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五百年历程中的理论创新探析

2019-11-16 06:45安学文
青年时代 2019年27期
关键词: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

安学文

摘 要:资本主义的弊端,早在十六世纪初就引起思想家的注意。一种新的叫做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开始出现,是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来的第一次理论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创新的一次飞跃。列宁的创新及其成果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到了现实。根据现实需要,苏联创立了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早期的成功和后期的失败,常常让后来者深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不同于苏联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形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关键词:理论创新;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引言

“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毛泽东《实践论》)。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随着社会环境、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变化,理论也将发生变化,以适应社会实践的需要。中世纪末期,随着文艺复兴,早期资本主义在欧洲迅速发展。实际上,资本主义的弊端,早在十六世纪初就引起思想家的注意。一种新的叫做空想社会主义的思潮开始出现,是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来的第一次理论创新。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是理论创新的一次飞跃。列宁的创新及其成果列宁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到了现实。根据现实需要,苏联创立了斯大林计划经济模式,早期的成功和后期的失败,常常让后来者深思。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不同于苏联的革命和建设道路,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最新形态,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思考。

本文按照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各个时期,探讨和分析理论创新产生的原因、作用和意义。通过这些使我们更能理解理论创新在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要意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我党在十九大提出的新理论、新思想,有助于我们统一思想,攻坚克难,深化改革,勇往直前,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十六世纪初期,在英国,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已经开始,“圈地运动”使越来越多的英国农民失去土地。同时,欧洲大陆上,由马丁·路德发起的宗教改革浪潮唤起了下层阶级的斗争意识,由此而引发的各种反抗斗争此起彼伏。作为这段历史见证者的托马斯·莫尔,在出使欧洲(1515-1516年)期间写成了不朽之作——《乌托邦》。那是一个幸福和理想中的遥远岛国,财富公有、人民平等、按需分配。《乌托邦》是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后来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各有不同,但莫尔设想的消除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理念一直深入人心。到了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业革命在欧洲迅速发展,资本家的财富迅速增长,而工人的贫困却越来越严重,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日益明显。空想社会主义迎来了大发展时期,出现了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无论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还是后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由于历史的局限,他们无法看清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也不能找到社会实验失败的真正原因,更不能知道怎么实现社会主义,他们的“空想”只能是一个美好愿望。但是,他们希望建立公平公正的理想社会,在启发和提高劳动者意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马克思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

三、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1]”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是欧洲资本主义的大发展时期,工业革命开始显现他的成功,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但无产阶级的情况没见好转,反而越来越糟,各种反抗斗争频频出现。马克思、恩格斯开始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方式,一边开始写作不朽著作《资本论》,一边同工人一起参加革命斗争。不久,他们的研究取得了突破进展,其中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使社会主义成为科学。

首先,唯物史观的创立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奠定了世界观的科学基础[2]。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论述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原来的生产关系必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社会革命就回来到,随着经济基础的改变,上层建筑也会发生改变直到新的社会制度诞生。封建社会这样取代了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也会这样取代封建社会。最终,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有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科学社会主义就脱离“空想”变成了科学。

其次,剩余价值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了经济学基础[3]。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详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它的重要性在于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找到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证据和他们对立的经济根源。科学社会主义有了经济学理论基础就与空想社会主义有了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系列论述,使得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了一个理论体系,具有了科学性,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全世界无产阶级有了方向、不再迷茫。

四、理论到实践——俄国革命和列宁主义

十九世纪中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欧洲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热情持续高涨。1871年的巴黎公社社员,不甘压迫,试图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这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的重要事件,无产阶级第一次建立政权的努力虽然失败了,但社员的革命热情和牺牲精神鼓舞着后来者前仆后继,他们的经验及血的教训促使无产阶级持续改进理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根据革命形势,和亲自参加革命的经验,不断改进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结论,社会主义革命要想取得成功,几个资本主义大国的无产阶级,要统一行动,互相呼应、支持,相约同时开始革命,才可能胜利,这就是共同胜利论。二十世纪初,列宁根据各国资本主义发展情况,结合革命实际指出,各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严重不平衡。如果某个国家阶级矛盾尖锐,有觉悟高、组织严密、强大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有广大无产阶级的支持,那么革命就可能在这个国家中取得胜利,这就是一国胜利论。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成果,我们称之为列宁主义。列宁主义创造和发展出了一系列理论,其中包括一国胜利轮。它是对共同胜利论的坚持、发展和理论创新,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否定[4]。列宁的创新,切合社会发展实践,很快取得了重大成果,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了,无产阶级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成为现实。

