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陶陶然
7月中旬,针对“国花”候选投票在网上引发的热议,专家们表示,中国的“国花”应具备四项基本条件,其中之一是“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终网上投票结果:牡丹名列第一。
随着公众对牡丹“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认知的深入,“国花”中的油用牡丹也走上前台,从一朵花到一滴油,实现了从花香到油香的“蝶变”。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牡丹是原产于我国的名贵木本花卉,被誉为“国色天香”“花中之王”。在不少人的印象中,牡丹之美主要表现于花的艳丽夺目、雍容华贵。
其实,牡丹不仅具有传统美学角度上的高“颜值”、观赏性,还能提炼牡丹籽油,开发出茶、精油、食品、保健品等,可实现立体综合开发。特别是牡丹籽油以其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被赋予“液体黄金”的美誉。
据史料记载,我国牡丹发展始于晋,兴于隋,盛于唐宋,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和16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目前牡丹栽培品种多达1200多个,演化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外观差异。但从用途来分,牡丹主要有油用牡丹和观赏牡丹之别。
资料显示,油用牡丹是一种多年生小灌木,植物学分类属于芍药科芍药属牡丹组,广泛分布于我国20多个省区,北至黑龙江、吉林,南到湖南、广东北部一带,西达甘肃均见其身影。
不过,牡丹的野生种主要集中在云南、四川、西藏、陕西、甘肃、湖北。目前,已经确认的野生种共有9个,而可用于生产油用的牡丹,主要有凤丹和紫斑2个品种,其籽粒含油非常高,能达到20%以上。
凤丹牡丹,又名铜陵牡丹,属江南品种群,其根皮有镇痛、解热、抗过敏、消炎等药用,具有根粗、肉厚、粉足、久贮不变质等特色,素与白芍、菊花、茯苓并称为安徽4大名药,亦是中国34种名贵药材之一。
紫斑牡丹,多分布于四川北部、陕西南部、甘肃南部,常见于海拔1100-2800米的山坡林下灌丛。紫斑牡丹植株老化速度慢,可培育生长成百年、千年牡丹古树。紫斑牡丹香味浓郁,其1朵花可抵普通牡丹10朵花的香味,传其香可治病。
油用牡丹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耐盐碱,喜光,也耐半阴,对土地和气候不“挑肥拣瘦”,生长适应性强。有专家介绍,在安徽铜陵曾8个月没下雨,野生凤丹牡丹可耐旱生存。在甘肃兰州海拔高度2000米~2500米的山岭薄地上,紫斑牡丹每亩依然能结籽400斤左右。
科研发现,牡丹不止于美丽非凡,还浑身是宝,从其根、茎、花、籽等各个部位,可以提炼牡丹籽油、黄酮、牡丹多糖、多糖胶、牡丹营养粉等多种对人体健康有益的物质。
α-亚麻酸是构成人体脑细胞和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但自身不能合成又不能替代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植物脑黄金”之称。与高档橄榄油以及大多数食用油相比,牡丹籽油的实测表现可谓“惊艳”,不饱和脂肪酸含量92%以上,α-亚麻酸含量也超过40%。更难能可贵的是,牡丹籽油在食用油中油酸、亚油酸、α-亚麻酸含量最为均衡合理,堪称“液体黄金”。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食用油消费国。耕地的有限性和粮油争地的突出矛盾,以及内外倒挂的价格,导致中国食用油对外依存度超过60%以上。2018年,中国食用油消费需求总量达3849万吨,国产油料的榨油量仅为1192万吨。寻找产量高、品质优、适合中国大面积推广又不与粮争地的木本油料植物,成为化解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案之一。
与其他油料作物相比,油用牡丹产量高、出油率高,适种面积广。而且,油用牡丹喜半阴,还可与其他木本油料植物如元宝枫、文冠果、油茶等套种,实现“一地多得”。
牡丹籽油的研发成功令人振奋,也让人们看到了其具有为中国食用油市场添砖加“油”的潜质。相关专家表示,中国发展牡丹籽油具有4大优势:一是牡丹适应性强,适种范围广泛;二是可利用大量丘陵荒地种植,不与粮争地;三是一次种植,多年收益。且种籽可以榨油,花可观赏,根可入药,并能防风固沙,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四是油用牡丹管理更省劳力。牡丹种下后30年~50年不用换茬,仅需锄草、施肥等一般管理即可,堪称“铁杆庄稼”,省工、省时、省钱,更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
