
3.写算
即让学生用练习册或作业本,书写算式并解答。教师可事先选好口算题,限时学生完成。随着学生口算技能的熟练,教师可适当缩减计算时间,做完之后提供标准答案,让学生对照标准答案自行批改或交换批改。学生批改的过程就是再次学习与反思的过程,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辨别对错的能力。
4.游戏算
数学课堂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口算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游戏,寓教于乐。如低年级可采用“闯关”“走迷宫”等形式设计口算题,以新奇有趣的游戏作为载体进行口算训练,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
三、以练习作强化,培养技能
讲授新课前,为了深化学生的理解,教师可设计一些与新授内容高度契合的口算题。例如,教学四年级小数加减法的口算时,教师可设计20以内的小数加减法口算题和针对小数加减法法则的口算题,通过反复练习让学生最终在脑海中形成竖式,从而快速得出计算结果。
小学生年龄小,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容易遗忘前面学过的旧知。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学过的基本口算反复练习巩固,深化理解。如中、高学段的学生,教师要不时引导他们对低年级学过的基本口算进行温习回顾,以提高口算的准确度和速度。
总之,为切实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应不定期开展综合性口算训练,通过各种口算题型,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只有这样,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夯实基础。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