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明 宋云希
摘 要:本文从选择素质教育价值维度、整合课堂教育实践活动、建立质量保障长效机制等三个方面,构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大学生“435”素质教育模式,为指导素质教育工作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素质教育;模式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有关高校人才培养的三个问题发人深省。高校怎样回答这三个问题?高职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如何构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质教育模式并引导学生践行,是当前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素质教育背景分析
目前,对大学生特别是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研究相对深入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研究者根据冰山素质模型构建大学生素质模型,用于考察大学生个体素质表现;另一类是研究者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或建立以职业素质为目标的素质教学模式,或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优化“三个课堂”关系模型,在素质结构、素质教育内容、素质教育形式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尽管我国教育界和学术界对素质教育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但如何将素质教育的结构、内容、形式、评价等要素有效融合是目前素质教育的难点所在。
二、高职大学生“435”素质教育模式构建
1.“435”素质教育模式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涵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追求体现在教育对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素质教育的国家价值取向是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或集体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以良好的智能为基础、以高尚的品德为核心的合格人才。个人的教育价值取向是‘学会学习、‘德识才学综合发展。”这既是国家、社会和集体、个人三者对素质教育价值取向,也是对素质教育的需要,具有“德、智、体”三个价值维度。其中,个人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个人为实现人的需要而对教育的基本要求。国家、社会或集体的教育价值取向包含人的教育价值取向,又在不同的方面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如图1。
高职教育要体现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对学生个人来说,高职学院既要在国家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培养方面努力,更要在个人价值取向方面倾注更多力量,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在研究我国素质教育的政策、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实践,提出了“435”素质教育模式,即“四维齐进”、“三课并举”、“五段循环”的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实施路径、质量保障有机统一的素质教育模式。
2.四个维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涵
我们以需要为牵引,以满足人的需要为重点,根据国家、社会和集体、大学生群体的素质教育价值取向,结合高职学生专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需求特点,选择“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身心素质”等四个素质教育方向构成高职大学生素质价值维度,提炼了各素质维度主要行为特征;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融入素质教育的四个维度,凸显“三爱”“三讲”“三重”“三会”等主要行为特征。如表1所示。
3.三个课堂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路径
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即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形成的过程,是一个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系统工程,需要“三个课堂”都充分发挥效能。
以系统传授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第一课堂,以学生在校自主开展的学术、科技、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二课堂,以学生在校外进行社会实践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第三课堂。并针对素质教育过程中“三个课堂”相互脱节的问题,提出把学校课堂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构建“三个课堂关系模式”。根据三个课堂的教育环境、教育形式的不同,以及对四个维度素质所蕴含的主要教育作用不同,从“职业化、个性化、社会化”角度规划三个课堂的功能定位、素质培养重点,形成了统一的学生素质教育平台,实现“四个维度”素质教育内容贯穿“三个课堂”素质教育全过程的系统衔接。
第一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以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认识环境为主,突出“职业化”的功能定位;侧重于专业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学生通过对接职业工作任务、科学文化的系列课堂教学活动学习,提高对职业工作、社会文化的知识、方法、技能、思想、精神等方面的认识。
第二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辅助渠道,以促进学生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为主,突出“个性化”的功能定位;侧重于身心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通过文体、科技、学术等校园文化活动熏陶,促进学生固化社会行为和内化人文思想、人文精神、创新精神。
第三课堂,作为素质教育的拓展渠道,是第一、二课堂的延伸和补充,以促进学生适应环境为主,突出“社会化”的功能定位;侧重于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岗位实习、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活动体验,提高对现实社会、职业工作、自我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将公民意识、职业意识、理想信念等内化为个人的思想道德情感、职业精神。如图2
4.五段循环是素质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
按照闭环管理的原理,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主线,实施“素质需求分析→课程体系优化→学生素质培养→综合素质评价→人才质量反馈”五阶段循环,五阶段循环的过程见图3。
“素质需求分析”是素质教育的前提,“课程体系优化”是素质培养的基础,“学生素质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综合素质评价”是培养质量的保障,“人才质量反馈”是不断优化素质教育的起始点。
围绕素质教育的四个维度及其内涵要求、行为特征,充分发挥三个课堂的教育效能,实施素质教育五段循环不断改进提升,从而提升高职学生整体素质,构建“435”素质教育模式,如图3。
三、小结
我们从素质教育价值维度出发,根据素质的形成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素质教育内涵,优化课堂教育实施活动,构建了适合高职学生的“435”素质教育模式,并通过多年实践,促進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庆祥.马克思的人学理论[M].河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
[2]欧阳河.职业素质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吴琦、彭翠峰等.科学整合“三个课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广东财经大学,第五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奖项目,2004
作者简介:
陶明(1962--)男,湖南郴州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宋云希(1969--)男,湖南双峰人,长沙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