十月革命前后,由于列宁坚持理论创新,发展和改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除了一国胜利论,还包括无产阶级政党的建党原则等。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践的发展。苏联的建立,使各国无产阶级精神振奋。之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引起连锁反应,影响迅速扩大,更多国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五、胜利的荣耀和超级大国的崩溃——斯大林模式

苏联建国之初,一方面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非常险恶,要面对国际和国内的战争,这是促成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国内受沙俄封建思想影响严重,是在一个落后的农奴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人民群众文化水平落后,人民更容易接受高度集中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因此,在苏联建国后不久形成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从1928年起,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计划经济模式使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二战前,工业总产值已是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由于特殊的时代背景,在短期内巩固苏联刚刚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国家强大起来,苏联模式功不可没。苏联很快建立起了的自己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迅速,苏联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提高。如果没有苏联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战争动员能力,苏联就不可能打赢卫国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就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取得胜利。

随着战争的结束,这一模式所反应出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以军事工业为主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比重过小,且发展缓慢,造成日用品短缺;农业生产效率低,粮食供应不足,人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联领导集团也对该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直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出现了重大偏差,最终导致苏联在建国70年后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危机,中国的社会主义如何应对挑战,是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时代课题。

六、革命和建设——毛泽东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和侮辱,与此同时中国人民一直进行着不屈的抗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直在寻找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历经磨难,进行各种尝试,但是都以失败告终。直到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才引起中国人的特别关注,并逐渐接受它。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建党之初,中国共产党认为只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十月革命的经验学习过来,中国革命很快就会胜利。结果是俄国的成功经验在中国水土不服,革命屡屡受挫并导致惨败。中国共产党人痛定思痛,开始思考问题出在哪里。中国的特殊国情渐渐被重视起来:中国农村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农民依靠农业生产和手工业,能在封闭条件下,独立于城市经济体系之外,不依赖城市工业经济的支持而生活;中国长期处于事实上的不统一状态,军事割据、军阀混战的事实一直没有改变。这样的特殊国情,使农村割据政权的存在成为可能。而共产党人领导的革命队伍又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农村割据武装和马克思主义结合,逐步发展壮大,再夺取城市政权。这就是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革命道路。理论的创新使革命的成功越来越近。

有了毛泽东思想作指导,中国的革命形势发生了巨变,革命力量逐步发展壮大,星星之火,渐成燎原,最后烧遍全中国。建国后的社会主义建设,硕果累累。建立起了完备的工业体系、教育普及率大大提高、基本医疗问题大大改善等。同时,我们也走了不少弯路,造成重大损失。三十年风风雨雨的探索之路,又将迎来重大转折。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理论、新征程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党顺应世界和平发展的主题,经济上开始改革开放,理论上开始大胆创新,逐步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程。后来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在这些一脉相承的理论的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经济总量跃居全球第二,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面临着新的挑战:改革进入攻坚期,改革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盛行,持续扩大开放愈加艰难;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敌视逐渐加强,必须拿出应对办法等。新时代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何应对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如何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新时代需要新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回答了应对挑战,实现伟大奋斗目标的各种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我们开启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路明灯。

自十六世纪社会主义思潮出现,至今已有五百年。是空想社会主义先驱的创造性思维,使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走入人们的视野;是马克思、恩格斯的潜心研究,使社会主义具有了科学性;是列宁的卓越贡献,使社会主义成为现实;是毛泽东的理论创新,使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是邓小平的与时俱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是习近平顺应时代要求,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前景。

八、结语

回顾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无往不胜,其中的“奥秘”就是我们能不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理论创新使我们适应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改进和发展我们的理论,为社会主义发展提供新动能;理论创新使我们突破旧思想的藩篱,按照新思想引领的广阔前景奋勇前进;理论创新使社会主义运动五百年来经久不衰,虽经历各种挫折,在东方在中国仍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著作編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逯灏,赵越.浅谈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的进步[J].沧桑,2013(3).

[3]高扬.关于社会主义在不发达国家首先胜利的问题[J].社会观察,2017(2).

猜你喜欢
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学生社团建设
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2015~2016年中国国际政治学研究热点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