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芳
摘要:诗歌是文化传递、传承的重要载体,在构建诗歌美学范式的过程中,本文将基于生态批评视角,以自然书写、交融性审美、主体间性、整体性原则多个维度,对生态批评视角下的诗歌美学范式构建进行研究。
关键词:生态批评视角;诗歌美学;交融性审美;主体间性
生态批评主要是在近些年人类生存环境逐渐恶化的情况下产生的,随着文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基于生态批评为中心的诗歌美学也逐渐发展起来。而且诗歌美学在发展中深受生态批评的影响,同时,诗歌美学经过长久发展后跨越了传统批评范式的狭隘约束,增加了以生态视角为基础的自然书写、主体间性等全新的批评范式。
一、基于生态批评视角的交融性审美原则分析诗歌美学
生态批评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对文学经典重新解读和阐释的新手段和方法。其主要任务是考察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通过对自然意象的再现,提醒人们对大自然的关注,学会倾听自然的声音。[1]
所谓交融性原则,其倡导尊重自然、融入自然,形成物我两忘且和自然融合一体的新主张。当前交融性原则突破了“主体和他者”二元对立的现状,创造了全新的“主体和他者”互相沟通、协调、共同繁荣的第三空间。同时,参与审美也是交融性审美的另一个称呼,以“联系的发展观”为理论基础。而且人类自我投射是交融性审美所摒弃的,其反对先见之明等论点。其主张宽大的、通融的观察问题,即突破自我束缚,积极和自然沟通;还主张要利用所有感官感受世界、体会自然。其原因是“人类通过放弃自我为中心的理论后,将以平等姿态、不持有功利性的感受自然之美。”没有功利性实际上就是放弃了自然是工具理性的观念,就是将自然和人平等对待的表现,以此为基础,才能相互尊重、沟通、依存。
第一,坚持交融性原则,将脱离人类中心主义的束缚,使相互充当主体性的审美原则获得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而且,当前环境没有孤立的存在,各种存在都有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依赖、共存共生。第二,在诗歌批评中坚持交融性审美原则将获得对立性思维,有助于基于对方视角对自然和生命进行注视,比如爱德华·艾比曾经说过“我希望能够观察并进入一颗刺柏、一块石头……忘掉康德学说,甚至忘掉科学描述的分类。”第三,介入性审美包含交融性审美,其对人类自我中心主义审美观进行干预,尝试对嗟叹的大自然与逐年恶化的生态危机进行拯救。因此,可以认为交融性审美属于文学批评中的伦理责任,所以基于环境正义而存在的他者理论代表着生态批评的光辉未来。
二、基于生态批评视角的主体间性范式诗歌审美分析
胡塞尔是国际知名的现象学代表大家,其提出了主体间性理论,即“自我和他我、他者存在的关联;其中包含我和他、我和你的关系,还包含我和我的关系-我们的联系;还包含大于等于两个主体间的共同性、共通性、互相沟通的可能几率。”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哲学理论不断创新、完善,以胡塞尔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海德格尔等人基于哲学视角认为主体间性存在哲学本体论含义,认为其根本在于生存。而生存绝非以主客二分为基础构造主体、征服客体,它属于自我主体和对象主体间的沟通。同时,现实中的主客体并非直接关系,而是间接关系,主客体以主体间的文化、语言等充当中介,主体间性比主体性更原始。《美国的绿色化》作家查尔斯·赖克认为“一场革命即将到来……人与其自身、与他人……与土地的关系都会焕然一新。”这段话中论述的革命中心实际上就是主体间性,其不存在中心点、终点,统筹多元,带动了共生生命体的意识。这里所说的多元动态关系里面相互启示、彼此开放、积极沟通、一起拥抱。[2]
由此可见,原先存在的主体“我”,在这里成为了主体间性中的“我们”,仅仅在“我们”的关系里面,才可以发现、构建“我”。同时,人和自然存在的主体间性抛弃了主客二元对立关系,认为“主体和世界交往、融合的存在就是人类”、“人和世界属于互相联系的整体”。基于主体间性审美范式促使诗歌批评发展获得了巨大的空间,这是一个平等、和谐、自由、互爱的空间,这个空间没有霸权主义的存在,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兼爱他者理论思想范式的构建。
