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鹤涵
摘要:“琴”“鹤”两意象联用,久已有之,这一现象在古诗文中十分常见。这组意象所表达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作品寄予着文人群体“崇德尚洁”的心态。本文将从文本入手分析历代文人以“琴鹤”意象入诗所表达的“崇德尚洁”之心态及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关键词:琴鹤;意象;高洁;心态;原因
一、“琴鹤”意象的内涵
“琴”,“鹤”二者作为联用意象在古诗词中甚为常见。据不完全统计,此类篇章达两千余首,魏晋南北朝之时已出现“琴鹤”连用的诗作。“琴鹤”联用,所表达的内涵十分丰富。其中,除一部分是基于如“别鹤操”,“辽东鹤”等典故外,还有一部分是基于鹤与琴的自身特质而显露出来的“访仙求道”,“崇德尚洁”等内涵。无论哪类情感,都与“琴”“鹤”二者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流变中的诸多表现相关联。
二、“琴鹤”意象下的“崇德尚洁”之心态
“琴”“鹤”二者所表现出的“崇德尚洁”也表现在很多方面:“徳”之一字究其根本是人类一切美好品质行为的概括,而“洁”主要是“清正,廉洁,高洁”之意。下面我们将从几个角度感知这一意象在诗歌中的具体体现:
(一)诗人以“琴鹤”之美好品质自勉
此类诗主要是诗人在入仕或出尘的某种特定情况下,内心之中对高洁美好品行的坚守。这类诗早在南北朝文人沈约的《八咏诗》中就已出现:“愿作清庙琴。为舞双玄鹤。薜荔可为裳。文杏堪作梁。”时任太守的沈约题於玄畅楼上,借“琴鹤”自勉,表达了其以高洁之气与匡扶天下的志向。后人亦多有以“琴鹤”自勉者:
如唐代李群玉的《言怀》诗:
白鹤高飞不逐群,嵇康琴酒鲍昭文。
此身未有栖归处,天下人间一片云。
自喻高飞之白鹤,宁愿只能与嵇康、鲍照般高士隔代相交,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傲岸的情感。诗人以“琴鹤”意象抒怀言志,是对自身道德情操的标榜与勉励。再如白居易《自喜》所言:“身兼妻子都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乃乐天宦海沉浮之后所感,用“鹤”与“琴书”表现生活的清贫与高雅的状态,安贫乐道的精神态度和清雅脱俗的文人气质。诗题“自喜”,喜的是内心深处对高尚情操的坚守与在此情境下的安乐。
又如唐代皎然所作《夏日題郑谷江上纳凉馆》诗句:“迢遥山意外,清风又对君。若为于此地,翻作路岐分。别馆琴徒语,前洲鹤自群。”述写“徒语之琴”,“自群之鹤”,表达对自己内心所追求道行的坚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尤其在宋代“一琴一鹤”的典故出来后,后代文人更以琴鹤之意象大规模地言志述怀,表达对自身精神世界的勉励。如宋代胡斗南的《题汪水云诗卷》:“一琴一鹤一扁舟,南北东西更九州。一曲湖山真得计,半生交结尽清流”;再如明代王汝玉的《题王汝瑄扇》:“不向金门谒翠华,一琴一鹤度生涯。乱山残雪西湖晓,看遍寒梅万树花。”皆为此作。
(二)表达因对世俗不满而萌发的对清明世界的向往,或受相关隐逸思想的影响表达出的脱离尘俗的愿望
此类诗或是因对现实不满,或是因受到隐逸思想的影响,均表现出脱离世俗,归隐山林,对清明,美好的世界的向往。如唐代李端的《题崔端公园林》诗:
上士爱清辉,开门向翠微。
抱琴看鹤去,枕石待云归。
野坐苔生席,高眠竹挂衣。
旧山东望远,惆怅暮花飞。
这里“抱琴看鹤”是一种美好超脱的生活状态,“鹤”于此处是客观的并非作者内心虚构用以自况的事物。表现作者对于优雅闲居生活的向往。此二句与王摩诘“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唐代白居易的《郡西亭偶咏》诗:“常爱西亭面北林,公私尘事不能侵。共闲作伴无如鹤,与老相宜只有琴。”同为白居易的“琴鹤”诗,但与上首不同:上首以鹤与琴书入俗世,表达内心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的操守,而这首则将自身置于尘俗之外,期与琴鹤相会,借以表达凡尘杂务中对高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类似诗作甚多,如隋代薛道衡《秋日游昆明池诗》:“琴逢鹤欲舞,酒遇菊花开。”句体现作者对幽雅景致与秉持美好操守的喜爱;魏晋阮籍的《咏怀》诗:“青云蔽前庭,素琴悽我心。崇山有鸣鹤,岂可相追寻。”以哀怨的笔触写出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对高雅状态向往却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的苦闷等。
