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青
摘要:本文以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孟子的《寡人之于国》的第一课时运用“少教多学”为例,详细分析了“少教多学”在课前教学设想、实际教学效果和课后教学反思的运用,旨在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 《寡人之于国》 少教多学
从狭义上来说,“少教多学”是指教师少教,让学生多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广义上说,“少教”是指教师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
一、课前教学设想
1.教学设计
《寡人之于国》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疏通文章的字、词、句是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初中和高中语文必修一、必修二的经验积累,独立自主地处理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是不成问题的。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笔者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的字、词、句,试图通过个人自读自解来质疑、小组讨论互解再质疑、教师宏观指导去释疑的教学思路,完成本课时的教学。笔者确定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是:首先,文言字词。解决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之、于、以)等特殊字词。其次,特殊句式。掌握和认识判断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特殊句式及它们的用法。
2.教学过程
笔者将全班学生分成16个4人小组,并选取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的合作探究活动。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后,筆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字、词、句,再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最后安排每个小组进行展示。第一个小组发言人先归纳通假字,在所有小组展示完合作结果后,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总结。
二、实际教学效果
在小组合作探究之前,笔者先将课文进行了“三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学生分角色朗读,做到了一读,读准;二读,读顺;三读,读美。接下来,笔者要求学生自主归纳,考虑到时间问题,在合作探究前,笔者提前分配好每个小组重点展示的问题。在展示完毕之后,小组之间可以互相质疑,但在展示过程中没有达成预先设定的效果,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没有深入预习,对课文特别生疏。课堂时间毕竟有限,若教师拿出大部分时间进行合作探究,那么展示的时间势必要减少,这样就不能暴露学生的问题。
第二,学生对个别字词钻研太细,对重点字词却视而不见。如在归纳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将“斧斤以时入山林,才木不可胜用”一句中的“斤”当作了古今异义词,体现出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又如在归纳词类活用现象时,名词作动词的“填然鼓之”中的“鼓”,注解明确标注出了它的活用类型,但学生在归纳时总是将它遗漏。
第三,学生对文言句法知识的理解不够深入。如有的学生会在表述中出现宾语后置、状语前置等概念性的错误。
总之,笔者没有完成本节课预期的教学任务,没有归纳总结文言句法知识。
三、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笔者对“少教多学”的尝试进行了反思,得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第一,“少教多学”不是教师不教,而是把教师教的部分分解到学生学的部分。学生学的时间很有限,要想构建高效的课堂,学生必须做好课前有效的预习,否则效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是课堂上“少教多学”的前提。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估计和期待值过高。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缺乏自主思考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吃食”“夺食”的能力是“少教多学”的灵魂。
第三,教师要对“少教多学”的教学策略抱有足够的信心。孔子曾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从以上伟大教育家的思想中,我们不难看出“少教多学”是教育的大势所趋,每位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适应改革,“教是为了不教”自然会成为“少教多学”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高晓乖.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少教多学”模式的探讨[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6,(14).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