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冬栋 (长春光华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3)
动画电影《白蛇:缘起》改编自中国民间传说《白蛇传》,讲述了白娘子和许仙的前世——500年前蛇族少女小白和捕蛇村少年许宣的一段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在主题、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上赋予了全新的内容。影调淡远悠长,配乐空灵蕴藉,角色形象充满了理想的诗意之美。该片是画境、禅境与诗境的结合,凝聚了中国古典美学意蕴与哲学思想。
“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作的《诗格》,王昌龄认为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意境”分为“造境”和“写境”,“造境”和“写境”是主客观交融的结果。构成“意境”的因素主要包括:情感、画面、想象。意境作为古典美学的重要内容,不仅用于诗学,而且渗透到了绘画、音乐、戏剧、电影等艺术领域中。影片《白蛇:缘起》正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意境之美。
《白蛇:缘起》在画面、色彩的设置上,借鉴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美学特点。中国古代的绘画分为工匠画和文人画,工匠画注重形似,文人画注重神似,倡导“得之于象外”。在画笔之外,言有尽而意无穷,在有限的景物中包含着无穷的韵味。
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故素也者,谓其无所以杂也”。道家崇尚自然,追求朴素,反对五彩缤纷的繁华。去掉五色,代之以墨,与道家的美学观相结合,故中国古典水墨画以黑白两色渲染为主。《白蛇:缘起》的开篇,借鉴了道家思想和古典水墨画的特点,用水墨来渲染人物,用黑白两色表现人物内心最深层次的奥秘。电影的开篇,蛇族少女小白飘浮于空中,身姿婀娜,清丽秀美,她黑发如丝,衣服的线条柔韧圆转,桃花花瓣飘落,她摆动着衣袖,想要伸手握住,花瓣却消失不见,转而化成万道符咒,符咒化为水墨烟雾,又化成一只只鬼手,将她紧紧束缚。这段水墨渲染的画面相当写意,再配上诡异局促的音乐,蕴含着深刻的含义。500年后,失意的蛇族少女小白无论怎样修行,都无法冲破最后关口。在潜意识中,似乎有一种巨大的魔力,让她坠入深深的旋涡中,任她百般挣扎都无法挣脱。影片画面中的桃花寓意着情劫,成为她修炼成仙的魔障。她已经失去记忆,却在渡劫的心境中,依然隐约看见许宣的身影,悬浮在空中的她想努力地抓住这个身影,潜意识中她能感觉到那是一个和自己有着特别关联的对象,才会不由自主地想去追寻那些残存的记忆碎片。
中国古典绘画采用散点透视。所谓散点透视,指的是画家移动立足点进行观察,将各个不同立足点上所见的东西都组织到自己的画面上来。散点透视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进行审美观照和艺术把握。电影中的长镜头类似于传统绘画中的散点透视。长镜头通过镜头语言将自然景观和创作者抒发的思想感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对渲染影片氛围、营造意境有独到的功能。《白蛇:缘起》结尾部分的画面采用了散点透视,移步换形,运用了人物长卷。当小白找回了失去的记忆,她转而化成白素贞去杭州西湖寻找500年后的许宣,画面用的就是长镜头。先是远景,西湖的湖光山色、亭台楼榭,尽收眼底。进而镜头推进,雨后西湖的断桥上,行人熙熙攘攘,许仙(许宣的转世)撑起了油纸伞,碧玉簪滑落,许仙拾起。镜头再次推进,前面撑油纸伞的是穿着白衣和青衣的两位女子的背影。许仙上去询问,两位女子转身,正是小白和小青。这一段画面的处理,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奥妙处在把多个角度看出来的空间放在一起,体现了写意的特点。
