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凤英
[摘要]高校学报为适应新兴学科发展需要,或是应对日趋激烈的优质稿源竞争,更名现象日趋普遍。该文以《森林与环境学报》为例,介绍变更刊名前的准备工作、变更刊名后为消除变更刊名的负面影响采取的措施,分析变更刊名前后的稿源情况及期刊影响力,分析高校学报更名的基本情况。建议高校学报变更刊名前做好调研和“危机”攻关、找准定位、切忌频繁更名,变更刊名后以优质内容作为发展的基石、办个性化精品期刊,积极融入新媒体打造新型学术传播平台,以保持或提高影响力。
[关键词]高校学报变更刊名期刊影响力
[中图分类号]G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9596(2019)100059-06
刊名是期刊的重要标志,是读者对期刊的第一印象,具有唯一性和稳定性特点,经批准注册后,不能轻易改变,它反映了期刊的基本属性、报道范围和学术层次[1]。刊名作为作者、读者与期刊建立和保持联系的纽带,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许多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为了适应新形势下学科发展的需要,期刊更名现象增多。期刊更名的原因可以总结为5类,分别是适应市场需求定位改变、内容调整、合并或分版、主办单位名称变动和无意义的更名[2-3]。已有研究表明,期刊更名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如知名度下降、影响力削弱、收稿量和发行量下降等[4-5]。因此,如何确定刊名,如何有效应对期刊更名带来的不利影响,变更刊名后如何保持影响力,打造期刊品牌,这些是创办新刊或变更刊名前期刊编辑部应思考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校学科发展,适应当前期刊业的发展趋势,《福建林學院学报》自2015年1月起变更刊名,编辑部以变更刊名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走个性化办刊之路,以期解决《福建林学院学报》发展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福建林学院学报》变更刊名为《森林与环境学报》后,收稿量显著增加,作者分布地区、机构数增多,影响因子和学科排名略有提升。本文以《森林与环境学报》为例,介绍期刊变更刊名前需做的准备工作及消除变更刊名的负面影响可采取的有效措施,以期为业内同行提供经验借鉴。一、变更刊名前面临的困境
(一)原刊名的局限
《福建林学院学报》创办于1960年,主办单位为原福建林学院。2000年原福建农业大学与原福建林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福建农林大学”,取消原福建林学院的独立建制。因此,《福建林学院学报》的刊名出现了与主办单位不相符的问题,且“福建”二字地域性太明显,不利于期刊发展,难以打造品牌期刊;《福建林学院学报》局限于报道传统林业的相关内容,不能为主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的学科发展服务,以上种种原因都不利于《福建林学院学报》的生存和发展。
(二)变更刊名前的稿源状况
2012—2014年,《福建林学院学报》的收稿量与发稿量基本持平,稿源储备不足。分析2012—2014年的稿源,发现17位编委作为通信作者发表了72篇稿件,占2012—2014年总发稿量的34%,可见在稿源紧张的情况下,编委为支持《福建林学院学报》的发展做了很大贡献。
采用中国知网的“个刊分析”工具对《福建林学院学报》2012—2014年刊登稿件的作者机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稿源受地域性影响较大,分布地区窄,主要刊登主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的文章,以及少数周边省份高等院校文章。XUEHUI学会2019年第10期2019年第10期高校学报变更刊名后保持影响力的实践与思考XUEHUI表12012—2014年稿源的作者单位分布机构名称稿源比例/%福建农林大学56福建省林业科学院6中国林业科学院5南京林业大学4浙江农林大学4其他25
二、变更刊名前后做好“危机攻关”
变更刊名前,编辑部对《福建林学院学报》发展中存在的种种“危机”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制订了一系列措施以应对这些“危机”,具体措施如下。
(一)变更刊名前的准备工作
1刊名的确定
期刊的突出特点和基本要求是编辑与出版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反复变更刊名对期刊知名度、影响力和经济效益都有影响,纵观国内外知名期刊,只要办刊宗旨与方针不变,通常不会轻易变更刊名[6]。因此,在确定刊名时,应准确把握刊物定位,明确办刊宗旨,一次变更到位。为此,《福建林学院学报》编辑部进行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国内外同行专家意见,借鉴国内外优质期刊的办刊经验确定备选刊名。根据办刊宗旨、学科发展需要、与原刊名的延续性和刊名唯一性原则筛选新刊名,商标查询结果显示,“森林与环境学报”“Journal of Forest and Environment”未被注册,且不与现有商标或刊名相似或近似,经过多方查证与反复论证,最终确定新刊名为《森林与环境学报》。新刊名直接反映了办刊宗旨,打破了地域性限制,定位和业务范围符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学科发展的需要。
2寻找适当的变更刊名时机
