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六祖坛经》中的几个概念

2019-11-15 03:06王静
新丝路(下旬) 2019年10期
关键词:禅宗

摘 要:《六祖坛经》以凝练的文字记载了禅宗六祖惠能的禅法思想,是研究禅宗思想的重要典籍。领悟其中一些关键的概念对于研究佛教禅宗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六祖坛经;禅宗;佛理

《六祖坛经》也称《坛经》,是记述佛教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的生平及其禅法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唯一一部由汉地法师所述,而被冠以经名的著作。《六祖坛经》主要讲述了慧能大师的生平及其闻听《金刚经》开悟后学道并受衣钵传道的过程,以及慧能大师对于“自性与佛性”、“空与有”、“功德”、“顿悟”、“禅”等禅宗佛理的论述。《六祖坛经》以凝练的文字记载了禅宗六祖惠能的禅法思想,是研究佛教禅宗思想的重要典籍。粗读《坛经》,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此中真意,但仍对其深刻的禅思佛法中的几个概念有所感悟。

一、佛性均等

很多人认为,佛性是一种天赋,一种能力,类似于通常人们所说的智商情商,先天佛性高深者才能参悟佛理,有所大成。然而六祖惠能却认为:“人即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猲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1]佛性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普质,因此人人皆可成佛。此外,惠能大师还认为人的佛性本本质上是清白不染的,这与《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之所以每个人后天显示出的对佛法的领悟不同,那是由于受到头脑中的后天产生的各种欲望和杂念所迷惑,使得本来清净的佛性被掩盖埋没。而佛性的来源则是自性,“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2]自性也叫“自体性”,即每个人都拥有的不依他法而能独存的特性。自性与生俱来的具备充足圆满,包含着一切万法。如《坛经》中所说:“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3]这些都说明每个人生而有之的自心、自性是万物的本源,一切万法无非是自性中应有的体现。因此,佛性并非是天赐的犒赏,而是人生而有之的本质,每个人在佛性上都是均等的,而佛性是否精纯则在与能否破除业障。

二、本来无一物

这是出自《坛经》中六祖惠能的最经典的一首偈语。在六祖惠能看来,佛性不仅是清净的,同时也是空无的,完全不必执着于此。禅的本质就是虚无,因此执着于追求实际的佛性、佛心,便是没有真正开悟。更进一步说,只有做到放空一切,“一切法空”而“无所住”,才能顿悟达到“生其心”。这是《金刚经》中“最紧要的环节”,也是六祖惠能顿悟的关键。“应无所住”是体,“而生其心”是用,体与用是不可分离的,两者之间应该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因此,人们只有对任何事物都无所执着,不执着于情爱,也不执着于有无,不悲不喜,安之若素,才能深刻领悟佛法。

三、不二

六祖惠能在讲授佛法时,“不二法门”作为其核心内容,可以说,是贯穿于整体禅法之中的。惠能大师认为,“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即是佛性”。[2]何为不二?不二即万事万物无彼此之别。它并非是二元论中对立的统一,而是本身就是统一的整体。比如很多人都认为心学思想中的“天人合一”是一極高深的哲学境界,但“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和。”(此处程子的思想与六祖思想完全契合。)佛法即是不二法门,一切佛法皆为大乘。惠能大师认为,“佛性是不二之法,《涅槃经》明其佛性不二之法,即此禅也。”[4]佛性既是非常也是非无常、既是非善也是非不善,即佛性是不二的。而跳出佛法来看,这种不二思想也映证了佛家思想的本质:既不能算是唯物主义,也不完全是唯心主义——因为唯心唯物“本无二”。从二元论的角度来看,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看做是人对事物理解的不同方式,即两者“本无二”,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哲学思想中同时包含两种“方式”,甚至超越两种“方式”了。更进一步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绝对对立的,万事万物都由本源而生,因此“本无二”。

四、仁者心动

这是《坛经》中记载的惠能大师身上发生的一个故事。风起幡动,有人说是因为风在动,有人说是这幡在动。而惠能却说:动的既不是风,也不是幡,而是“仁者心动”。[5]这里的仁者是对求道修行之人的敬称。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分析,这的确会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论调。然而,六祖惠能的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了解、明白自己的心,都需要认识自己。那个动的东西不是别的,就是你的心,是你的心把这一切联系起来了。心才是根本。你投入了心,外物外境就能影响到你,同样你也能影响外物外境。而一旦受到外界干扰,内心就会生出种种妄作的联想,从而脱离了对事物真正认识的道路。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觉得面前的事务太多太繁杂,完全没有头绪处理,这其实就是因为你的心在躁动,所以你看到的只是纷杂扰乱。当你平复内心,使自己平静下来,就会发现循着事物的规律和条理,原本令你烦恼的事情也迎刃而解,风也好幡也好都不再动。这个观点和前面的“本来无一物”也有相通之处:若你的心境空无,风与幡本就是虚空之物,怎会有风幡之争?风动,幡动,如若我心不动,皆是心外无物。

此外,《坛经》中也有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通过故事的形式展现出来。如五祖担心将衣钵传授给慧能可能会招致惠能受难,而这样的事的确发生了,警示人们凡事需谨慎小心,不可招摇炫耀;六祖教诲自恃通晓《法华经》的法达,说明做人应谦虚诚恳,切莫骄纵自矜;神秀不因惠能继承了衣钵而心生嫉恨,因为自知慧能大师无师自通,对佛法体悟深刻,自己在这方面确实不如他。[6]这种豁达而谦谨的心态也十分值得学习。

《六祖坛经》精妙高深,粗略读几遍是很难有更深的领悟的。但即便是如上的简简单单的感悟,仔细琢磨也受用不浅。禅宗佛法博大精深,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杨曾文.《敦煌新本六祖坛经》,宗教文化出版社,2001.5第206页

[2]法缘法师.《禅思与缅怀》,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02

[3]吴照云.《中国管理思想精粹 中国管理思想史》,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04

[4]徐伟新.《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 第3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7.01

[5]韩毅、刘静.《走进哲学》,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6]范曾.《国学开讲》,中信出版社,2014.06

作者简介:

王静,女,河北唐山人,中共唐山市委党校文史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哲学、社会学。

猜你喜欢
禅宗
灵 山
落叶禅
佛教禅宗究竟是如何诞生的
禅宗对中国山水画的影响
禅宗影响下的传统休闲文化
从“禅宗”到中华阐释美学中的伦理文化研究
日本茶道与原研哉的设计理念
李白“铁杵磨针”故事与禅宗“渐悟”观
试论宋代建筑色调的审美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