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睿奇
那年那日,你是一块顽石,矗立山巅。
那时那景,是你身负山岩,饮铜嚼铁。
初读,以为自己已懂。懂你心高气傲,欲与天齐。懂你踏南天、碎灵霄,欲与天公试比高。以为整部西游就是你的奋斗史,从年少轻狂到成熟老练,终于修成正果,一念成佛。
曾以为你被那如山手掌压下时充斥着惊惶不安,却未曾想过那是一种切齿的不甘。曾以为你取经时降妖伏魔只为心中的骄傲,却不想何尝不是只为早日功成,遂满心浮躁。
原来我还是不懂。
不懂你为何曾经孤身笑对千军万马,现今遇只恶妖都要跑去请菩萨?不懂你为何宁愿看花果山百年繁华,最后却落得个万顷黄沙?更不懂你为何当初聚万妖,反天庭,如今却见妖就杀?
为何当年你誓要反天?为何当初你成天与众妖厮混?哦,险些忘了,你也是妖。
是啊,妖。妖是什么?不就是神仙们不承认的生命吗?为何神有法力必然造福百姓,而妖有神通只会祸害苍生?还不是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神们,必然高高在上。
我知道你还不止是不服,更是因为同胞已没了生存之处,于是,万妖之王大战天庭诸神,好一场旷世之战。
站在妖的角度想,又何尝不是神们杀戮同胞,逼自己流离失所?于是,那只生来自由身的小猴,披上战甲,金戈铁马,只为生来自由身的族人,谋一块福地洞天。
你记得杨戬吗?那个使三叉两刃刀、一度与你平手的人。你知道他的经历吗?那也是一出人神相恋的戏码。母亲被囚,父亲被杀,封神之战战果最赫的他,却在灌江口那种小地方,无声无息做个小神。他也曾率梅山六部反过这天庭,也曾睥睨天下,心高气傲。
但那一战,他又怎不是跪在凌霄宝殿前,叩首领命?那句“臣杨戬,接旨”所包含的千万情绪,一如后来你面无表情说出的那句:“师父,出发吧。”
行者无疆,行者无家。
西游是兩个故事,一个是一只桀骜的猴子,为求生存之计,誓师反天;另一个是一只战败的猴子,担起自己的使命,护一个和尚取经。偶尔,他会想起什么,痛苦地在地上打滚,喊着不要烧我的花果山。
战败,还债。
那根铁棒你总喜欢横担在肩上,因为它承载着你的青春。
五百年后,你漫不经心地走,偶然间南风吹来,泪水汹涌。一旁的和尚问你怎么了,你笑着摇了摇头。
五百年前,一场场厮杀与爱恨情仇,你笑得猖狂,哭得悲伤,沉默也带着倔强,可曾想过后来,无悲无喜,任岁月憨长。
无关落寞,不见萧瑟,只是茫茫的孤独席卷而来,像极了许多年前东海的波涛,日复一日地漫上那块沉默的灵石,又悄然退却。
“大圣,此去欲何?”
“踏南天,碎凌霄。”
“若一去不回…….”
“便一去不回。”
此乃花果山上。
“大圣,欲回家否?”
“出家人何谈回家。”
“那花果山……”
“旧事休要重提。”
此乃,取经路上。
阳光照在身上,映下的那个消瘦的背影,一如当年闹天宫时身后的万丈红绫。
曾不懂你肩扛铁棒,佝偻着腰,如狗。
今读懂你横担人生,大步而行,如梦!
‖江苏省太仓实验中学
每个人的成长路上,都伴随着从不懂到懂的足迹,阅读名著中的人物,也大凡有一个从不懂到懂的过程。而这里,作者对于西游记孙悟空这个人物,更是经历了从自以为懂到不懂,最后又恍然懂得的一波三折的过程,并由此提出自己关于生命的独立而深刻的思考。作者从自以为懂“你”到不懂“你”,经历了以下历程:曾以为你被那如山手掌压下时充斥着惊惶不安,却未曾想过那是一种切齿的不甘;曾以为你取经时降妖伏魔只为心中的骄傲,却不想何尝不是只为早日功成,遂满心浮躁。于是,作者继续拷问着孙悟空:不懂你为何曾经孤身笑对千军万马,现今遇只恶妖都要跑去请菩萨?不懂你为何宁愿看花果山百年繁华,最后却落得个万顷黄沙?更不懂你为何当初聚万妖,反天庭,如今却见妖就杀?此刻的不懂是对孙悟空放弃自由、立场转变的不解甚至不满。
但是在结尾处,作者又顿悟般懂得了,抛却一己之自由,向往理想之境界,这便是人生的至高之路,即使有遗憾、有不甘,也执著坦然而行。思至此,作者才似乎真正读懂了你在五百年后的那个背影:懂了你在漫不经心地行走时,偶然间南风吹来,你一时的泪水汹涌;懂了你在取经路上,把那根铁棒横担在肩,大步而行,追梦而去……
如此的懂得,起伏跌宕,所有关于自由及生命的思考都深蕴其中,言简而意高!
【适用文题】从不懂到懂得;走近名著中的人物;追梦……(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