只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趋势,聚焦时代热点,期刊才能吸引更多读者和作者的关注,期刊的发展才能长盛不衰。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林业对生态文明建设至关重要,中国的林业既要管理森林也要保护湿地和荒漠,是陆地生态保护和建设的主体。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主题相结合,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学科的科技期刊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编辑部结合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主题,以主办单位福建农林大学2015年5月举办“第二届海峡两岸红壤区水土保持学术研讨会——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背景下的水土保持”大型学术会议为契机,于2015年第1期开始变更刊名为《森林与环境学报》,并于2014年年底办好变更刊名的相关手续。
3组建国际化的编委会
编辑部在变更刊名前调整和充实了编委队伍,新编委会由85位专家学者组成,2/3的编委年龄在45~55岁(精力旺盛且有一定的学术成就),76位国内专家学者来源于28个国内与林学有关的高校及科研院所,9位外籍专家学者(美国5位、加拿大3位、瑞典1位)。
4增强服务意识,精心维护现有稿源
在期刊发展过程中会形成固定的作者群和读者群,相对稳定的审稿专家群,为维护原有的稿源,编辑部在变更刊名前,及时建立了各类交流群(编委群、审稿专家群、作者群),加强与编委、审稿专家、作者的联系,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发布变更刊名相关信息及进展情况。对作者和编委们关心的变更刊名后数据库收录和是否为核心期刊情况,予以及时答疑解惑。为避免作者和读者查找困难,减少現有稿源的流失,参考《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7]的相关建议,编辑部自2015年第1期开始启用新刊名,并在封面新刊名后附登原刊名,在正文中发布更名公告及征稿简则,在官网醒目位置发布更名公告。
(二)变更刊名后的应对策略
1以优质内容作为发展的基石
在变更刊名前,《福建林学院学报》已面临“稿荒”、稿件质量亟待提高的困境。编辑部改变了“坐等来稿”的陈旧思想,主动向编委发出约稿函,发掘优质稿源,同时坚持“三审一定”的审稿制度,严把质量关,以优质内容作为发展的基石。
2建立激励机制,拓展优质稿源
适当利用激励机制,一方面可增加收稿量进而筛选出优秀稿件,另一方面可调动作者的投稿积极性,在精神上和物质上尊重作者、肯定作者、鼓励作者,使作者产生认同感,进而形成固定稿源[8]。变更刊名后,编辑部结合同行评议意见、被引频次和下载量定期评选优秀论文,给优秀论文作者颁发荣誉证书,并在官网首页公布优秀作者名单,展示优秀论文。
三、变更刊名后的稿源状况与学术质量评价
(一)变更刊名后的稿源状况
变更刊名后的收稿量同比增长率及稿源地区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变更刊名后,收稿量显著上升,2016年起年收稿量基本稳定;同时受地域性影响变小,吸引了国内外更多地区的投稿,如2015年有3篇境外作者投稿,2016年有5篇境外作者投稿;2015—2018年还吸引了新疆、云南、广西等较偏远地区科研院所的投稿,新疆、云南、广西因其地质构造的特殊性,对我国森林生态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收稿量的增加,编辑部未增加发稿量,因此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存稿。存稿量增加,出版时滞相对变长,通过增加发稿量、降低录用率的方法可缩短出版时滞[9]。发现存稿量过大后,编辑部调整了稿件录用率,并自2016年起,将页码由96页增加至128页。2019年1月《森林与环境学报》变更刊期为双月刊,以进一步缩短出版时滞。
表22015—2018年收稿量同比增长率及稿源分布地区数年份收稿量同比增长率/%稿源分布地区数2015174.4522201628.272320170.282320180.2124
(二)变更刊名后的期刊影响力
截至2018年12月31日,编委作为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共发表文章121篇,占2015—2018年总发稿量的3929%,其中约稿19篇,约稿与自由来稿的影响力对比如表3所示。表3数据为截至2019年5月31日中国知网的统计数据。从表3可见,约稿的平均下载量和平均被引频次均高于自由来稿。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向编委约稿一般是优质稿源,这些稿源显著提高了期刊的学术质量,对科技期刊的引证指标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变更刊名通常会降低学术期刊的影响因子[4],表4对比分析了变更刊名前后的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的学科排序变化。从表4可知,《福建林学院学报》变更刊名为《森林与环境学报》后,复合影响因子和影响因子学科排序逐年提高。由此可见,在变更刊名前编辑部采取的一系列措施能有效防止影响因子下降,保持期刊的影响力,期刊评价指标的提升能吸引更多的优质稿源,有利于创建期刊品牌,有利于稿源的可持续经营。
四、高校学报变更刊名的基本情况
2005年之前我国每年更名的期刊总数较多且相对稳定,仅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就有426种科技期刊先后更名,约占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总数的265%,其中高校学报228种,这些高校学报更名的原因多是高校升格或合并,甚至有部分高校学报因高校的多次整合、合并而多次更名[10]。2005年之后更名的高校学报数量逐渐减少,2015—2016年共有250种期刊变更刊名,其中高校学报68种[11-12],变更刊名的原因分别是高校合并或升格(48种)、去校名个性化办刊(19种)以及期刊改版(1种)。对这68种高校学报2014—2018年的影响因子(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2014—2018年版)进行分析,发现有31种高校学报在变更刊名后影响因子升高,其中6种去校名个性化办刊和8种因高校升格而更名的高校学报影响因子提升幅度超过了40%;27种高校学报在变更刊名后第一年影响因子下降,其中11种在变更刊名后第二年影响因子开始上升,但仍低于变更刊名前的影响因子;有10种更名的高校学报因语种、休刊或为艺术类期刊而缺少统计数据。
