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野外科考一本中国好书

2019-11-15 02:35曹晓晨韦国睿
大学生 2019年10期
关键词:兽性猴群金丝猴

曹晓晨 韦国睿

与自然相处的智慧

在人们的印象中,动物大多是野蛮的、毫无秩序的,但在赵序茅眼中并非如此。通过长时间的观察,赵序茅发现滇金丝猴拥有许多与同胞、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例如,它们知道某一处的食物不能全部吃光,否则下一轮就没有吃的了。它们有着严格的等级制度以协调食物资源的争夺,有着平常发生冲突但不置对方于死地的默契,也有给其他家庭小猴喂奶的大爱。正是这些智慧,让它们能够与自然、同胞和谐相处。

滇金丝猴的主要食物是松萝,这是一种像粗毛线一样的条状植物,它悬挂在冷杉和云杉之上。树林、松萝、滇金丝猴三者之间关系紧密,如果松萝增长过快,它会对树木、森林造成危害,如果滇金丝猴把这一块区域的松萝吃光,下次想再吃可能就没有了。它们之间是如何维持平衡的呢?通过观察,赵序茅和团队发现,滇金丝猴会定期迁徙,它们不等到将食物吃光,就会迁移到下一块地方,如此一来,既能满足自己的食物需求,又在客观上起到保护森林的作用。“人类总认为自己是自然界的主人,万物皆可为我所用,以前经常贪婪地开采资源直到资源枯竭。如今,我们终于明白要与环境和谐相处、要可持续发展,而这一点滇金丝猴早就做到了。”在长期进化中,滇金丝猴逐渐形成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系列方式,能够有节制地对待资源,“从这一点来说,滇金丝猴的做法值得人类参考学习。”

对于一般人来说,滇金丝猴长得可爱但看起来很相似,以至于很难分辨它们。然而,在赵序茅眼中,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在观察猴子的过程中,他根据特点给观察对象起了许多有趣的名字:“大嘴花”“红点”“大圣”……他告诉我们,“大花嘴”得名于跟别的雄猴打架时被咬伤的嘴;“红点”是因为脸上有红色的点;而“大圣”这个名字,一听就自带主角光环,它也成了书中的主角之一。

和人类一样,滇金丝猴也是社会性动物,赵序茅十分好奇猴群同胞间是如何和谐相处的。通过长期观察,他发现这得益于猴群中严格的等级制度。“滇金丝猴以家庭为单位活动,这些小家庭彼此独立,每个家庭占据一块地盘。”有一次,赵序茅看到大花嘴带着老婆、孩子们浩浩荡荡地走了过来,去最好的地方觅食,别的猴子都自觉避让,只能在旁边眼巴巴地看着。“这是因为大花嘴主雄猴的地位决定了家庭的地位,一旦这个等级确立,低等级雄猴家庭就会自觉让出最好的觅食地点和休息的地方。”“猴群的食物资源分布不均衡,如果每天因为争夺食物而打得不可开交,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因此猴群在长期进化中形成了这样的等级制度。”在赵序茅看来,这种能平衡猴群能量收支和分配、对资源分配进行调节、减少冲突的制度,是滇金丝猴群相处过程中最大的智慧。

打架“点到为止”则是滇金丝猴群之间另一种相处之道。猴群社会中,除了一个个完整的家庭外,还有全是雄猴的“光棍群”,单身汉之间不时有冲突发生。有一天,朋克在觅食的时候,双疤突然冲过来想占领这块区域,并大吼几声驱散了周围的猴子。凶悍的朋克立即抬起上肢,张开大嘴。战火点燃,两只猴扭打在一起。几个回合下来,朋克占了上风,体力不支的双疤前肢伏在地上,低下了头,这是滇金丝猴表达屈服的行为。朋克一看到双疤屈服的姿势,就没有继续进攻了。赵序茅解释道:“滇金丝猴之间形成了一种默契,叫做‘仪式化进攻。这是一种技能决出胜负又能减少伤亡的固定仪式。”这样的打斗大多“点到为止”,一方屈服,另一方也就立刻作罢,很少出现将对方置于死地的情况。这种“友好竞争”的形式也是赵序茅所赞叹的:“有时,人类会自诩自己拥有最高的智慧,但其实,有些智慧在动物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人性”和“动物性”

“人为何物?”“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自从和动物结缘之后,赵序茅开始思考这些经典又富有争议的问题。在近距离观察滇金丝猴群生活的一年里,赵序茅发现人类与同胞和谐相处的种种行为在猴群中屡见不鲜。有一次,八个月大的婴猴大圣在和另一只婴猴小四一起玩耍后,大圣迟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而小四的家庭也不排斥大圣,所以大圣就留在了小四家,和它们的关系逐渐亲近。几天后的一个中午,小四正躺在妈妈四娘的怀里吃奶,大圣看见了也凑过来想吃奶。大圣跟四娘非亲非故,但她还是温柔接纳了大圣。“没错,猴群里的小猴会受到整个猴群的照顾,甚至其他家庭处在哺乳期的猴妈妈也会愿意给它喂奶,”赵序茅说,这种的温情举动叫做“义亲抚育”,“从这点来看,滇金丝猴群做到了‘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这正是人类社会所憧憬的。”

