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文省
国庆节休假,按照妻子的“命令”,我去菜市场买菜,几天的时间里就碰见了两件烦心事。一次是看见菜贩子不断往摊子前的菠菜、小白菜等菜叶上洒水,很是不解,但菜贩子解释:不洒水,菜叶子蔫了,你们吃着也不舒服,我们还要损失菜的重量。心里不爽,但一想也就释然了。另外一次是为了煮面条,匆忙中挑了一小把外形及色泽都非常鲜亮的菠菜回家,谁知打开后,里面的菠菜叶子上竟然全是水,这菠菜如果不马上吃,很快就会烂掉,而且,掺水的菠菜在重量上也是被打了折扣。看我生气,妻子用她常买菜人的经验教导我:这是菜贩子的潜规则,谁家的菜都一样。
可能是职业习惯使然,我马上便想到了,现在既然已经是十月份了,上市公司的三季报陆续发布,如果上市公司也像不良菜贩那样,投资者岂不是要被坑、被倒霉了么?我们不妨按照上述菜贩子们的逻辑来推断一下可能出问题的上市公司的三季报披露。
第一种情况就是所谓“互惠互利式”的问题三季报。按照菜贩子的逻辑就是往菜叶子上洒水,菜叶子一方面外观好看,另一方面吃起来口感也好。事实上是这样吗?我看不尽然。上市公司(菜贩子)往菜叶子(三季报)上洒点水(编造、释放一些利好消息),菜叶子外观好看了,消费者(投资者)可能会更愿意购买,而他们买回家的菜可能会因为水分蒸发而再次出现菜叶子变蔫了的不良后果,面对花了钱却没有吃到好菜的窘境,还要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对于投资者,就是被掺了水的上市公司三季报所蒙蔽,成为接盘侠还暂时找不到下家出手,拿的股票久了还会产生亏损。上市公司可能会因为一份掺水的亮丽的三季报而赢得市场和投资者的青睐,甚至是以此为大股东的资本运作赢得了市场先机。当然,一旦事情败露,上市公司也可能因此面临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
第二种情况就是“投资者完全不知情”的问题三季报。就比如之前买的掺了水的菠菜,吃吧,心里憋屈,不吃扔了又可惜,反正是钱进了菜贩子的腰包再也要不回来了。这种情况下,投资者看到的是一份自己完全不知情的被上市公司掺了水的三季报,尽管业绩数据亮丽,但因为是被掺了水的,必然经不住太阳的暴晒(市场与投资者的检验),投资者以此作为参考买入该上市公司股票还可能产生亏损。一旦被媒体、投资者等质疑并经监管部门查实为信息披露造假或注水,则上市公司可能面临监管问责,甚至是投资者的索赔,其大股东的资本运作梦可能也会被击碎,这是一个多赔的格局。
第三种情况就是“完全恶意欺诈”的问题三季报。不良菜贩让消费者看到的和买回家的完全是两回事。上市公司针对投资者所做的三季报预告和三季报披露内容大相径庭,或者说是三季报中埋有大量的“业绩地雷”,如果投资者不够专业和老到,肯定就要着了道儿。这样的三季报可能影响到投資者对该上市公司年报业绩的预期,在受到误导的清况下大量买入,一旦被媒体和投资者的质疑所“拆穿”,在产生投资亏损的情况下,投资者必然不肯罢休。这种完全恶意欺诈的问题三季报,必然会给上市公司带来监管部门最严厉的问责,不仅会影响到其大股东的资本运作,甚至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未来在资本市场上的发展大局,毕竟恶意欺诈不是好名声,是要进入上市公司诚信记录的,有了污点,尽管可能会因为积极整改而很快撤销,但市场和投资者未必会买账。
菜贩子往菜叶上洒水、用水整个洗菜后捆上再伪装好,都是潜规则,甚至一些不良菜贩完全是以次充好,严重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都是潜规则的话,笔者很担心,如果这样的“潜规则”被上市公司活学活用,投资者们岂不是很受伤?为避免投资者被上市公司可能的信息披露“潜规则”所伤害,提醒投资者一定要擦亮眼睛,认真研究通过细节看到三季报背后的真相;媒体和投资者面对上市公司越是亮丽的三季报,越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不是简单地轻易上当受骗;监管部门要靠前监管,对于披露问题三季报,甚至是恶意欺诈的问题三季报的上市公司,一定要严厉问责,绝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