五、对高校学报变更刊名后保持影响力的建议
(一)做好调研和“危机”攻关
危机意识是期刊存在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变更刊名前应做好调研工作,定期分析期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制订详细的解决方案,及时处理期刊发展中存在的“危机”。《福建林学院学报》在变更刊名前,做了详细的调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更名后可能面临的种种“危机”,同时应对变更刊名的负面影响,更名为《森林与环境学报》后收稿量显著上升,作者分布地区、机构数增多。
(二)找准定位,切忌频繁更名
刊名保持不变具有许多优势[3],频繁变更刊名不仅不利于期刊的稳定发展,还会影响期刊品牌的权威性,甚至导致停刊。因此,高校学报因高校合并或升格变更刊名时,应找准定位,力争一步到位,慎重确定新刊名。
(三)抓好质量,办个性化精品期刊
高校学报由于其定位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主办单位设置的专业高度重复,往往会出现同质化现象,同质化是高校学报无特色的根源,不利于优质稿源的争夺和影响力的提升。在高校合并或升格时,可保留1本期刊署名为高校名称的大学学报,以保留高校学报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社会功能,其余期刊可依托高校的优势学科,去校名、办个性化精品期刊,扩大自身的影响力,创建期刊品牌。2015—2016年因去校名个性化办刊而更名的19种高校学报中,有3158%的高校学报影响因子提升幅度大于40%,高于因高校升格而更名的高校学报。如2016年起《江苏开放大学学报》调整了办刊方向,更名为《终身教育研究》,专注于终身教育研究,新刊名更具特色,更加专业化,对于终身教育工作者而言,新刊名更易被检索到,容易引起读者和作者的关注,其复合影响因子由2015年的0382提升至2018年的0681,提升幅度达7827%。《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为更好地服务我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充分发挥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的学科优势,提高我国康复医学水平,于2015年更名为《康复学报》,同时引入联合办刊机制,与科学出版社联合办刊,有效解决了高校学报“小、散、弱”和同质化问题。《康复学报》发行量已达5000册/期,影响因子由2015年的0538提升至2018年的1382,并于2017年被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确定为2019—2020年度扩展库来源期刊[13]。
(四)积极融入新媒体,打造新型学术传播平台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传播媒介的巨大变革,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应与时俱进,积极融入新媒体,通过新媒体开拓空间,打造更具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术传播平台。高校学报由于其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其新媒体传播的受众多且稳定,具有发展新媒体的先天优势。在新时代,高校学报应以“优质内容+特色传播平台”,建设中国高校一流科技期刊,为争创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助力。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科学技术期刊编辑教程[M].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
[2]孫丰国,王芸虹.期刊更名分析:基于2009—2015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数据[J].出版发行研究,2016(8):57-60.
[3]孙明,武夷山.北京地区期刊更名问题分析[J].编辑学报,2008,20(6):536-538.
[4]周桂莲,许育彬,杨智全,等.科技期刊更名的负面影响及其应对措施[J].编辑学报,2004,16(5):378-379.
[5]潘志萍.科技期刊更名后如何保持影响力:《昆虫天敌》更名《环境昆虫学报》的思考与实践[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8):162-165.
[6]樊绍明,禹蒲阳,杨红.期刊更名要慎重:期刊更名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2(2):52-53.
[7]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编排规范(修订版):教技厅〔1998〕1号[S]//作者编辑常用标准及规范.3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5:602.
[8]丁岩,吴惠勤,龙秀芬,等.中文科技期刊应对稿源不足的策略与实践[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13-117.
[9]赵丽莹,张宏,王小唯,等.高校科技期刊出版时滞的调控方法[J].编辑学报,2011,23(6):494-495.
[10]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1]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2015年期刊批准创办与更名[J].中国期刊年鉴,2016(1):580-582.
[12]中国期刊年鉴杂志社.2016年新创及更名期刊名单[J].中国期刊年鉴,2017(1):634-640.
[13]福建中医药大学杂志社.《康复学报》期刊简介[EB/OL].(2019-04-30)[201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