老子的《道德经》载:“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这里指出了空的价值。中国古典绘画受这一哲学思想的影响,运用留白的手法,形成白而不空、虚中有实的特点。所谓的留白,指传统国画很少将画面填得满满的;相反,背景都是大片空白,形成空灵的境界,有助于情感的表达和意会。空镜头也称作“景物镜头”,和传统画中的留白艺术相似,可以呈现出有限的物象空间外的无限想象空间,起到借物喻情、渲染意境的艺术效果。在《白蛇:缘起》中,留白之美,表现在大量空镜头的设置。捕蛇村阿宣采药的山峦,层峦叠嶂,枫叶醉红,云雾显晦。在去永州城外宝青坊的路上,群峰环绕,江水澄澈碧透,江上雾霭缥缈,一叶孤舟在江中漂荡,暮色渐沉,画面淡逸清和,生机盎然。在影片的结尾部分,雨中的西湖,山色空蒙,秀丽多姿,鱼儿在碧绿的荷叶间穿梭嬉戏,断桥远山,一派美丽缱绻的江南风光。除了构图,色彩浓淡、冷暖、轻重相间,火红的枫叶,青翠的山峦,湛蓝的天空,碧绿的江水,山间飞瀑如练,江中小舟如画,雾霭缥缈,云霓绚烂。光影交错,如梦似幻,具有强烈的张力,使人浮想联翩。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含象之意,在客观物象中融入了主体的某种情感、某种意旨,形成意与象的结合,这样的象就称作意象。众多关键意象对于整体意境的塑造以及主体对意境的感知有着不同寻常的美学意义。《白蛇:缘起》的画面中选取了多种意象,具有代表性特点的有两种。
1.永州意象
电影的开篇运用了“永州”意象,这一意象来源于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位于今湖南省西南部,湘江和潇水在这里交汇。柳宗元笔下的永州郊野是“异蛇”的繁殖地,朝廷通过“捕蛇”对百姓施以苛捐杂税进行残酷剥削。影片中,永州是捕蛇的地方,是500年前小白和许宣爱情萌发的地方,也是后来小白、许宣和国师大战的地方。晚唐君主昏庸暴虐,皇帝为满足私欲想求长生不老,国师使用邪术,欺骗皇帝,一手遮天,命令百姓捕蛇,修炼法术,蛇族几被消灭殆尽。蛇族少女小白在蛇母的命令下,冒险行刺国师,结果失败。当小白再度醒来,她已被捕蛇村的少年许宣所救,并且已失去记忆。许宣的善良、真诚、潇洒不羁吸引了小白,于是人妖相恋,缔结了一段乱世中的前世情缘。电影中的永州捕蛇村风景秀丽,古朴的木屋,淳朴的民风,层叠的山峦中大片的枫林,枫叶流丹,清风明月低回。许宣带着小白来到救她的瀑布下寻找失去的记忆,他们御风飞行,化用了庄子《逍遥游》中的境界,清虚寥廓,超脱飘逸。秀野中蒲公英的种子漫天飞舞,它们既是自由的象征,也代表着没有束缚的爱。缥缈瑰丽的画面,处处流露出无拘无束、超尘绝世的人生情趣。
2.江南意象
江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是中国“诗性”文化的代表。江南意象,就以江南特有的环境和文化为表现内容。江南的一个显著的地域特色就是多雨和多水,多水的地理面貌被化成“画面”映照在电影中,使其意境增添烟雨迷蒙的氛围和幽细柔婉的质感。《白蛇:缘起》中的江南,是小白和许宣转世重逢的地方,这里是一派水乡的旖旎风光。小桥流水、烟雨杏花、轻寒轻暖,燕语莺声,油纸伞、乌篷船、亭台水榭,丝竹盈耳,园林雅致,加之地势平缓,空气润泽,妩媚秀丽的景色很容易唤起人们的柔情,盛开出绚丽的爱情之花。500年后,小白化身为白素贞,许宣化身为许仙,在那烟雨如丝的西子湖畔,一支碧玉簪结缘,才子佳人相会。轮回转世和因果报应是佛教带来的观念转化。中国秦汉之前,有鬼、有神仙、有梦境,但是没有轮回转世之说。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后,以轮回转世的因果关系作为劝善惩恶的手段。影片不落窠臼,并没有讲述被众人所熟知的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故事,而是设定为他们的前世,爱情的缘起,最后时空交错,将他们500年后再次转世重逢的地方设置在江南。伴随着插曲《前世今生》悠悠响起:“莫非前世那一眼,只为今生见一面……” 余音绕梁,缥缈悲怆。美妙的旋律流淌着江南的悠悠古韵,深藏着佛理的奥妙玄机,情深意长、惝恍迷离而缠绵委婉。而最后潺潺流水、碧绿的莲叶、水中那轻快的游鱼,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意象隐喻,以“莲”代表“怜”,以鱼代表“求偶”或“女子”。在清丽秀美的景色外,增添了一分缠绵的情致。