(三)对他人的高洁德行及某种事物的赞美
此类以“琴鹤”入意的诗作多为酬唱,赠别之作,原因概有二,一为赞誉别人较易,二为直以琴鹤自比不若以写朋友反衬。如唐代鲍溶的《送僧文江》:
吴王剑池上,禅子石房深。
久慕白云性,忽劳青玉音。
孤高知胜鹤,清雅似闻琴。
此韵书珍重,烦师出定吟。
将朋友与琴鹤比,直接说明了朋友的孤高,清雅之质,此处“琴鹤”之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美好品质的赞誉。再如唐代郑谷《赠富平李宰》诗:“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简肃诸曹事,安闲一境人。陵山云里拜,渠路雨中巡。易得连宵醉,千缸石冻春。”赞颂友人李县直说其最喜琴鹤,与琴为伴,以鹤为友。继而赞朋友的卓绝才能,短短数句,将朋友高尚廉洁的品质与能力尽然显露。琴鹤于此使本来的赞美之诗多了几分幽雅平实,少了些许油腻。与此相似,齐己还有另一首诗《寄镜湖方干处士》,其中有“闻君与琴鹤,终日在渔船”之句,亦是此意。
诸如此类的诗如唐代牟融的《送罗约》:“独鹤孤琴随远旆,红亭绿酒惜分岐。”将朋友与自己比作独琴孤鹤,表达眷恋知己的感情,如此琴鹤成了高雅之士的代称。再如唐代齐己的《送孙逸人归庐山》诗:“独自担琴鹤,还归瀑布东。逍遥非俗趣,杨柳谩春风。”这里的担琴鹤,也是高雅、道行的代称。在卢纶的《九日奉陪侍中宴白楼》中:“说剑风生座,抽琴鹤绕云。謏儒无以答,愿得备前军。”这里琴、鹤显示着当时宴会气氛的高雅脱俗。
(四)对既得隐逸生活的满足
此类诗往往是作者在长期或短期的隐居之时以“琴鹤”之意象来表达对自身清雅高洁状态的满足。如唐代皮日休《奉题屋壁》诗:
静僻无人到,幽深每自知。
鹤来添口数,琴到益家资。
坏堑生鱼沫,颓檐落燕儿。
空将绿蕉叶,来往寄闲诗。
此诗开门见山述写静僻的环境,继而以“鹤”为自家人口,“琴”能添增家产的述说体现了对高雅廉洁的重视。此二句在整首诗中韵味十足。这与唐代雍陶的《访友人幽居二首》中“尽日弄琴谁共听,与君兼鹤是三人。”之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唐代李端的《宿荐福寺东池有怀故园因寄元校书》诗:“倚琴看鹤舞,摇扇引桐香。”唐代张祜的《乐静》:“远心群野鹤,闲话对村人。发匣琴徽静,开瓶酒味真。”皆表达了对高尚洁净的闲居、隐逸生活的享受。
三、诗人用“琴鹤”意象明“崇德尚洁”之志的原因
上文说到,“琴鹤”之意象是在我国历史文化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特殊象征。而诗人用此意象表达“崇德尚洁”之志,概有如下原因:
(一)意象本身的因素
作为意象,其所指代的象征意义与其外在的形象特征是分不开的。鹤的外型和特性也成就了其特殊的意象含义。鹤擅长高飞,常栖于林,行走时,细腿高抬,挺胸昂首,迈“矩步”,徐缓而高雅,天然“绅士”风度,透着阳刚之气。可以看出,鹤符合了诗人们的审美标准。这一形象本身就极具美学意蕴,所以,鹤很自然地成为诗人们争相使用的意象。如刘禹锡的《鹤叹》中有了“丹顶宜承日,霜翎不染泥”的美句;白居易《池鹤二首》中出现了“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消”的形象;刘伯温的《云鹤篇赠詹冈》中有了“丹砂结顶煜有辉,咳吐璀错生珠玑”的妙语。其实“鹤”早在先秦之时就已经被当作有德之士的象征了。早在《诗经·小雅·鹤鸣》即有“鹤鸣九皋,声闻于野”的赞誉。《楚辞·九叹·忧苦》也称:“听玄鹤之晨鸣兮,于高冈之峨。”“鹤”在此被看作德行的象征。