三、基于生态批评视角的以自然书写为主导的诗歌美学研究
所谓自然书写,即“对自然孕育的美进行感悟,在此过程中要保持敬畏之心感受自然,且并非人化的自然过程。”传统美学视角下自然属于主体的客体,在人类中心主义趋势下被牺牲。同时,人类将自然人化、物化,致使自然丧失了主体性地位。基于自然书写为主导,是为了帮助自然重现魅力,是要基于对自然的尊重,尝试完成自然主体性地位的构建。所谓自然主体性地位,及除了要展示人类利用的工具性外,更要建立和人互相依存、关爱、尊重的共同体。“浪漫主义的生态学”作者乔纳森·贝特认为“政治阐释对浪漫主义生态学的束缚必须被打破,这样才能将处在水深火热的生态诗学救出,才能对生态整体注意论点进行展示,所以要做好任何自然一体化关系的研究。”另外,自然书写倡导的自然绝不是人类中心主义他者。它属于具有生机的主体,自然是延绵不断的存在,它具有五彩斑斓的生命,它不断的在歌唱着魅力的旋律、传递着敬畏生命的理念。
其中梭罗是自然书写的代表性人物,梭罗撰写的世界由然而然、应运而生,没有一丝造作的表现。其撰写的著作瓦尔登湖更是栩栩如生、生机盎然。盛夏的瓦尔登湖湖面微风徐徐、湖水安静、满是天空倒影,宛如地表天空;寒冬的瓦尔登湖恬静青澄,冰面下成为了鱼儿的游乐场。梭罗眼中的自然生活像是下界的精灵,更像梭罗内心深处灵魂伴侣、思想的化身,所以梭罗可以透视松鼠、潜水鸟的想法,也可以将其心理活动惟妙惟肖的表达出来。因此,所谓自然书写,即对自然生物间血缘情感的展现,而且自然里所有的生物都存在密切关联。
四、基于生态批评视角的整体性原则看诗歌美学
西方诗歌美学批评长期由二元对立思维模式所主导,二元模式中通常会抬高主体和理性、贬低他者和感性。所以,人们经常抨击他者、感性,导致其长期失语,被人类视为劣质的存在。同时,西方主导意识坚持以诗歌美学充当自己的喉舌,并且在二元对立中牺牲了诗歌。典型的便是西方新古典主义诗歌美学,它强调理性、平衡等原则就属于证据。生态批评对诗歌美学的发展产生了启发,推动了整体性原则转移方向,期望在审美中完成由逻各斯理性中心朝生态整体原则的转变。在新的整体原则中不认为自然是他者,同时分解了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重建了互融、互通、和谐的整体性审美原则。
所谓审美整体性原则,即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完全契合。基于整体性原则为指导,主客体之间、人和自然之间、理性感性之间的矛盾将彻底消失,双方界限将逐渐模糊,直至消失。同时,会呈现一种“你中含我,我中含你”的统一整体态势。而且生态平衡是该整体原则的导向,主张平等、有机共存意识。比如,国外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认为“诗歌美学整体性原则由大地伦理展现”,其观点主要有:“最高道德目标是完整、美丽、稳定的生命共同体,重视大地整体性。”换句话说,整体性即“组成事物所有要素的统一体、部分,即整体内某要素相互对应,整体包含的质和分散状态包含的质存在差异,部分无法摆脱整体独立存在,且整体内所有要素互相依存、协调发展。”[3]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批评视域下坚持自然书写原则、整体性原则、交融性审美原则、主体间性原则构建的全新诗歌美学范式,使人类打破了二元对立人类中心主义的制约、让主体和客观等边界被彻底突破、实现了相互充当主体性的包罗万象全新关系的构建,促使诗歌美学在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环境中实现了完善与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丹.罗伯特·弗罗斯特诗歌特色分析[J].语文建设,2017(23):45-46.
[2]石華.浪漫主义抑或现代主义——托马斯·哈代的诗歌美学述评[J].文艺争鸣,2016(05):172-176.
[3]樊硕博.诗歌美学与现代传播[J].牡丹,2016(24):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