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巴民居建筑数字化保存与推广研究

2019-11-15 02:39张可人
北方文学 2019年30期
关键词:康巴推广民居

张可人

摘要:康巴民居建筑数字化推广,推广方式利用虚拟现实以及增强现实技术,将康巴民居通过数字化手法呈现出来,内容涉及康巴民居选址特点,康巴典型民居建筑特色,康巴民居内部装饰,康巴民居建筑、结构、布局、层高的多样性,固定与活动建筑并存形式,康巴老城改造等等。康巴民居建筑数字化推广平台旨在传播与弘扬即将消失的康巴建筑艺术文化,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传播方式,以构建互联网时代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数字化推广传播。

关键词:康巴;民居;数字化;推广;西南遗产

古建筑的失火事件是让世人都非常痛心的事情,火灾之后的修复工作,更是摆在各国政府头上更加头痛的事,一是耗时漫长,二是如何做到修旧如旧,如果早前已构建好二维和三维数字库,就会事半功倍。在这套数据里面,有完整的古建筑内景外景的构造三维效果图及装饰二维图,这对古建筑的修缮工作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依据。

浙江大学李志荣教授曾说过,“灾难给我们的警醒是,保护文物本体永远是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而且,对文物的数字化记录必须赶快进行,特别是对于世界遗产级别的文物,要真正记录到一旦损毁可复原的程度。”

纵然再是完善精准的数字留存,都不可能替代文物本身。但用数字化记录下来的二维和三维信息,却可在人类遭遇预想不到的灾难后,成为对历史古建筑进行修缮、保护和研究的重要参考。

康巴建筑在西南文化建筑遗产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康巴民居中最具典型的道孚“崩科”藏房,丹巴“碉楼山寨”,乡城“白色民居”,更是康巴地区重要的文化符号,从康巴民居建筑外部造型到内部装饰,都有着浓郁的藏式情调。康巴地区是一个地壳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一旦出现地质灾害,会对康巴藏区产生不小的影响,那些早期传统康巴民居也会在板块运动中毁于一旦,这对四川康巴地区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极大影响,灾后重建,是一个康巴政府灾后必须思考的问题,如何修筑一个符合传统康巴人审美,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康巴民居,这个问题摆在了面前。如果说这时候有一套完整的传统康巴民居建筑样式及装饰数字库,那灾后重建工作将容易得多,并且这套数据库还可以再开发,做成相关宣传展示资料,这对拉动康巴地区经济发展也起着相当重要的重用。

一、古康巴人的选址及样式

古康巴人对民居的选址十分讲究,民居的建筑形式、民居的内部装饰十分考究。首先民居建筑的样式就十分多样,建筑结构本身也十分复杂,建筑内外布局颇具特色,由于康巴地区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康巴人对于民居的层高也有所不同,并且康巴地区地处汉藏交汇之地,建筑从外形到结构,结合了汉族人和藏族人建筑的所有优势之处,但这一极具艺术价值的民居建筑正在被现代化高楼所取代,逐渐消亡,这让我们必须对这一艺术成就进行数字保护,以向后人传承这一璀璨的民间艺术珍品。

从康巴民居建筑石砌结构技艺传承人---宝来,以及康巴民居内饰传统绘画技艺传承人---旦增平措口中了解到,传统康巴民居多数是小高层房屋,以二层小楼或者三层小楼居多,方形大平层,有很多康巴人是倚山建房,用石头砌墙,墙里没有木桩做主梁和承重,砌得非常严谨及科学。几十户人家并排修筑,场面十分壮观。民居院落内部的房间大小、结构布局安排得也十分合理,很像四合院。

康巴民居的一楼设有向院外开的窗户,用作饲养牲口、茅草房或车库。二楼供人居住。这一层除了卧室、客厅、厨房和厕所外,还布置了专门供奉神佛的佛堂。佛堂宽敞华丽,彩画彩雕精巧,美丽而庄重。

康巴民居的室内彩绘十分精美,可谓雕梁画栋,所有的主梁、天花板上都遍布极具康巴藏式风格的绘画纹样与雕刻纹样。色彩丰富且勾金描银的柜子、桌子、门窗等,以及镶珠嵌翠的铜壶、法器、玉樽、金佛等更是美轮美奂。