虽说滇金丝猴偶尔会闪烁“人性”的光辉,但在进一步观察滇金丝猴时,赵序茅发现它们也不乏“兽性”的一面。在滇金丝猴群社会中,每个猴群里的主雄猴每隔几年便会被其他雄猴替换,这个过程通常伴随着数次激烈的打斗。但获胜只是开始,主雄猴只有与这个家庭里的妻子们建立感情,才算真正拥有这个家庭,然而这并非易事。

赵序茅注意到,朋克取代了大花嘴的主雄猴的位置之后,大花嘴原先的妻子们并没有都接受他。妻子方脸不愿意和朋克亲密接触,一天早晨,方脸看到朋克靠近便立即走开,情急之下甚至把自己的孩子二壯丢下了。朋克又气又恼地举起二壮,这时,家庭里的其他雌猴一起冲朋克怒吼,朋克便也不敢造次。但在朋克离开时,不小心将二壮抓伤了,伤势过重的二壮没过多久就死了。失去孩子后,方脸似乎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孩子,顺从地做了朋克的妻子。对于这个现象,赵序茅解释说,新来的主雄猴为了让家庭中的妻子接受自己,可能会做出伤害原家庭的婴猴的行为,甚至将其杀害。“这样的杀婴行为主要是为了让婴猴的妈妈能尽快和新的主雄猴进行婚配,繁衍新的后代。事实上,这是有利于种群繁衍的。”

在赵序茅眼中,滇金丝猴身上既存在“人性”,也能看到“兽性”,人类似乎亦是如此。有时候,我们能做到人性中的克己复礼,但有时也会因口腹之欲等原因残忍地杀生,甚至令一些物种灭绝。“动物界存在人性,人类也有兽性,那么,到底何谓人性,何谓兽性,我们又该如何区分人性和兽性?”

随着对动物本性的深入了解,“从动物的视角探讨人性的答案”给赵序茅的带来了新的思考角度。“事实上,在自然界,人性和兽性本就同时存在。”至于如何界定人性和兽性,赵序茅认为有一句话说得很到位:“世界上但凡能用进化论解释得清楚的事情,就属于‘兽性,而所谓‘人性的光辉,则闪耀在那些用进化论无法解释的地方。”

“不应该把人类的善恶加在动物身上”

2012年,赵序茅来到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读研,从此与动物结缘。在硕士阶段,他主要研究鸟类,用三年时间跑遍了新疆各地。博士阶段,他开始研究灵长类动物,在云南、西藏、四川奔波。总结这些年惊心动魄的科考经历,他用一句话轻描淡写地总结了出来:“西域探鹰猎、卡山入雕巢、天山寻兀鹫、踏雪寻猴。”

在接触的这些动物中,与赵序茅结缘最深的动物当属滇金丝猴。滇金絲猴是世界上六百多种灵长类动物当中生存海拔最高的一种猴子,生活在2600~4500米的原始森林之中,主要位于中国川滇藏三省区交界处一个狭小地域里。要研究滇金丝猴,首先要找到它们,赵序茅来到了云南省维西县白马雪山,因为他听说这里最有可能遇见滇金丝猴。

虽说白马雪山是滇金丝猴数量最多的地方,但要找到它们并非易事。曾经有一年时间,赵序茅曾无数次上山找猴,采集滇金丝猴的粪便,以搞清楚滇金丝猴的生存环境和食物种类。发现猴子后,要想研究猴子们如何求偶、如何繁殖、吃哪些食物等行为习惯,还需要数百小时近距离的观察。为让猴子不怕人,研究团队需要先让猴子们“习惯化”。结合前辈的经验和前期的考察,赵序茅和团队选择对当地的响古箐猴群进行习惯化:“我们会定期给猴群投喂食物,和它们搞好关系,让它们知道人类不会伤害它们,久而久之才能实现‘招安。”有了前期的耐心铺垫,才有了团队之后数百小时近距离的观察资料,才有了《红唇美猴传奇》《滇金丝猴生活史》等一系列生动的科考故事,让赵序茅有机会与读者一同分享滇金丝猴的智慧,探讨人性与兽性之间的复杂又有趣的关系。“有些谜团已经明朗,有些还在探索之中。不过有一点已经明确:进化之路上,人与动物殊途同归,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