电影是一门视听艺术,音乐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丰子恺说:“作为时间艺术的音乐比作为空间艺术的绘画更为神秘。”音乐穿插至画面之中,可以描绘景物、交代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情绪,可以抒发感情、挖掘人物内心、营造意境,也可以引发时空的改变,引发场景的过渡。
电影《白蛇:缘起》中的音乐与禅境、画境结合起来,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推向更加空灵的境界。禅宗以无念为宗,也就是一种心空的境界,拈花微笑的空灵境界是禅宗的最高境界。《白蛇:缘起》主题曲《何须问》意韵悠悠,禅意盎然。
阿宣和小白去宝青坊的路上,崇山峻岭之间,小船缓行于江上。戴着斗笠,穿着蓑衣的船翁于舟中哼起了小调。阿宣翻上桅杆,将灯笼挂起,准备将要穿行石洞,接着清唱起歌来。“君不见东流水,来时无踪迹,一去无穷已。君不见城上日,今暝没山去,明朝复更出。何须问浮生情,原知浮生是梦中……”两岸峭壁林立,江中白鸟飞过,歌声在群峰中回荡,悠扬动人,令人如痴如醉……小舟渐渐驶入石洞,灯笼的光在幽暗的石壁上映出斑驳的光影,小白听着阿宣的歌声也觉得无比美妙,绵长悦耳,洒脱悠远。歌曲与画面中的人间仙境融为一体,令人赞叹不已。人生本如梦,正如许宣所说的:“有很多事,记得不如忘了好,春花秋草转瞬即逝。都说人生无常,苦多乐少,既然这样,多记得些美好的时候就好了。” 将相遇离别视作缘起缘灭,只要两人此刻能一起于江上泛舟,拥有悠闲歌唱的甜蜜时光,最终结局如何,又何须问。一切乱世烦恼都被空灵的歌声清洗涤荡,获得了自由温馨的生命体验。“何须问,浮生情,原知浮生是梦中。” 这一句歌词空澄静寂,清灵幽远,来自唐代鸟窠禅师答诗人白居易的禅诗:“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是梦中。”春秋代序,白日西幽,一切生命都是倏然而逝的,无法抗拒。浮生如梦,万事皆空,抛弃红尘烦扰,平静对待人生的变化。禅宗以“无生”思想来泯灭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时间界限。音乐和画面的结合营造出了一种宁静淡泊、生死不染、温暖又忧郁的意境。
“诗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用在电影当中。电影《白蛇:缘起》在结构的设定和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借鉴了诗歌意境的特点,曲折含蓄、意蕴深沉。
诗歌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多用比兴寄托的手法,辞约意丰。诗性逻辑,并不是单指诗歌的思维方式,而是泛指产生隐喻的类象性思维。这种隐喻的类象性思维不仅应用于诗歌领域,还应用于小说、电影、绘画等其他领域,形成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唐玄宗与杨贵妃在长生殿盟誓,并以“金钗”和“钿盒”作为定情信物。此后,“金钗”和“钿盒”作为重要的道具,并且作为李杨爱情的隐喻,成为一条主要线索,贯穿故事的始终。白话小说集《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以“百宝箱”和“珍珠衫”这两个道具作为重要线索,勾连了故事片段,并且具有深刻的隐喻作用。《白蛇:缘起》匠心独运,设计了“碧玉簪”这个重要的道具。碧玉簪作为影片中的重要符号,不但勾连了故事情节,同时也具有多义性作用。
故事的开始,碧玉簪是一件暗杀的工具。蛇母派小白去刺杀国师,小白刺杀失败,遗失碧玉簪,失去记忆。在捕蛇村少年许宣的帮助下,小白重新找回碧玉簪。佛塔遭劫,碧玉簪是吸人法力的宝器。国师弟子的法力被碧玉簪吸走,转移到小白身上,法力大增的小白化身成一条巨蟒。困妖阵中,碧玉簪是封印许宣魂魄的灵器。许宣为保护小白失去生命,小白用碧玉簪封住阿宣的魂魄,小白的记忆也被碧玉簪封存。500年后,小白难渡情劫,无论怎样修行都无法冲破最后关口。小青将簪子交给小白,小白重拾记忆。西子湖畔,碧玉簪成为小白和许宣人间相遇的信物。小白“遗失碧玉簪”,转世后的许宣“拾到碧玉簪”,二人再次相见。这支碧玉簪救过许宣性命,找回过小白的记忆,又见证了二人历劫生死,是这对情侣坚贞不渝的爱情的见证,它珍藏了小白生命最珍贵的片段。
在情节上,碧玉簪作为重要的道具,旨意遥深,它勾连了小白和许宣的前世今生,串连起蛇族、人类、国师这三个部分的矛盾斗争,同时将种族、爱情、生死和记忆等分散的片段串联起来,成为故事叙述的重要线索。