更为重要的是,与种植传统农作物相比,油用牡丹收益更高。种植油用牡丹每亩可收入2000元~4000元,而农户种植传统作物如小麦、玉米、大豆等,扣除成本,每亩地年收入1000元左右。因此,种植油用牡丹比种植传统农作物每亩收益更高。这对于改善老少边贫地区的民生,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无疑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此外,发展木本油料不仅是提供健康优质食用植物油的重要来源,也是当今世界解决食用油短缺问题的主要措施,多国在这方面已有成功实践。如印度尼西亚的椰子油供其60%的人口食用,希腊橄榄油占全国食用油总量的93%,西班牙橄榄油消费也达48%。
2011年3月,牡丹籽油获得卫生部“新资源食品生产许可”,这意味着牡丹籽油正式成为中国食用油品类中的一员。2014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木本油料产业发展的意见,将油用牡丹纳入木本油料体系,油用牡丹的发展进入春天。
彼时,瞄准油用牡丹的商机,多地纷纷开始种植和开发油用牡丹,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到这一发展队伍中来。这其中,尤以山东菏泽、河南洛阳行动最快。
菏泽市是中国花卉协会命名的“中国牡丹之都”,借助资源优势,该市在全国最早开展牡丹产业化,油用牡丹产业发展也是先声夺人。当地一位企业家率先从牡丹籽压榨提取出牡丹油,迅速点燃油用牡丹产业化的热情。
2012年,菏泽被列为全国油用牡丹生产基地试点区,当地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予以扶持。短短几年间,“牡丹+”经济在菏泽全面开花。截至2018年,菏泽建立各类牡丹生产、加工、科研、贸易企业240余家,牡丹科研机构19个,全市牡丹种植面积达到48.6万亩,年实现牡丹产业总产值超60亿元。
古都洛阳市,是久负盛名的中国牡丹花都。牡丹搭台,经济唱戏,一年一届的洛阳牡丹花会,至今已举办37届,名扬海内外。受油用牡丹价值的拉动,近些年,洛阳市牡丹种植面积累计21万亩,其中油用牡丹种植面积达18万亩,分布在全市各县(市)区。
“2016年以前,油用牡丹市场是火热甚至是滚烫的。”有人这样形容当时油用牡丹盛况空前的发展。然而,牡丹籽油并没有如人所愿很快走进千家万户的厨房,在市场上一直不温不火。究其原因,与牡丹籽油的市场认可度低、且产品价格高不无关系。
市场一度低迷到何种程度?2018年,受天气影响,山东菏泽市油用牡丹籽产量锐减95%,而牡丹籽价格仍然延续2017年10元左右的低价位,不足前几年高峰期价格的一半。
量价齐跌、市场萎缩、补贴难以为继的局面,将油用牡丹产业逼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大浪淘沙,去其糟粕。在一些企业家看来,作为新兴产业,经过市场的洗礼和磨砺,更容易发现快速成长背景下,油用牡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未来改进的方向。
例如,种植环节。由于在大部分地区种植油用牡丹尚属首次,农民对于油用牡丹的栽培技术还有很多盲点;在种苗贮藏、运输过程中还容易导致种苗霉变、腐烂等,亟待建立规范化种植技术体系。
例如,加工环节。由于牡丹籽油的加工要经过筛选、剥壳、低温粉碎、压榨或萃取等一系列复杂工艺,导致加工成本高企,衍生品又开发不足,亟待提质增效。
例如,营销环节。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塑造,市场认可度不高。除了作为高端食用油,还要充分挖掘其独特的药用和保健功能,打造与之价值相匹配的市场认知。
发展方向正确,所有的探索都具有意义。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市场考验,油用牡丹产业发展正加速走向成熟。如今在洛阳,《洛阳市牡丹产业发展规划(2017—2025年)》《洛阳市牡丹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陆续出台,着力优化政策供给,以市场为导向,加快推动油用牡丹科研、种植、加工、营销、品牌建设融合发展,不断增强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带动力。而菏泽相继开发出牡丹深加工系列产品240多个,不仅在牡丹籽油上发力,还逐步向医药、食品、日化品、化妆品、文创产品等多个领域延伸,拉长增粗产业链条,提质增效。
事实上,油用牡丹产业探索的道路,验证了牡丹“具有较高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独特价值,彰显了作为“国花”候选之首的当之无愧和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