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e Simmons
去年,在新西兰海岸,一名皮划艇运动员在漂流时,突然一只海豹冲出水面,将一只大章鱼甩在他脸上,打了他一记耳光。这趟由GoPro资助的旅行,原本就是产品发布的一部分。公司的一台摄像机拍下了这一幕。当GoPro将拍摄到的这段视频上传至Facebook后,“引爆”了大范围的社交讨论,帶来了一场宣传盛宴。
这是每个营销人员的梦想:观众自愿把品牌内容发给朋友分享,说:“你必须看看这个!”如今,越来越多公司正将广告支出投入社交媒体渠道,这种自然的“进化”——向买家聚集处转移,如今正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生着。
但是,什么样的内容在社交媒体上传播起来最有效呢?斯坦福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哈瑞克什·S·奈尔(Harikesh S. Nair)等研究人员与分析公司合作,收集了约800名Facebook商业用户的每日业绩数据、超过10万篇帖子数据等,并使用前沿机器学习技术来描述、挖掘,发现了一些可以帮助企业优化社交媒体策略的真实答案。
当公司第一次涉足社交媒体宣传时,他们往往延续了一种源于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最大化“受众”,即尽可能多地覆盖接触到品牌信息的人数。公司使用各种各样的手段,如优惠券、免费赠品,赞助高人气用户等来积累粉丝数。
但吸引眼球并不等于用户参与。光有大量的宣传数据其实远远不够,粉丝们如果没有与内容互动,宣传就没有价值。事实上,对用户而言,广告往往让人讨厌,相比而言,电视节目是免费的,他们喜欢。那么,要怎么做到让用户通过广告“喜欢”一家公司,评论广告,然后与朋友分享这些内容呢?
不仅仅要获得曝光,还要弄清楚应该在信息中加入什么内容来吸引用户,这样用户才会有欲望参与其中。这一营销现实催生了一个名为“内容营销”的全新行业。对营销人员而言,问题主要在于,公司需要什么样的内容才能吸引和接触到目标客户,引发相应的参与,并达到目标。
社交媒体营销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趋势,目标也完全不同。一种被称为“绩效营销”,旨在产生即时销售。另一种则是“品牌建设”,其目标是以更个性化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联系,以期赢得他们的长期忠诚。
数据显示,大多数公司通常只使用其中一种模式,很少有公司同时使用两种。这很可能是因为组织架构:无论在哪家公司,社交媒体工作团队要么与销售部门在一起,要么与营销部门一起工作,导致其营销风格与目标往往偏向某一方。
研究人员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对大量数据进行了知识挖掘,发现内容属性与用户参与度存在关联,每个帖子的内容直接影响到帖子的实际点赞、分享和评论。
当一家公司发帖说,“嘿,这有一张八折优惠券 ”时,用户的参与度非常低。当公司赋予社交内容品牌个性,用模拟人类的方式与用户交谈互动时,往往获得大量的参与。
当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虚构的形象与虚拟的行为。那些社交媒体平台上风趣诙谐的个性,其实是网络另一端的一个构想、一个品牌形象、一个化身。但我们的大脑无法抗拒。
市场营销人员很了解,人都更愿意跟与自己相似的人建立联系,大多数人都有这种冲动。基于此,营销人员把消费者分成不同的群体,开展营销。大量研究表明,如果是通过朋友或是亲近的人去说服他人,效果明显更好。
当然,绩效营销在社交媒体中仍应有一席之地。研究人员认为,很多消费者不愿意分享优惠券的帖子,是因为他们不想让人觉得他们在为一家公司做广告,或是对省钱过于兴奋。人们对社交媒体非常敏感,他们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眼中是什么样子。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会点击优惠券,只是分享、点评等不会太多。
研究人员认为,公司其实可以两者兼顾:利用内容丰富的帖子来产生即时线索,利用个性驱动的帖子来建立长期的品牌资本。值得注意的是,组合策略不是说两种方式和目标同等重要。后者可能更加关键。
任何社会营销活动的成败最终都要看展现品牌个性的内容是否精良,这也正好说明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关键区别:用户参与度已经成为营销的重要组成部分。
Facebook的新闻推送算法优先关注用户参与度高的内容。如果你发出的帖子没有任何明显的吸引力,算法会认为用户不太喜欢这家公司的帖子,导致公司内容的推送被埋得越来越深,最终这些内容几乎没有机会出现在用户面前。
通过这种算法推送方式,社交媒体在不断提高用户参与度——那些宝贵的“赞”“分享”和“评论”——也许就相当于今天的搜索引擎优化(SEO)。两者都是在利用排名来计算价值,受欢迎程度是内容价值的判定标准。
“这听起来很矛盾,你不可能在没有用户参与的情况下获得参与,对不对?”奈尔说,即便公司更加重视绩效营销、对推动直接销售更感兴趣,也很有必要在社交媒体推广中添加一些优秀的品牌个性内容。企业必须在拥挤的市场上保持足够的“曝光度”。
来源:斯坦福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