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克礼
不知何时起,教师被比喻为“蜡烛”。人们赞美教师像蜡烛一样具有献身精神,“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们也乐于用“蜡烛”来自喻,不过,又多了一丝悲情——“蜡炬成灰泪始干”。其实,认真想想,将教师比作“蜡烛”有诸多不妥。
将教师比作“蜡烛”,忽略了教师的终身学习。在旧的观念里,教师只要从某一级学校毕业,学习生活也就随之结束,伴随他的将是一生的教学生涯。在这种社会状态下,教师就如同蜡烛一样,走出校门,就是一个完整的产品。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地消耗自己,直到消失。当代社会倡导“终身教育”,每一个人都要根据社会和学科的发展,不断充实自己。因此,教师不再是“蜡烛”,而应该是“油灯”或“电灯”,不断充实与添加新燃料,不断发射出更多更强烈的光来。
将教师比作“蜡烛”,忽略了教师的精神创造。“蜡烛”的特性是在燃烧中消失。这种照亮别人而牺牲自己的过程,作为一种献身精神,固然可敬。但是,教师作为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在照亮别人的同时,还应该不断地研究和创作,他们的经验、研究论文和著作,应该在他们的物质形体结束后,依然存在,并对后人产生影响。孔子已经去世2000多年了,《论语》依然是人们研习的精神财富;苏霍姆林斯基英年早逝,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影响着世界不同地区的教育工作者等事例便是最好的说明。
将教师比作“蜡烛”,忽略了教师的教育理性。“蜡烛”的使命是照亮别人,但是,何时點燃?照亮何人?对于“蜡烛”来说,却完全是被动的。作为教师,更应该理性地认识到,将有限的光亮照在什么地方最有价值,什么时候给别人以“照亮”最为科学和高效。科学地照亮别人,是教育特性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最后要说的是,教师是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们需要人之生存所需要的一切。我们不能只让他们坐冷板凳,不尊重其劳动和人格,而一味地要求教师像蜡烛一样的奉献。好教育是尊重出来的,好教师更是尊重出来的。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