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静
孩子是天生的乐者。生性活泼的孩子对音乐具有天然的敏感性,其会随着音乐自然而然地摆动身体,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但对于当下的音乐课堂,教师过度重视音乐课堂的纪律性,以乖巧和守规则为目标,统一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这虽然维持了音乐课堂表面的和谐,但仔细揣度,规范式的音乐课堂束缚了学生的天性,约束了学生的音乐创造力,和谐的背后更多的是隐患和压制。为此,教师应基于奥尔夫的教育理念,以更加包容和开放的心态,让学生真正享受音乐教育,从内心喜欢上音乐课。
一、更新理念,学会欣赏
在奥尔夫看来,音乐的目的是表达人们的情感与情绪,是人们本能欲望的一种外化表现,这种表现融乐器、舞蹈、歌唱等多种方式于一体,是人真实状态的一种自然流露。在奥尔夫教学理念中,好与坏的评价,退居课堂的次席,音乐中孩子生命力的体现,是教师关注与重视的焦点。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学什么,学会了什么,长期的歌唱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音乐体验,造就了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尴尬境地。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然而标准化的考核,枯燥的理论讲解,约束着学生的言行,音乐教师在课堂管理上耗费过多精力,教学实际事与愿违,收效甚微。
为此,教师需要及时更新自身理念,走出传统音乐教学的束缚,从学生的天性和内心出发,以欣赏的态度,鼓励学生的音乐表达,肯定学生的音乐体会。在课前准备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可以踏歌起舞,可以随曲唱歌,以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二、精选素材,自信展示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对象是全体儿童,教师需要存有一双慧眼,为学生寻找美的素材,让学生在音乐的课程中,体会真善美的真谛。如在《我们的村庄》这一个单元,对于多数学生而言,村庄仅仅是其走出城市的一个地方,城市中长大的他们,缺少对乡村的了解,年龄的限制,也让学生缺乏对土地的情感。为此,教师可以精心筛选,从“爷爷”的故事说起,借爷爷的口吻,向學生诉说炎黄子孙与土地的故事,从而激发学生对村庄的情感,化身为农家小娃娃,学习《快乐的农夫》等歌曲。
“音乐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这既是它一切努力的出发点,也是它的最终归宿。”唯有把学生真真切切地牵挂在心中,为学生精选素材,创设环境,音乐课堂才会获得真正的活力,学生才会获得切实的发展。
三、重视创新,张扬个性
在奥尔夫看来,“元素性音乐永远不是音乐本身,它同动作、舞蹈和语言联系在一起”,“音乐来自动作,动作来自音乐”。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学生是音乐教学的主体,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自由,通过创设和谐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音乐、爱音乐的主动性,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小学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为学生选择恰当的教学材料,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如在教学《春天的歌》时,教师可以以舞蹈的形式,创设生动的情境,鼓励学生化身为“花仙子”,在班级里开展寻春、觅春的活动。在课堂上,学生可以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向教室的各个角落,探寻老师给予他们春天的惊喜,完成老师布置的有关春天的任务。在寻春的活动中,学生可以歌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可以翩翩起舞,化身春天田野里的蝴蝶;可以朗读有关春天的诗歌,化身春风中的诗人。音乐课堂是属于孩子的,孩子的音乐课堂是自由自信的。在这种融洽的氛围中,学生获得音乐欣赏的自信心,加深了音乐的体会与表达,切实做到“让学生自己去寻找,自己去创造音乐”。
诚然,走出僵化模式的音乐课堂,是新鲜的,是创新的,是个性飞扬的!学生参与音乐课堂,享受音乐课堂,在音乐中成长,在音乐中收获。奥尔夫的教学理念,“为教师打开了一扇民主的窗户,创造了一片人文的天空”。当然,作为新时代的教师,也需重视因材施教,结合班级的学情,有的放矢,恰当取舍。但不论在什么时期,唯有把学生放在心里,教出的音乐才最为动听,唯有把快乐带给学生,音乐的课堂才最有意义。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