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红艳 何花 王虹力 童臻
摘要:“中国梦”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执政理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它的提出,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经过无数次的检验所证明了的,中国梦从国家、民族、人民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幸福为根本,顺应了国家历史发展潮流。本文将以职业院校为基本立足点,将“中国梦”与职业院校结合,通过阐释“中国梦”的美学理念和研究“中国梦”的实施路径,力图将政治意识形态的“中国梦”转变为人民接受的普遍存在,让“中国梦”成为真正的“人民梦”,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人民梦”就是“中国梦”。
关键词:中国梦;理念;美学阐释;美与生活;实施路径
一、伟大“中国梦”之美
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途径是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的提出已有近7年时间,这近7年的时间里,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重要场合阐述“中国梦”的伟大内涵,无数的共产党人积极投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潮中。
中国梦是中国人的梦想。“中国梦是追求幸福的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核心目标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通过每一个中国人的努力,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一)和与善、真与美,“中国梦”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贵和尚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中国人自古都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以整体为本位,著力维护整体利益,做事不走极端,求大同存小异,保持人际关系和谐与社会和谐。“和”在中国哲学中有很重的分量,和的具体体现是天地万物生于“和”,即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人与人相处贵在“和”,以和为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发展要讲“和”,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生态良好。我们国人温婉良善,我们发展,我们进步,我们以和谐友善的面貌屹立于民族之林。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曾说到,“当生命充满艰辛,人或许会仰天倾诉:我就欲如此这般?诚然。只要良善纯真尚与心灵同在,人就会不再尤怨地用神性度测自身。”保持内心善良,与自己的心灵多对话,从而成为完美的人,现实生活要求我们“美在和谐”。而这种和谐,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上的。《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文质彬彬的中国和国人,诠释了君子“和与善”的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人与社会需要和谐相处。朱光潜曾经说到,“人生来就有真善美的需要,真善美具备,人生才完美”,而“中国梦”恰恰体现出了一个国家所要建构的真、善、美,一个真实、善良、美丽的中国,一个不忘初心、充满善意、美丽繁荣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会忘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面对“大而杂、变而快”的当前中国国情,我们要审时度势,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顺应发展潮流,在发展的长河中,保持自我,实事求是,取真弃假;一个充满善意的国家离不开善良的人民,“善”要求我们取善去恶,弘扬正能量,打击严惩黑恶势力,力图构建一个和谐安定的社会。
面对现实情况,能有所作为,能将人导向善良与文明,这便是一个国家“善”的“合目的性”;构建美丽中国,要知美丑,具有审美能力,什么样的国家才是美丽的,人民大众的审美水平建立在其基本认知上,柏拉图曾说,要“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的“净化说”,提到美对人的重要性,“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我们无私地爱美,我们欣赏它,喜欢它,如同喜欢我们亲爱的人一样”,(1)美能令我们的心灵纯净,人民美则国家美。“中国梦”需要真,需要善,也需要美,是真善美的统一体。
(二)优美与壮美,“中国梦”是一种阴柔与宏阔、静态与动态的融合
中国梦是和谐之美,其所营造的是一种轻松愉悦,静谧祥和之感,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优美的“中国梦”,“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繁荣昌盛的国家,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正是中国梦的优美所在。“中国梦”不仅仅关乎政治,更是关乎老百姓的,它已经深入到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宣传栏、不断播放的公益广告,甚至公交车上的下车提醒,都是“中国梦”在生活中的细微显现。它轻盈舒缓,静中有动,平淡隽永,这是中国人在经历岁月的磨难后所沉淀的生活印记,历经沧桑,对于国家和人民有了更深的认识后的沉着和冷静,我们的中国梦是什么,要怎么实现它,面对苦难泰然处之,这就是中国梦的优美之感。
中国梦是优美的,更是壮美的,它的提出给了无数中国人新的希望,党的十八大以来多次强调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足以证明,中国梦是“挟风雨雷霆之势,具神工鬼斧之奇,语其坚而百夫不易,论其锐则七札可穿”的。它以鲜艳的色彩激发着广大人民的爱国之情,迎风飘扬,血色夺目的五星红旗,具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伟气势,来势汹汹,势不可挡,发挥着自己的神奇魔力。
国家日益繁荣昌盛,“中国梦”在静与动中稳步发展,威威中国,进步力量终会战胜邪恶力量,最终定会走向和谐稳定的局面,由动态到静态,再由静态到动态,甘于悠然自得、宁静和谐,敢于“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国梦是一种阴柔与宏阔、静态与动态的融合。