《白蛇:缘起》的“诗境”还在于塑造了理想的、诗意化的人物形象。电影《白蛇:缘起》在故事上对《白蛇传》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然而其内核上讲述的还是人妖相恋、生离死别、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汲取了诗性化的特点,人物的塑造空灵飞动,又有现实的内蕴,不会显得虚无缥缈。
《白蛇传》故事,属于世代累积型。在流传的过程中,有话本、小说、戏剧等多个版本,后世又被翻拍成多部影视剧。各个版本的白蛇形象,共同处都体现了白娘子动物性、神性和人性的特点,具体体现在白娘子是白蛇精的化身,有法力,又有人间女子的喜怒哀乐。不同处在于以往版本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又各有特点。要么乖张狠戾,如明代冯梦龙小说《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中的白娘子,她化成美妇人和书生许宣云雨,身份为许宣识破后,威胁许宣“你要离开,我要让全城变血海”;要么妩媚妖娆,如徐克《青蛇》中王祖贤所饰演的白蛇,主动追求许仙,痴迷于俗世情感;要么温柔端庄,1992版《新白娘子传奇》中赵雅芝饰演的白娘子清丽端庄,温柔贤淑,心地善良。影片《白蛇:缘起》中小白的形象,和以往的版本相比,又是颇具新意的。在以往白蛇形象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人的审美元素,使她成为诗意理想的化身。在人物外形的塑造上,突出了她少女的形象。美貌绝尘,身姿窈窕,飘逸柔美。她的服饰以淡雅的白纱为主,配以乌黑的长发,飘动的发带和碧玉发簪,大有庄子笔下藐姑射之山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形象特点,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在人物的性格上,她富有现代女性独立自强的意识,拥有独立的人格,敢爱敢恨,不屈服于命运,不依附于男性世界。以往版本的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多是建立在知恩图报的基础上,而且多是白娘子单方面为了爱情不顾一切地付出,结婚生子后,她俨然是人间温柔贤淑的妻子化身,和许仙的关系一如中国古代传统女性对男权世界的依附关系。这一版小白和许宣经历了相遇、相知的过程,在患难中发展爱情,爱情的双方是平等的,而且彼此忠贞不渝,一往情深,生死相随,体现了现代价值观和爱情观的融入。
《白蛇:缘起》中许宣的形象,较之以往的版本,有了较大的改动。以往的版本,多是柔弱迂腐、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形象,以为人看病,悬壶济世为生。而影片中的许宣,温和宽厚,勇敢善良,英姿飒爽,潇洒不羁。他知识渊博,懂得奇门遁甲,五行八卦;他洒脱不羁,不在意人妖之别。他说:“人间多的是长了两只脚的恶人,长了条尾巴又怎么样?”他执着坚韧,人妖相恋为世人所不容,为了坚守对小白的爱,为了跨越人妖之间的鸿沟,他放弃自己“人”的身份,到宝青坊请求狐妖将自己化为“妖”。他忠贞不渝,小白化为巨蟒,他依然对她不离不弃,在村里人的质疑声中挺身而出,保护小白,最后付出生命。他的身上,既有江上放歌宁静从容、淡泊生死的智慧,又多了一份为爱情义无反顾、飞蛾扑火的奋勇。许宣的形象是立体的、血肉丰满的,更多体现了理想的色彩。
总之,影片《白蛇:缘起》通过对传统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充分借鉴,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同时也增强了电影的深度和厚度,使这部电影更具有古典韵味,细节中充满了想象力和张力。整部影片风格唯美,画面精致,构图讲究,音乐空灵,男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富于理想化,体现了画境、禅境与诗境的结合,蕴含了中国古典的美学意蕴与哲学思想,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美妙的视觉和听觉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