至于琴,《道德经》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世间绝美乃自然洒脱之声。世上乐器多样,最接近“大音希声”境界的当属琴,其清扬淡雅成为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其琴弦绷直,琴身坚硬,琴声雅致,完全符合高士们的追求标准。至于琴鹤合用,在《史记》中有师旷鼓琴的记载:“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元鶴二八集乎廊门,再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由此可见,闻琴而鹤至,自古就是德行风雅之事。
故而琴属音,乃文人心中之音,抒发文人心中之情;鹤属形,乃文人神貌之状,彰显其对于形神姿仪的追求。而琴鹤,则表现文人高雅高洁的志趣。这点在很多诗句中有所描述:唐代李昉的《依韵奉和见贻之什且以答来章而歌盛美也》中:“昂藏鹤貌无凡态,冷淡琴声有古风。”;唐末的杨昭俭《赠梦英大师》中:“琴有古声清耳目,鹤无凡态惹埃尘。”句;唐代徐铉的《奉和御制殿前松兼以书事》中:“风度乍闻琴曲调,巢高初见鹤仪形。”句,都体现了鹤在文人心中的卓绝不凡之态,与琴在文人心中的高雅脱俗之声音。
(二)社会及文人自身因素
我们已知,“琴鹤”之意象虽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各自的特征,但作为联用意象出现在诗中则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社会背景及文人自身关系甚大。
首先,自建安始,受社会急剧变动的影响,文人们的人生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们鄙视荡志淫游、及时行乐,积极追求人生永恒的精神价值。建安文人普遍产生了表现真性情的要求,形成了建安诗歌追求人生真正价值的共同精神。正始时期,在充满阴谋的险恶斗争中产生了虚浮放诞的玄理清谈,影响到了诗坛。探索此当乱世应采取的人生哲学便成了文人的课题。加之这一时期受道教影响而大规模出现的玄言诗,将“琴”与“鹤”这两种本与道教相关却清雅脱俗的意象自然联系,体现着文人在动荡与黑暗中追逐的孤高清雅的崇德思想。
其次,九品中正制的实施带来的弊病: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到西晋时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文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才高志大却只能屈服现实,而琴有知音之意,鹤有高翔之力,故诗人将其引入作品联用以表现其对美好品德,济世能力的追求与渴求知音的心境。但无论出于哪种原因,文人自古以来对道德情操的重视与追求往往使他们在作品中借相似之物表达自身的希冀,“琴,鹤”当之无愧地受到了文人的青睐。
(三)相关意象的成熟与发展
文人以“琴鹤”意象入诗表“崇德尚洁”之意,与意象历代发展有关。先唐时期主要是以“琴”为天地厚道之音,以“鹤”为仪美德行之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将两种意象合体表达“崇德尚洁”之志,唐代相关诗作逐渐增多,中晚唐时期儒、释、道三家思想并存的社会氛围为“琴鹤”意象的高频出现提供了契机,继而宋代出现了“一琴一鹤”的典故,在此影响下后代的文人用琴鹤这一复合意象表达“崇德尚洁”的现象更加丰富。从意象联用开始,到形成其中一种固定的内涵模式,是历代层叠累积巩固的结果,故而后代文人沿袭用之。
综上所述,琴鹤作为诗词意象,有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习惯,长久以来,它们作为象征“清雅高洁”的意象,表达着诗人们内心“崇德尚洁”的情感追求。“琴鹤”这一特殊组合,以其丰富的内涵璀璨着中华诗坛的万千气象。
参考文献:
[1]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彭定求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傅璇琮.全宋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5]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6]葛晓音.八代史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3.
[7]邓婷.试论唐诗中的琴鹤意象[J].中国韵文学刊,2019(4).