(三)信仰與崇高,“中国梦”是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态势
我们一路走来,跨过千山万水,经历种种磨难,献出无数牺牲才换得了今日的安康。那披荆斩棘的长征路,那硝烟弥漫的战场,那骤然陨落的鲜活生命,不流泪,不胆怯,不后悔。只为着共同的理想——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奋勇前进。因为有了信仰,中国不再是落后的国家,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因为有了信仰,中国快速崛起,中国人挺直了脊梁。而今天,我们的信仰,又有了新的注解——中国梦。事实证明,中国梦深受每一个国人的喜爱,我们信仰自己的国家,当国歌奏响时会不自觉地哼唱,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是我们精神的寄托。
古罗马美学家朗加纳斯曾提出,伟大作品的真谛在于崇高,“一篇作品只有在能博得一切时代中一切人的喜爱时,才算得上真正崇高”。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曾经说:“如果我们环视四周的生活,我们会发现,万物的丰富、雄伟、美丽是惊人的。小小的溪流清澈而有用,辽阔的海洋的美却更加令人惊叹;天上的星光是美的,可是与我们自己点燃的火炬比起来,星光就显得黯然无光了;火山具有摧毁一切的惊人气势。”中国梦是巨大的,它不仅是力量的强大,数量的巨大,更是人格的巨大,这种巨大感使得我们不禁跟随它的脚步,为它倾倒。中国梦是崇高的,它是中国人“伟大心灵的回声”,它是在不断拼搏中产生的伴随痛感的美感愉悦。
“中国梦”本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理念,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系天下之忧患,为国家、民族和人民,甘于牺牲一切。环境越是残酷,斗争愈是激烈,越能显示出国人的伟大人格。崇高的中国梦能够直接唤起我们的自信和尊严,它表现为精神人格的不断超越与实现,也可表现为崇高社会理想的不断超越与实现。(2)这种崇高感能使我们不自觉地产生庄严肃穆、精神亢奋的情感状态,听到国歌,看到中国军队,我们满怀激情,充满自豪感,“飞向崇高的事物,并在理想中把自己与它等同起来,分享着他的伟大”,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趋向崇高,完善自我,把祖国与自己紧紧联系在一起,在观照中审视自己,超越自我。
(四)生活与梦想,“中国梦”是一种“跨越千山万水,只为等到你”的柔情
俄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提出,“美是生活”,生活中到处有着美好,只要是生活就是美的。诚然,无论是生活中发生的那些你喜爱的,或是讨厌的,都是生活给予我们最真实的画面,也是最动人的情境,人们在其中乐此不疲地生活着,为着共同的梦想而充满希望,这个梦想就是每一个中国人所拥有的“中国梦”。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而这个梦想可以跨越千山万水,拉近每一个中国人之间的距离,每一个中国人拧成了一股绳,共同为之奋斗着。“名川大山,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
“觉得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生活有了梦想与信念,就有了活着的最好意义,中国梦将会创造美好的生活,个人的命运始终和国家紧紧拴在一起,中国梦也是人民梦。历史告诉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本着同一个目标,拧成一股绳,我们才会成长得更快,中国梦就是我们共同的目标,国强则民强,国富则民富,国家昌盛则民族亦昌盛。很庆幸,中国人有着“中国梦”,终于等来了“中国梦”,它像阳光一样,驱散了缠绕在国人头上的阴霾荒芜,温暖了冰冷的心,跨越千山万水,只是为了与我们相遇,它热情开朗,把欢乐带给我们。生活本身是美的,生活因为有了中国梦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这是我们美好的信念,因为有梦,中国人才更有力量,中国才更繁荣昌盛。
二、“中国梦”实施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敢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对广大青年寄予了深切期望,“中国梦”是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我们所期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亟需实现。
(一)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融入“中国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指导职业院校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施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活动,推进职业教育领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努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养高度融合。”职业院校在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推进思想政治理念,将课堂充分利用起来,发挥好其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作用。
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纳入高校的学习中,从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着手,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仅是思政课程的事情,更是每一门课程重要的指导理念,用思想来推动课程的教学,而不是仅仅关注于课程本身的专业知识。高校教师要精读细研,学深学透,不断扩大对“中国梦”的认同感,具备凝聚力和向心力,自身要有实现中国梦的理想信念,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校园文化建设中渗透“中国梦”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业院校的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牢牢把握学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将党建工作与学校事业发展同部署、同落实、同考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有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学校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建设,汇聚每一位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中国梦”需要职业院校从多方面、多角度来实施。如举办知识竞赛,以答题的形式加强记忆和理解;举行朗诵比赛,内容围绕“中国梦”,让老师和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进来;在节日庆典举行庆祝活动,以音乐、舞蹈的形式呈现等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显示屏等大众媒介进行宣传,开展一些关于“中国梦”的讲座、培训。最后,职业院校的党组织和团委要做好示范引领作用,多开展一些党建团建活动,吸引每一个校园人参与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去。
