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霞
创新是课程改革所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打造一个活跃、严谨、自主和个性化的数学学习氛围,是当前数学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数学学习过程更强调实践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重要性。实践表明,合理运用学具可以增强学生的操作体验,有利于实现数学知识在抽象与具体间的相互转化,实现数学思维的平稳过渡、衔接,它也是丰富学生实践活动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之一。通过学具操作,可使学生轻松获取对知识的感性认知,再结合探索与思考,加深对抽象的数学概念的理解,并能灵活运用。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发挥学具的功能,激活数学课堂呢?
一、恰当运用学具,提高认知能力
数学学具在教学中发挥着桥梁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到知识的探索中去,激发起学生的自主探究动力,对数学知识由感知到认知,再到理解,最后实现灵活运用的目标。在学具操作中,学生可以感受和体验知识的迁移、变换、形成过程,有助于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并锻炼了实践能力,养成了严谨的数学研究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例如,在“圆锥的认识”教学时,学生起初对圆锥并无概念和感知,如果直接开讲,学生往往一时难以理解和接受。此时,教师可先呈现出圆锥的实物模型让学生观察,初步感知圆锥的概念,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圆锥物象,这对于后续的知识讲授有极大的帮助。在学习“圆锥的高”时,教师再拿出一个从顶点到底面垂直切开的圆锥模型,并在剖面上过顶点作底面的垂线,用红线标出来,使学生直观感知到圆锥的高是什么。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具发挥了重要作用,使抽象、复杂的数学概念形象、直观化了,有效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
二、恰当运用学具,简化数学问题
学具运用是简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学具的直观演示,为学生呈现了丰富的感性物象,让学生在学具操作中形成初步的认知,再结合教师的点拨与引导,提高了自主探究活动效果,顺利实现知识的转化与迁移。
例如,在学习“圆锥的体积”时,教师分别取出等底等高的圆锥和圆柱两个容器及一些细沙。挑一个学生上台做演示实验:将圆锥容器装满细沙,圆锥口抹平,再将这些细沙倒入圆柱容器中,数一数共倒几次可以将圆柱容器装满(抹平圆柱口),操作结果显示三次正好装满。为验证实验结果,再请另一个同学将细沙换成水,重复实验过程,结果显示同样需要倒三次。从而使学生明白圆柱与圆锥间的体积关系,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操作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在实验中体验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加深了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同时,还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索热情,拓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掌握了正确的数学探究方法。可以说学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恰当运用学具,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推动社会进步变革的重要动力。而动手操作能力的高低与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生在操作实践中,既锻炼了动手能力,又激活了思维,大脑更灵活,思维更开阔。数学课堂上的学具能有效实现这一目标,通过学生亲自操作学具,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想象力,点燃探究的热情,实现对问题多角度、多元化、创造性的认知,从中体验快樂,收获知识。
例如,学习“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时,有学生选用两个相同的普通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有学生选用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有学生选用两个相同的等腰直角三角形拼成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学生在拼图过程中,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激励他们继续探究是否还能拼出其他图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发现者、探索者,而这都离不开学具所具有的独特功能。
总之,数学学具的运用,有效改变了数学教学现状,将数学问题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质量。同时,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究创造了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知了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乐趣,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创新意识和能力,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