康巴民居的第三层也就是楼顶,是开放式的,楼顶的作用主要是储粮以及堆放生活用具等杂物,以及晾晒衣服,实用性为主,没有进行彩绘装饰。

康巴建筑还有一大特点,所有的民宅、寺院、佛塔等建筑物,多是由当地的匠人,不画图、不吊线直接施工建成的,并且能够保持百年不倒,实在是一个奇迹,但再结实的房屋也罩不住岁月的侵蚀,我们不能只看当下这一百年,再过一百年,一千年,我们的后人还能感受到这伟大的建筑吗?这更让我们有理由用数字形式将其保护起来。

二、康巴民居的保护

康巴民居属于民族建筑的一种,面对新形势,加强对康巴民居建筑的保护十分有必要的。

康巴民居建筑保护包含两种形式,一是对现存的古建筑进行数字化保护,既建立二维和三维数字库,对这些数据进行收集与管理。二是继续延续康巴民居建筑的“灵魂”,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规划的形势下,对康巴民居进行旧城改造,康巴民居建筑作为康巴地区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之一,只要保护、继承和宣传得当,就更有利于拉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

康巴地区有个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就是在面对继续发展和建设的问题时,没有改造老城与兼顾保护具有历史意义古建筑的顾忌。

但必须认识到,目前很多新建造的康巴民居,在装饰上仅仅只是将原来的寺院装饰,碉楼造型,照搬过来,这并不等于康巴民居建筑,只能是不伦不类的产物,做建造的康巴民居已经没有了原本的味道。

要充分认识到真正富有康巴民族特色的建筑本身,是具有科学性的,我们要对其加以认真研究并和谐地协调运用到设计中去,利用数字化手段,打造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新型“十三角碉楼”、新型“崩科”、新型“白藏房”和“红藏房”等样式的大型建筑屹立在大街上,成为宾馆、饭店、车站、商场,在蓝天、阳光和雪山的映衬下,让人感到浓郁的地域特色和康巴民族文化。

三、康巴民居建筑数字保存及推广

康巴民居建筑数字化推广,针对三大典型的康巴民居道孚“崩科”藏房、丹巴“碉楼山寨”、乡城“白色民居”进行数据采集,将收集到的高清图像素材,其中包括高清数字图片静态影像,和通过3D扫描形成的三维立体高清立体图像;启用3D扫描、无人机、360全景相机、720全景摄影机等设备,记录了完整的三大典型康巴民居建筑搭建实况动态影像,形成数据库。不仅可以对康巴民居的再建造起到参考依据,这套内容涉及的康巴民居外部造型结构,康巴民居石砌修缮过程,康巴民居内部装饰等,还可以以推广康巴建筑布局、结构、装饰为主題,以数字化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视频、互动媒体等线上手段,以及讲座、展览、文创产品等线下手段,实现康巴民居建筑数字化推广,对康巴民居建筑起到很好的数字化保护作用。

这套数据库还可以更全面化的挖掘康巴民居建筑的艺术特色,探索多民族混合状态下康巴民居建筑的发展趋势,通过数字手段能很好的结合现代人的审美视觉,对康巴民居进行现代化改造,康巴民居数字化推广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以及文化价值。极大有利于康巴民居建筑的数字化保护与修缮工作,更好的传播与推广康巴民居建筑。

人类的灾害是不可预知的,古建筑也是相当脆弱的,抢救古建筑信息的时机,也可能稍纵即逝的。认识到数字化、数据库的重要性,是开展保护、修缮古建筑,再造古风新建筑中十分重要的事,这对于拉动康巴地区经济的发展也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永平.阿里传统建筑与村落[M].东南大学出版社,2017.

[2]刘阳.古建巡礼[M].江西美术出版社,2017.

[3]格桑多吉.藏·饰[M].西藏人民出版社,2017.

[4]马扎·索南周札.藏式建筑·筑苑[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6.

[5]杨哪.藏式古建·筑木结构基本力学性能[M].科学出版社,2018.

[6]杨嘉铭,任新.中国藏式建筑艺术[M].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康巴推广民居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康巴学人
——林俊华
民居智库
立足康巴,面向世界——康巴文学“走出去”的翻译话语再释
康巴雄鹰
奇趣民居
国产小成本电影全媒体推广的边际效应探究
CHINA'S LAST WILDERNESS 穿越康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