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思
摘要:口译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充当了重要的桥梁作用。释意理论是世界上第一套系统的口译理论,界定了翻译程序:通篇理解原文---脱离源语语言外壳---重新表达。本文介绍了释意理论的核心概念与层次。通过对源语意义的理解、必要的认知补充、脱离源语语言外壳进行了探讨,以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口译交替传译为实例进行分析,旨在说明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以及对口译实践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释意理论;口译;意义;脱离源语语言外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中国已成为国际游客的一个极具吸引力和重要的目的地。语言之间的交流也成为文化交流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交替传译,因其即时性,而成为各种语言之间有效沟通的良好手段。与此同时,交替传译在演讲翻译中得到广泛应用,与同声传译相比具有更高的准确性。翻译理论的对象是语言。起初,由于地域和文化的不同等各种原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没有书面记录,并且语言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差异。随着社会的发展,持有不同语言的人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多,口译活动应运而生。
一、释意理论的要义
释意理论,即译者通过对源语言的理解所做出的一种表达,应该注意的是,译员应当探寻原文意义或效果的对等,并非是语言之间的对等关系。释意理论的特点是,它将翻译作为交际的一种行为进行研究讨论,而不是交际结果。这就说明释意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在自然的交际过程中,语言是一种交流手段,所以翻译的对象应是信息内容,而不是语言。
释意理论认为恰当的翻译应该紧紧地抓住源文本的交际意识。意义等值存在于整篇文本的理解层面,而不在于词,句子或段落的层面。也就是说,除非译者通篇理解全文,否则将无法理解源文本所要表达的意义。众所周知,源文本和译文在词汇,语法和篇章结构上有很大差异,那么我们如何评估意义的等值呢?卡特福德认为是用一种等值的语言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费道罗夫曾明确提出过“等值论”,即翻译的等值就是表现原文思想内容的完全准确和作用上、修辞上与原文完全一致。
分析所有可能的因素,笔者认为源文本和译本的对等体现在交际意义层面,其目的是使得目标语读者能够获得有着源语读者相同的感受。在对全文的通篇基础上阅读,译者可以在阅读,理解过程中得到作者的意图,忠实于作者的意图是译者的基本任务。根据释意理论,每一种语言都有其自身独特的表达方式。因此,翻译人员必须遵循目标语言的规则,用其惯用的语言方式来表达。另一方面,译者也应该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俗,确保其翻译是可以理解和认可的。
二、释意理论对翻译过程的认识
1.整体理解。如果想让翻译得到整体理解,正确把握文章的含义,细心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全面整体地把握上下文的关系。
2.脱离源语的桎梏。虽然语言形式是译者组织的,但传达的是讲话人的意思,模仿的是讲话者的风格。译员应领会演讲的总体风格,并与其接近,在尽可能摆脱词语的约束的前提下,正确地体现源语风格,传达原话的意思。
3.用另一种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源语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感情。
三、释意理论在“习近平主席在2017年国际高峰论坛开幕式演讲”交替传译中的应用
例1:
习近平主席:酒泉、敦煌、吐鲁番、喀什、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等古城,宁波、泉州、广州、北海、科伦坡、吉达、亚历山大等地的古港,就是记载这段历史的“活化石”。
译:Today, ancient cities of Jiuquan, Dunhuang, Tulufan, Kashi, Samarkand, Baghdad and Constantinople as well as ancient ports of Ningbo, Quanzhou, Guangzhou, Beihai, Colombo, Jeddah and Alexandria stand as living monuments to these past interactions.
对意义的理解不仅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词语的意义,还有论述演讲。意义不仅能够用文字表达,还能体现情感。“化石”是指动物或植物的残骸遗迹经久变成岩石。与“fossil”一词相比,“monument”一词更带有历史感,更能够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启发他们对这些城市的相关记忆与了解。口译员应知道“活化石”具有历史意义。因此,将其翻译为“living monuments”而不是“living fossils”是合适的。
例2:
习近平主席:“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在这美好时节,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各界嘉宾齐聚北京,共商“一带一路”建设合作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译:In this lovely season of early Summer when every living thing is full of energy, I wish to welcome all of you, distinguished guests representing over 100 countries, to attend this important forum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held in Beijing.
优秀的口译员对翻译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演讲者使用的特定词汇或语句顺序。实际上,虽然译文比源文本长,但是更方便听众理解说话者所表达的意思。“孟夏之日,万物并秀”和“在这美好时节”这里都提到了夏天,然而,翻译并没有重复“夏天”两次的概念,译者把这两个短句合二为一,简洁易懂。
例3:
习近平主席:公元前140多年的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这就是著名的张骞出使西域。
译:In Han Dynasty around 140 B.C.of ancient China, Zhang Qian, a royal emissary, left Changan, the capital of the Han Dynasty.He traveled westward on a mission of peace and opened an overland route linking the East and the West, a daring undertaking which came to be known as Zhang Qians journey to the Western regions.
“凿空之旅”的解释需要译员要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才能更好翻译演讲内容。西汉初年,张骞以“汉朝使者”的身份出使西域,沟通了汉朝同西域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联系,完成了著名的“凿空之旅”。由于开创了“丝绸之路”,西汉的张骞被誉为“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人”。从那以后,汉代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华文明沿着“丝绸之路”迅速传播开来。因此译员应该充分了解到这一历史背景,才能够准确地翻译出来。
释意理论认为,翻译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理解,脱离桎梏和重新表达。虽然脱离源语言的桎梏是释意理论的核心,但第一步仍是整体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口译。相信释意理论研究将得到进一步解释和创新,在实践中将得到完善。释意理论在口译实践中的指导意义已越来越受到重视。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2]龚龙生.从释意理论看口译研究[J].中国外语,2008.
[3]郭亮.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以温家宝2011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为例.[D].内蒙古大学,2014.
[4]刘和平.释意理论对翻译学的主要贡献—献给达尼卡·塞莱丝柯维奇教授.中国翻译,2001.
[5]孙强.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J].吉林大学,2012.
[6]田鑫.談释意理论在口译中的应用——以2013年“两会”记者招待会为例[D].黑龙江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