(三)班级管理中融入“中国梦”
職业院校的学生政治理论素养不高,学习积极性较弱,在平时的生活、学习等方面会遇到很多问题,思想政治学习有助于学生培养和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帮助他们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是学生成长发展的指导者,其自身就需要具有过硬的政治理论素养。高校辅导员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学生的榜样与标杆。只有教师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内涵并坚信其最终实现,才会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影响学生;高校辅导员是班级管理者,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营造良好的政治理论学习氛围,帮助学生树立个人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大局意识,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提升思想境界,达到课程思政的教育目的。
高校辅导员是思想政治的教育者,在与学生谈心谈话,党团建设中,传播中国梦,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梦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共同体,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和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梦是国家梦,民族梦,也是个人梦。
(四)利用大众媒介宣传“中国梦”
对于人民大众,可将“中国梦”的内涵提炼,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直观呈现。比如可以采取加深老百姓记忆的图片、视频等呈现方式;可以把中国梦改编成顺口溜,朗朗上口,便于记诵;还可以利用广场舞、快闪歌唱中国、以丰富的文艺形式演绎中国梦。最后,充分发挥社区、街道办等基层工作人员的宣传力量,让中国梦走进百姓,亲近百姓。
2012年11月“中国梦”推出之后,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梦想之潮,如强国梦、陕西梦、四川梦等。南充市推出了“南充梦”,那就是“建设‘成渝第二城,实现‘大城崛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谱写南充篇章、贡献南充力量。”为推进南充市精神文明建设,实现南充市成为“成渝第二城”的中国梦之南充梦。可利用南充公交广播、南充电台广播、公共显示屏、电视台等,播放公益广告,如《中国梦·我的梦》《笔尖下的中国梦》《光荣与梦想—我们的中国梦》,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民大众。
三、结语
邓小平指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也提到,“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中国经过努力已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如G20杭州峰会,促进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一带一路,促进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合作共赢之路;中国GDP超10万亿美元,是日本GDP的2倍;嫦娥工程,把飞船发射到月球,但中国面对的世情、国情依然是残酷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人口基数大,平均生活水平不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任重而道远,提升国民素质,提高生活水平,协调人际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关注老百姓的温饱,更关注其文化、政治、文明,实现多方位的发展。
注释: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6页。
参见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第76页。
参考文献:
[1]周文强.中国梦[M].华夏出版社,2017,01.
[2]陈曙光.中国梦·中国道路[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8,03.
[3]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1.
[4]克罗齐.美学原理[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11.
[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7,11.
[6]王赠怡.论“中国梦”作为执政理念的美学化解读的意义和表现[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08):123-127.
[7]刘国新.美学视角下的“中国梦”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02):13-16.
[8]李新市.实现伟大“中国梦”进程中的中国美学[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02):29-33.
[9]赵卫东.政治的美学化、美政教育与“中国梦”的实现[J].河南农业,2017 (05):46-49.
[10]邹强.中国经典文本中梦意象的美学研究[D].山东大学,2006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