在科研工作之余,赵序茅还有一个爱好,就是做科普。他开展兼职科普工作已有七八个年头,他主讲的公益科普讲座不下百场,写下了八十多万字文章,并出版了多本科普作品。除了今年的少儿科普作品《红唇美猴传奇》当选“2018中国好书”之外,他之前写的《动物知道人性的答案》曾当选“2017中国好书”,《西域寻金雕》更是获得第五届“梁希科普奖”一等奖。谈起写书的初心,赵序茅坦承,自己拿到的稿费和做科普付出的时间精力根本不成正比。他开玩笑说:“如果我用出书的时间去搬砖,没准挣得比稿费还多。”但是,他对此并不在意,在他心里,做科普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和成就感是无价的。

为打发漫长的野外科考时光,赵序茅自研一起就开始了科普作品的创作,但把精力转向少儿科普作品则源于一次偶然。有一次,赵序茅在书店看到了几本少儿科普书籍,发现编者把人类的善恶阴谋尽数强加在动物身上,将动物的一些斗争行为说得非常不堪。这些观点对于研究出身的赵序茅来说简直荒谬至极:“动物界确实存在斗争,但这些斗争有底线,仅仅是动物为获得生存权力采取的一种手段而已。”更令他接受不了的是,这些观点还披着“科普”的外衣误导着孩子。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去做“干干净净的少儿严肃科普”,避免用人类的观念去过度解读动物的行为,尽可能用准确又生动的语言客观讲述动物的故事和科学知识。

传递严谨的科学知识只是第一步,赵序茅还有着更高的科普理想。他认为,科普最大的魅力在于培养青少年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最终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这是他创作少儿科普作品时贯穿始终的原则。“我不喜欢告诉孩子们答案是什么,寻找答案的过程才是科学的魅力。比如,我在讲滇金丝猴时,不会直说滇金丝猴的食物有哪些,这些枯燥的知识没有意义。我会告诉孩子们,想不知道滇金丝猴吃什么?我们来看看它的便便吧,食物的奥妙隐藏其中……”他希望自己能为孩子们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做出一点贡献,在他们心中播下一粒科学的种子,孕育出未来的科学家。

野外考察的经历,同样激发了他通过写作为动物发声的热情。响古箐地区世代居住着傈僳族人民,他们习惯用树木搭建房屋,这意味着需要砍伐树木,也会直接破坏滇金丝猴的生活家园。此外,它们的食物也受到了威胁,竹笋是另一种已知的滇金丝猴越冬时的重要食物,尽管当地政府已经下令猴子栖息地山上的所有植被一律禁止砍伐,但仍有一些人为谋取眼前小利偷偷砍伐竹子。竹笋的产量减少,同样对滇金丝猴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在感到深深忧虑的同时,赵序茅也明白自己能力有限,“因此,我希望能通过写作和做科普为动物发声,让人们能够关注这些可爱的动物,从而激发保护动物的欲望。”

给孩子们做科普讲座是他另一项感兴趣的科普工作。通过科普跟孩子们结缘,要追溯到他读研究生的时候。那时他在新疆研究鸟类,被邀请到白湖给孩子们讲白头硬尾鸭的故事。“在一群小朋友的围绕下,我侃侃而谈。那天讲了什么我早就忘了,但当时的场景我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孩子们对我的研究充满了好奇,这是我第一次在孩子们眼中感受到做研究的价值。”就这样,他爱上了跟孩子们面对面做科普的工作。“小朋友们总有许多奇思妙想,并且会无拘无束地表达出来,这深深地打动了我,这是给成人做讲座时体验不到的。”小朋友的情感真挚而直接,曾有个小朋友告诉赵序茅,他是她听过的讲座里讲得最好的老师;还有个小朋友给他送了自己最爱的山楂片和棒棒糖……每每想到这些,赵序茅心里就会泛起暖意。

此外,“我还期盼有一天人们能意识到自己和其他动物一样,都是大自然的客人。人们能平等地对待动物,不再企图消费动物,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文明。”赵序茅将这个希望寄托在孩子们身上,因此,他乐此不疲地奔波在科普的路上。

今年九月,博士毕业的赵序茅入职兰州大学,成为一名青年研究员,将继续从事气候变化生物学和保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工作之余,赵序茅还会时不时出现在电视节目中,孩子围坐在他身边,兴趣盎然地听着他讲述红唇美猴的故事。我们相信,赵序茅和白马雪山里滇金丝猴的传奇故事还在延续,山川之外的科研工作、科普工作也将继续。

“人为何物?”这一追溯人类本源的问题始终盘踞在赵序茅的脑海里。数十年的一线科考经历,让赵序茅目睹了动物与大自然相处、与同类相处的过程,动物们的传奇故事让他惊叹之余,也让他开始思考人性和动物之间的联系,进而尝试“从动物的视角探讨人性的答案”。也因此,赵序茅每一部作品里都隐含着他对人性和动物性的思考。

猜你喜欢
兽性猴群金丝猴
川金丝猴
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
The Beasts Within
好黑好黑的金丝猴
印度猴群杀人母亲与4个孩子遇难
金丝猴
愿你时刻向往并拥抱对人性的希望
悬崖上的猴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